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专家“六个钱包买房”惹众怒,为何戳痛了年轻人的心?

点击标题下「蜜蜂舆情」可快速关注

近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被自己的“六个钱包”论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1、 央行专家“六个钱包”买房论引争议

4月19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在央视财经频道《中国经济大讲堂》节目,做了题为“房地产市场,未来什么样?”的演讲。

央行专家“六个钱包买房”惹众怒,为何戳痛了年轻人的心?

当观众提问樊纲“作为年轻人来讲,我们应该买房还是租房?”时,樊纲表示:如果年轻人工作还不稳定,可以就租个小房子住;如果要结婚了,双方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六个钱包”能一起凑出首付,建议还是买房好。

央行专家“六个钱包买房”惹众怒,为何戳痛了年轻人的心?

樊纲的发言被公开报道之后,一时引发了不少争议。他的“六个钱包”买房论被网友攻击有啃老之嫌。除此之外,樊纲在2015年发表的“年轻人不该拿父母积蓄买房”的言论也被网友扒出。

2网络热度走势分析

根据蜜蜂舆情云平台监测显示,从4月19日00:00至4月25日15:00,全网相关信息量达19972条。其中新闻达283篇,客户端推送381条,微博17723条,微信文章225篇。

央行专家“六个钱包买房”惹众怒,为何戳痛了年轻人的心?

▲7天舆情热度走势图 来自蜜蜂舆情云平台

3、 舆情反馈

红网:“六个钱包”凑首付,扬汤止沸更应釜底抽薪

樊纲此番建议本身的确是在为年轻人考虑,但没有得到他们的鲜花掌声,反而得到了一致批判。“六个钱包”确实是涉嫌啃老,但这个建议也是无奈之举,在高房价的今天,对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他只能给出这种不是方法的方法。

买房不该靠“六个钱包”,若房地产市场不受制约,肆意发展,总有一天十二个钱包也不够用。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政府出手,人民最基本的住房保障才能被满足。

中国青年报:央行专家提“六个钱包买房” 为何戳中年轻人的心?

说句公道话,由于个别媒体断章取义,公众对樊纲的本意其实是有所误解的。回溯当时的语境,当台下观众提问年轻人是否要买房时,樊纲的原意是说,“六个钱包”是衡量家庭条件的重要指标,如果财力允许,应该利用好按揭贷款的机制,而如果财力不允许,则应考虑租房,不要勉强“上车”。

4网友观点

新浪微博网友@腹黑的npc:我没看错的话人家说的是“六个钱包都起作用的话…能够为你付首付的话”,不能为你付首付,你非要这六个钱包给你付首付,那才是啃老…

新浪微博网友@一直很安静的Q小姐:专家应该考虑怎么把房价控制住,而不是让老百姓掏祖上出所有去买房。

新浪微博网友@豪言壮志526:没什么错,老人有余力帮就帮,没余力帮就不要勉强,中国的未来将是越来越多人买不起房子,人口增多地皮又不会长大,未来几十年很多用地都是作为专用的出租房用地,一二线城市会大兴公租房建设,你们得接受很多人得租一辈子房。

新浪微博网友@伪娘Tiger:这叫没毛病?当前房价不是靠年轻人个人努力得到是靠6个家长拿出自己大半辈子的钱凑一套房,麻烦你自己品品这到底正不正常

5“六个钱包买房”为何会被误解?

作为研究房地产政策的专家,号召年轻人量力而行,樊纲的发言其实无可厚非。“六个钱包买房”之所以让舆论走向误读,是因为房价一直“居高不下”。某种意义上,不管樊纲讲什么样的建议,或许都会受到舆论的误解。

央行专家“六个钱包买房”惹众怒,为何戳痛了年轻人的心?

因为青年群体从来都是网络舆论的主力,而住房则是中国青年的一项“刚需”,年轻人面对“刚需”难以满足的现实,自然会产生不满。在任何国家,购房都是一笔重大支出,而在中国这一矛盾尤为明显。一方面,买房对年轻人并不容易,另一方面,“有恒产者有恒心”的传统观念,以及房子与教育、医疗等稀缺资源挂钩的严峻现实,都给年轻人带来了强烈的购房需求。

对于年轻人来讲,应不应该用父母的积蓄买房?

这个问题,王思聪曾经解答过:

以京沪深为代表的热点城市房价确实太贵;

以租售比算,对普通人来说,租房比买房更合适,传统的买房观念该改改了;

年轻人依靠父母买房,透支未来消费,会使父母老无所依,非常愚蠢。

王思聪的回答跟这次樊纲的言论一样充满争议,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多数反对的人也是站在现实的角度考虑,因为年轻人若是只靠自己的积蓄想购房,实在是很难做到。

央行专家“六个钱包买房”惹众怒,为何戳痛了年轻人的心?

总而言之,中国的住房问题非常复杂,国家也一直在推动各种政策,实现“房住不炒”的终极目标。解决房价问题的“秘诀”,还是要到经济结构转型中去找。欲将房地产与中国经济体松绑,不仅需要房产税、限购等短期调控措施,更需要国家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化解房地产市场过热的问题。而对普通人而言,我们需要做的,则是不轻易被断章取义的报道干扰心绪,用合理的心态面对现实压力,做出理性的个人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