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產業:王牌產業面前的危機

日前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北京光線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長田直言中國電影的第一次危機正在到來,資本的投入大幅減少,很多公司包括上市公司出現融資難,並預言在未來一兩年,現在兩萬家影視公司中將有幾千家倒閉。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於冬也預警了影視產業的不正常現象和潛在危機。

A股影視板塊連跌為哪般

連年保持著“中國速度”、已超越美國市場規模的電影產業,《泰囧》《美人魚》《戰狼2》《紅海行動》等“爆款”不斷的電影產業,真的已出現大佬們所言的巨大危機了嗎?

這首先體現在今年A股傳媒板塊的行情上。儘管《紅海行動》延長了放映期,但今年上半年A股影視板塊的幾家行業龍頭仍然全程領跌。據相關機構統計,截至7月4日收盤,華誼兄弟已跌28%,慈文傳媒、唐德影視、歡瑞世紀跌幅均超過30%,重組失敗且業績欠佳的文投控股甚至大跌66%。其中有大盤整體下跌的原因,上半年上證指數跌了17%左右。

隨著國家對上市公司的股權質押、併購重組、借殼上市的加強監管,一些資金投資出口被封鎖,直接影響了機構資金和遊資的熱情。中間更暴露出一些違法違規操作——早在2017年7月,歡瑞世紀就因股權質押觸及平倉線涉嫌違規披露而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如今一年多過去了,歡瑞世紀的股價還在下跌。最近一次證監會的問詢函顯示,歡瑞世紀2017年質押股爆倉問題還沒解決,意味著歡瑞世紀這一筆股權質押存在巨大的資金缺口。

其中,文投控股跌幅最大,主要原因是醞釀了半年的三期收購案最近全部被叫停或放棄,公司業績出現明顯下滑,一季度扣非淨利大跌超過60%。華錄百納更是跌到了虧損的地步。

一些沒有踩雷、業績增速也不慢的影視公司,也出現了明顯的大機構出貨現象,反映了投資者對市場的態度。

市場鬧起了“錢荒”

2015年就像傳媒行業的分水嶺。2013年至2015年併購熱潮帶來傳媒行業一、二級市場的牛市行情;2013年傳媒行業併購71起,併購金額332.4億元,到了2015年併購數達到194起,併購金額高達1140.3億元。然而“喧囂”過後,從2016年開始,傳媒行業併購大潮回落。

來自一、二級市場的一些諮詢機構,近來也在密集關注影視產業的“錢荒”問題。據天風證券研究所數據,2016年、2017年傳媒併購數量及併購金額相對於2015年均有明顯下降,2016年併購139起,併購金額747.2億元,2017年1月至11月併購163起,併購金額514.5億元。

上市傳媒企業的併購熱度下降,與監管政策趨嚴不無關係。2016年5月,監管層相繼出臺併購重組監管政策最新方向,包括對借殼上市和對遊戲、影視行業跨界併購的監管趨嚴。2017年2月,再融資新規落地,對再融資頻繁的傳媒板塊造成一定影響;同年7月,監管層嚴控對併購重組的業績承諾進行調整,而傳媒行業的併購一般有著高估值、高業績承諾的“雙高”特徵。

天風證券研究報告顯示,從2016年開始,多家上市公司發起的影視類資產併購都以失敗告終,如唐德影視終止收購無錫愛美神影視文化有限公司51%股權;暴風集團耗資10.8億元購入吳奇隆、劉詩詩的稻草熊影業60%股權被證監會否決。萬達電影於2016年3月9日開始籌劃重大資產重組,重組標的是萬達影視和美國傳奇影業。然而,2016年8月1日公司中止了重組。2018年1月,萬達電影召開的關於重組事項投資者說明會上表示,重組標的主要為萬達影視,不再包括美國傳奇影業。

到2017年,影視併購仍在低谷徘徊。Wind資訊數據顯示,2017年申萬傳媒行業重大重組事件有最新披露的共有25起,完成或過戶14起,失敗5起,餘下的仍處於董事會預案、證監會反饋意見回覆階段。

長城證券研究認為,輕資產併購造成商譽高企,2017年是傳媒行業業績承諾期結束高峰,預計2018年將會是業績承諾期後並表利潤下滑及商譽風險爆發的高發期。這意味著,今年影視板塊的股價將可能進一步下滑。

“資本退潮期已經可以肯定了。”北京新元文智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德良說,除了銀行外的資金,進入影視行業的資金大概分為項目投資、風投對影視企業的投資以及上市後的投資。股市一般具有周期性,加上追漲殺跌的普遍心理現象,此次影視傳媒類股票在整個大盤中的下跌行情尤甚。而從私募市場來看,旗下“麻辣娛投”的投資監測分析報告顯示,私募行情也呈現明顯的退潮現象。“整體上,影視的投資行情和2016年以來國家資金面的大行情有關;另一方面,影視投資的高峰期已經過去,現在正進入收穫期或整理期;第三,從整體來看,投資影視公司後的退出渠道仍較狹窄,這些都是大家喊‘錢荒’的原因。”劉德良說。

劉德良進一步指出,2015年以來影視投資瘋漲,帶來了“猛花錢猛投資”的巨大泡沫。同時,從奠定影視投資行情的資金構成情況看,當時是大量熱錢缺少投資出口而湧向了朝陽產業——文化產業中較為旺盛的影視行業,那些錢中並沒有多少理性投資的概念。“那一輪行情,還刺激滋生了許多破壞市場生態的做法,如明星高片酬、影視投資成本高企,甚至還有一些違反市場規則、違反法律的事情,而現在則是它們受到市場懲罰的時候。”

影視生態和心態都需要重塑

王長田接受採訪時提到:“在幾年泡沫化的過程中,影視公司的製作成本不斷上升,版權銷售價格不斷下降,如今社會對影視行業也有很多非議。”他認為,影視公司IPO和中小影視公司融資可能更難。在未來的一兩年裡,也許將有幾千家影視公司倒閉,因為現在兩萬家的數量本身就太多了。

王長田說,很多影視行業的高管不能善待投資者。這些人拿著堪比銀行高管的幾百萬元年薪,但工作強度和創造的價值完全無法跟他們比。同時,一些影視企業高管生活奢靡,這些都是傷害投資者的行為。

王長田進一步分析,中國電影公司不管做多大,都是小企業,對稅收仍有著非常大的依賴。如果沒有稅收優惠,行業就掙不了錢。目前,影院和片方獲得的回報是較低的。扣掉發行費用,電影公司作為內容出品方,卻只能拿不到1/3的總票房,卻承擔了巨大的市場風險。

於冬也談到,中國電影導演心態太“優越”,堪稱全世界最享受的導演,他們越來越沒有預算的意識,越來越不聽製片人的意見,因為在行情好的那幾年可選擇的投資人實在很多。這幾年的教訓證明,一味靠資本市場輸血、融資,導致產業門檻大幅抬升,對整個行業是種傷害。他說,博納不願意也請不起貴的演員,都是選對的、選願意拼的演員。《紅海行動》“蛟龍突擊隊”的8個隊員就都是替補而來的,因為他開始設想的演員都不肯來。

同時,於冬談到,電影的投資、市場、發行環境在不斷變化,因此博納將因時、因地制宜,採用“倒排製作週期”。他們不會提前規劃和發佈龐大的片單,但將努力做到在新年、春節、暑期、國慶這幾個大節中不缺席。於冬認為,在影視投資的高峰期,市場中湧現出一批拼盤公司,這些公司現在都面臨3年對賭期的評判,一些業績不達標的公司未來發展堪憂。他認為,未來能夠持續經營發展,擁有原創動力和創造才能的公司,才能成為影視行業的中流砥柱。

“影視投資出現當下景象的內在原因是多重的——一方面,在市場投資好的時候,影視產業擴張得太快,很多企業為了提高市值頻繁採用併購、重組手段,目前進入結算期,一旦難以符合股民預期,就會出現價跌現象;另一方面,在資本追逐下,影視界的心理普遍較為膨脹,出現很多不良作風如演員的過高片酬,隨便一個導演成立的工作室就能獲得不菲估值等,行業對賭成風,甚至出現操縱票房等違規行為;第三,從運營方法看,處於上升週期中的一些影視企業,對風險的預判防範意識不夠,盲目追求多元化、平臺化發展,導致資金鍊空前緊張。之前很樂觀,後來大家發現這個產業的想象空間還沒有那麼大。”劉德良說,雖然影視產值前幾年增速明顯,但明顯趕不上投資的增速,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大量投入影視的熱錢沒有得到合理回報,當然會影響投資人的長久熱情。據他所知,很多影視公司已開始裁員。

“對於影視產業來說,這一次的危機是必須的,市場需要消滅泡沫,用時間來換取空間。對當下企業來說,努力活下去是第一要義,應該吸取教訓,拒絕盲目擴張和不理性投資。”劉德良表示。

(中國文化報 鄭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