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最會賺錢的基金——QDII基金

年度最會賺錢的基金——QDII基金

一、回顧

新年伊始,基金界各種榜單粉墨登場。據Wind資訊統計,截至2017年最後一個交易日,QDII基金的年平均收益率領先各類型基金,為16.20%,比位居第二的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高出近5個百分點。再往前追溯,發現2016年各類基金基本處於平均收益率為負的情況下,QDII基金以6.54%的平均收益率遙遙領先。雖然是基金市場上的小眾類型,可是近兩年來QDII基金賺錢效應一點也不小。

二、QDII基金是什麼?

首先得說一下QDII,即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 。這些合格的境內機構投資者可以是符合條件的銀行、保險公司、信託公司、證券公司以及基金公司。他們的主要作用是可以代普通投資者實現境外理財。比如,你買想點美股,由於我國外匯管制,資本項目並未完全放開,個人無法直接購買,那就需要這些QDII代為實現。

今天的關鍵詞不是銀行類QDII,也不是保險類QDII,而是基金類QDII。QDII基金將募集的資金直接投資境外以獲取投資收益,具體的投資標的很多,常見的有境外股票、境外債券、境外基金、境外房地產信託憑證、指數、商品等等。國內投資者通過認購QDII基金份額可以間接實現海外投資。QDII基金給投資者帶來的最大好處是提供了一個全球化的投資平臺,而不是侷限地在國內單一市場尋找機會,QDII基金為普通投資者實現全球資產配置提供了便捷途徑。

三、QDII基金業績的背後-市場與標的

QDII基金的收益與它投向的市場和具體標的息息相關。各類型QDII基金業績變化的背後,反映出的正是各大類市場的投資機會與走勢變化。

拉了一張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QDII基金的復權單位淨值增長率(不含成立年限1年以內的基金)的表格:

年度最會賺錢的基金——QDII基金

上表顯示,在選中的179支中,有153支實現正增長,僅有25支負增長,1支零增長,整體業績十分亮眼。其中,混合型、股票型表現突出,債券類、黃金、原油、房地產等另類投資型收益低於QDII基金平均水平,拖了點後腿。

  • 美股港股大漲,股票類QDII基金業績攀升

2017年,美股漲勢強勁,已持續8年多的牛市行情絲毫沒有減弱,標普500指數全年累計上漲19.4%,道指累漲25.1%,納指累漲28.2%。香港股市更是不容小覷,恆生指數全年漲36%,創過去8年來最高,並位居年度全球指數漲幅之首。重倉了美股或港股的QDII基金受益匪淺。

來看一下復權單位淨值增長率前20的QDII基金,清一色的投向了美股港股:

年度最會賺錢的基金——QDII基金

可以看到,漲幅前20支QDII基金中,有15支基金2017年三季度第1重倉證券為港股或港股指數,另外5支的第1重倉證券則為美股。

2017年華寶海外中國成長上漲54%,位居QDII基金漲幅之首。該支基金在17年第三季度第1重倉股為中國東方,該重倉股在2017年上漲近4.5倍,是港股年度漲幅排名第三的個股。值得一提的是,排名第一的華寶海外中國成長在2016年也是位居QDII基金漲幅榜首的,一方面是港股漲勢強勁帶來的,另一方面也印證了基金經理周欣的投資實力。這支成立於2008年的基金,9年以來累計漲幅87%,建倉當年恆生指數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累跌48%,港股處於估值低點,擇時進入的優勢在後期已逐步顯現。

  • 油氣主題基金多下跌,債券類、商品類QDII基金表現平淡

2017年負增長的QDII基金並不多,從跌幅上看,華寶標普油氣人民幣和美元產品跌超10%處於墊底,諾安油汽能源跌近9%,華安標普全球石油及南方原油也分別跌了4個百分點、2個百分點。油氣主題的QDII基金業績在2016年普漲後載017年出現下滑,縱觀全年,油價受美元升值影響及供求關係影響出現大的波動,國際原油市場先跌至低點後有所回漲,影響了相關的QDII基金,小部分債券類和商品類QDII基金出現負增長,跌幅有限。

年度最會賺錢的基金——QDII基金

四、2018年QDII基金還值得投嗎

QDII基金為國內投資者開拓了一個全新的大類資產配置渠道,由於海外市場和國內市場歷史關聯度比較低,可以通過合理的配置,降低投資者投資組合的整體風險,提高投資者的長期收益。無論是為了獲取更多收益還是簡單地對沖風險,資產配置計劃中加入QDII基金都是可行的。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什麼QDII基金都能買。首先,需要仔細判斷所投資的國家或地區,例如常見的選擇亞太市場還是新興國家,是歐洲市場還是全球範圍。比如像現在,歐洲經濟持續低迷,那麼咱們就先不去投資歐洲市場了。其次,也需要認真選擇投資的品種,比如是投資股票還是黃金,原油,儘量選擇自己熟悉、可以預判的市場,避免盲目投資。

最後,在配置的比例上也要有考量,畢竟海外市場不是我們的主戰場,境外產品的研究受到很多限制不如國內產品能駕輕就熟,很多QDII基金也只是採取了被動跟蹤指數的策略,有基金經理建議海外配置比例不要超過3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