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没撸成的串,都给了《人生一串》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夜幕降临,叫上几位好友,来到路边摊,点上毛豆、黄瓜、花生米,撸着串儿唠着嗑,拎瓶啤酒对嘴喝,是不少人见识过也经历过的生活场景。最近,就有一部名为《人生一串》的六集纪录片,将镜头对准了天南地北的街头烧烤。目前只播了四集,网上已是好评如潮。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它。

世界杯没撸成的串,都给了《人生一串》

四川西昌的带皮烤凉山小猪肉,辽宁锦州的干豆腐卷,山东烟台的烤海肠,湖南益阳的烤牛油……从西南小镇到东北县城,从西北边疆到东南沿海,纪录片以充满“油烟”的镜头,接地气的幽默解说,十分生动地展现了深夜路边的那份惬意、热辣也平凡的市井人生。“没想到世界杯期间忍住的啤酒和夜宵,竟败给了一部纪录片”“片如其名,让人馋更让人感动”……看看网友的留言,似乎隔着屏幕都能闻到光亮炭火上的香。

烧烤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食物,也是最具市井气息的烹饪方式之一。在不少人印象中,街头巷尾烟雾缭绕、声音嘈杂的烧烤摊,有着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本地美食;在他们看来,也只有“幕天席地、通畅透气,桌子虽小但人挨得更近,光线昏暗却容易敞开心扉”的环境,才配得上“想吃出点儿境界的企图”。美食家汪曾祺曾感叹,“中国的许多菜品,所用原料本不起眼,但经过一番讲究之后,便成了人间至味”。美好滋味,自有体会,可以说,《人生一串》所聚焦的烧烤主题,十分精准地挑动了观众舌尖的味蕾、唤醒了他们胃的记忆。

纪录片开头有这样一句话,“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对于一部走心的文化作品而言,内里所含的“烟火气”,绝不仅仅是食物,更多的还有借由食物所串起的生活滋味。的确,深夜食堂不仅仅是果腹,更重要的是品尝美食和交往。而烧烤,正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与围桌而坐吃大餐或许不太一样,深夜街边的小马扎、昏暗的灯光、喧嚣的城市,褪去“吃”本身所带来的仪式感、去掉了包裹在食物上的“文化附件”、繁文缛节,烧烤让人放松,制造出一种更私密、更亲切,也更自然的情感氛围。纪录片中,无论是坦言“想家的时候,除了想我妈,就是想这块肉”的小哥,抑或是和老妹儿打趣“为什么这么黑?因为不想白活一辈子”的军哥,还是因为烧烤摊结缘的茄子妹夫妇,丰盈、纷繁的烤物背后,包含着一股美食和人情交织的独特气质。是不是很熟悉?对,这就是生活的本来质感,“苦辣酸甜,烟酒泪骂”,如烤炉上跳跃的火苗一般,有着“油滋滋的生命力”。

世界杯没撸成的串,都给了《人生一串》

客观地说,烧烤并不是健康食品,但摊上的七荤八素、串起的七情六欲,不仅关乎食物。由此再回看纪录片的宣传词,所谓“敬我们七荤八素的口腹之欲”,其实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吃烧烤,更深层的含义是在向我们平凡的生活致敬——这里有“最长情的告白”,也有“最脱俗的情调”,更有“关于时间的味道”。而透过烧烤这个窗口,我们看到,中国人的美食体验,很多时候并不是来自“权威”。街边烟火缭绕的烤炉,形式多样的各种烤物,几个哥们围坐矮凳的谈笑风生,构成了我们有关美食、有关生活的喜怒哀乐。正如网友所说,“那些不加修饰的店面、杯盘狼藉的餐桌、不远处的工地、随处可见的小广告,才是我们生活的真实样貌”。这或许正是作品获得众多网友好评的秘诀所在,也是其能打动人心的地方:既有真诚的创作态度,亦不乏对真实的表现力、对生活的洞察力。

作为美食之国,中国人不仅喜欢吃,也懂得吃。所以要想拍一部让人“心服口服”的美食纪录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从这个角度看,《人生一串》带给我们的思考,可以说是超越了美食本身。正如纪录片导演所言,“我尽力把它做得有温度,有趣味”。没有拍不好的纪录片,只有把不准观众文化需求脉搏的艺术创作者。带着更多温情和敬意深入实际,多关注现实社会,关注大众生活,才有可能拍摄出深受观众欢迎,经得起市场检验的优质文化作品。

这正是:最是人间烟火味,烧烤一串抚人心。祝各位晚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