教育|中高考语文发生巨变:读名著、积累古诗文要趁早!

教育|中高考语文发生巨变:读名著、积累古诗文要趁早!

高考结束了,最让考生头疼的“语文”成了今年的爆炸话题。“语文为王”的时代就这么来了!高考语文难度之大、考查名著范围之广、对古诗文之重视、对阅读能力考查之高引发了大家的焦虑。大家最惊叹的在于:语文改革和高考改革政策,居然这么快就在高考中响应。

除了即将面对高考的高中年级,这次改革也让中小学生感受到强烈的威胁。

所有人都在担心:

为了中高考,阅读从小就要积累,但到底该看什么书?

孩子爱读书,但课业太重没有时间读!

古诗文太枯燥,孩子学起来很困难!

高考都这样了,中考怎么办?

其实,中考早就改了

不仅高考,中考也在大改。今天我找了几份近年的中考真题,给大家解读一下近几年中考最大的变化:

1.考记忆 → 考阅读量

同样是考和鲁迅相关的知识点,北京中考卷2015年和2016年的考题分别如下:

2015北京中考卷

教育|中高考语文发生巨变:读名著、积累古诗文要趁早!

2016北京中考卷

教育|中高考语文发生巨变:读名著、积累古诗文要趁早!

不难看出2015年这一题,只要考生知道鲁迅曾写过哪些名著,就不难得出答案,而这些知识都是老师平时重点强调的,听话地背诵下来一般不会答错。

但2016年这一题,不仅需要考生知道鲁迅写了什么书,还要知道书中有哪些篇章和人物,考得极其细致。这意味着,如果孩子没读过,就一定答不出来。

靠记忆?再也行不通了。

2.考常识 → 考名著细节

全国考试看江苏,看过了江苏近几年的中考卷,你就会明白什么叫走在前沿。

教育|中高考语文发生巨变:读名著、积累古诗文要趁早!

教育|中高考语文发生巨变:读名著、积累古诗文要趁早!

不得不惊叹江苏考题的难度,且这种难度已经开始蔓延全国。看到这些考卷,我也不禁感到恐慌,如果是当年的我,能顺利通过中考进入重点高中吗?更别提考上重点大学。

以前的中考,多数考题都是在考文学常识,比如填写某诗人的朝代、罗列某作家的名著、出题问问百考不厌的四大名著。孩子们对语文的学习态度是“凑活着学”,记一记背一背看看四大名著的简介或电视剧,也就“应付”过去了。

现在的中考,考的是名著的内容、细节,问题细致到问孩子某章节某情节的具体内容!像江苏的中考题,如果孩子没读过这些书,真的答不出来。

中高考已经向我们放出信号:读名著、积累古诗文要趁早!

不积累古诗文,轻松丢掉几十分

我们通过对中高考作了解读。显然, “中高考变革”已经实现,强调综合素质。“大语文”概念非常突出,课外拓展内容增多,重视传统文化积累,对考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思维思辨能力要求提升,这其中不仅考查名著阅读,还考查古诗文的大量积累。

拿高考举例,不管是全国一卷二卷还是三卷,单古诗文考查就占34分。

为了强化大语文政策,国家规定从明年下半学期开始(2019年9月),全国中小学生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都使用统一部编版教材。

教育|中高考语文发生巨变:读名著、积累古诗文要趁早!

整个小学6年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年20篇左右。

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体裁从《诗经》到清诗,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全国教材的统一、古诗文的大幅增加告诉我们:如果孩子不早点积累古诗文,中高考轻松丢掉几十分。

古诗文30万首,到底该从哪下手?

中华上下五千年,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30万篇古诗文。全部都读?不现实!那么古诗文怎么学习效果最好?

来弘毅国学书院,国学课程为考试助力!

【启蒙篇】

《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唐诗宋词,作为中华传统国学启蒙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

国学经典是中华祖先在漫长的历史中淬炼出的精华,让孩子从小诵读经典,既能增长知识,又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弘毅国学书院国学启蒙,轻松学习古诗文。

【四书篇】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儒家经典作品的合称。

作为传统国学经典,“四书”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