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嚴」監管持續推進國產奶業振興

“最严”监管持续推进国产奶业振兴

創意圖片/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國務院奶業振興意見提出要實現奶業全面振興,多個“最嚴”政策成為抓手,質量監管將保持高壓態勢

截至目前,共有1156個配方通過奶粉註冊制新政,有效規範了嬰幼兒奶粉配方過濫及虛假宣傳等問題;國內108家嬰幼兒奶粉生產企業全部接受了“顯微鏡”式的生產體系檢查,且未來仍將保持高壓監管態勢;生鮮乳國標沉寂8年後迎來再次修訂,其分級制劍指國產優質乳市場競爭力……

圍繞提升乳品質量的多個“史上最嚴”新政先後落地,取得階段性的實施效果,並被視為實現奶業振興的重要抓手。

今年6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正式發佈,對奶源基地建設、乳製品加工流通、乳品質量安全監管以及消費引導等做出全面部署,提出到2025年實現奶業全面振興、整體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的目標。

註冊制有效遏制配方虛假宣傳

2018年1月1日,號稱“史上最嚴”的嬰幼兒奶粉配方註冊制正式實施,旨在終結以往配方過多、過濫現象,規範奶粉標籤標識及虛假宣傳等問題。

數據顯示,註冊制實施前,國內108家乳粉生產企業共有2300多個配方,個別企業的配方數量甚至超過了180個,經原國家質檢總局備案的進口嬰幼兒配方奶粉品牌數則為300多個、約900多個配方。按照註冊制規定一個工廠最多保留3個系列、9個配方計算,業內預計未來中國市場嬰幼兒奶粉配方總數不超過1782個,預計騰出300億元市場份額。

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秘書長劉學聰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介紹,截至6月5日,共有1156個配方通過註冊,其中包括306個系列牛奶粉(包括只通過1個或兩個配方的系列)和85個系列羊奶粉,尚有近600個配方正在或準備申請註冊。

然而,5月29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佈的首批配方註冊“不批准”名單中,世界第三大乳品集團法國蘭特黎斯旗下卡翁喜麗雅乳品廠申請的賜多利、喜麗雅、媽咪愛3個系列9個配方就在其中。原因是該工廠因在去年捲入沙門氏菌汙染事件被中國國家認監委暫停在華註冊資質,失去了申請配方註冊的主體資質。

劉學聰認為,從目前標籤標識、虛假宣傳的規範來看,註冊制達到了預期效果,也起到了一定的市場淨化作用。但企業獲得配方註冊證書不代表一勞永逸,之後仍要按照註冊要求嚴格組織生產,在政府事後監管中不符標準的產品其註冊證書將會被撤銷或註銷。

在後註冊時代,劉學聰還建議監管部門注意一些新問題的出現。如不少企業正在通過投資或收購獲得更多的工廠,國家認監委也在不斷批准海外新工廠的在華認證,因此從長期來看註冊制並不能限制配方總量。

108家嬰配企業體系檢查基本完成

截至2018年5月17日,國內108家嬰幼兒奶粉生產企業全部接受了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組織的體系檢查,標誌著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食品安全生產規範體系檢查工作基本完成。

體系檢查發起於2014年,被形容為用“顯微鏡”去查找企業質量安全管理缺陷。2015年8月4日,首批6家奶粉企業的體系檢查情況向社會公佈。彼時國家食藥監總局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審計”過程中發現一些規模較小的企業沒有嚴格按照生產許可條件要求組織生產,不能全面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特別在營養強化劑等輔料採購、使用方面存在問題”。

在此後的體系檢查中,小到衛生間設置的不合理,大到發現企業使用過期原料,檢查力度之嚴令許多企業心存忌憚。

2018年1月28日,原國家食藥監總局通報在體系檢查中發現西牧乳業“西悅”嬰幼兒奶粉使用了過期營養強化劑ARA、DHA,數量超過18150聽,對其處以共計16309470.8元的罰款。早在2017年,雅貝氏(深圳)乳業、黑龍江常慶乳業等5家企業在體系檢查中發現不具備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的許可要求,被註銷了生產許可證。

乳業專家宋亮認為,體系檢查對企業生產管理要求非常嚴格,一點小瑕疵和細節都會被檢查和披露,對提升嬰幼兒奶粉品質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對企業起到了震懾和監督效果。

圍繞《意見》提出的“到2020年,嬰幼兒配方乳粉的品質、競爭力和美譽度顯著提升”,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食品監管一司司長張靖在今年6月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將保持高壓監管態勢,持續開展食品安全生產規範體系檢查,對發現問題較多企業開展“回頭看”。嚴厲打擊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質、超範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虛假誇大標籤內容等違法行為。

生鮮乳標準修訂提升國奶競爭力

此次國務院奶業振興《意見》明確了建設優質奶源基地、修訂提高生鮮乳標準等舉措。事實上,早在今年2月,農業農村部3家下屬單位就聯合公佈了生乳、巴氏殺菌乳、滅菌乳、復原乳鑑定標準的國標討論稿,首次提出對生乳質量進行分級,並對復原乳使用進行規範。

據報道,新生乳國標討論稿根據指標將生乳分為優級、良級和合格級三級,相關產品包裝上可標註所用的生乳等級。根據參與本次國標修訂的中國農業科學院下屬奶業創新團隊的解讀,之所以採取分級制,是希望引導加工企業把優質奶源與一般奶源區分開來,為消費者提供基於奶源等級的價格差異產品,依靠市場力量最終引導整個奶業向優質發展,並藉此提升消費者信心。

據乳業上游雜誌《荷斯坦》測算,2018年一季度我國進口乳製品摺合原奶400多萬噸,超過國內商品原奶量的50%,而同期農業部檢測國內原奶產量同比下降0.2%。雖然我國乳製品消費仍在增長,但增量基本被進口乳製品佔據。而從近年來現代牧業、中國聖牧等上游乳企財報來看,進口大包粉衝擊、國內奶價低迷等已成為其業績下滑的主因之一。

《荷斯坦》雜誌主編豆明認為,新生乳國標主要解決兩個事情,一是本地化,二是優質化,實際上是在倡導國內低溫乳品的消費,直接將進口乳品劃定在了“優質”範疇之外。

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經營低溫奶產品的企業數量超過400家,區域龍頭低溫奶增速達20%左右,目前已有16家乳企通過國家優質乳工程驗收。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梁銘宣表示,國內低溫奶與常溫奶的消費比例為3:7,而歐美髮達國家為6:4,這意味著低溫奶發展潛力巨大,同時也可以幫助中國乳業實現從安全向優質轉型過程中的優勢地位。

而來自2018年第九屆中國奶業大會公佈的信息顯示,我國奶業質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規模牧場的生鮮乳主要質量指標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乳製品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9%以上,持續位居食品行業前列。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郭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