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啥半年內全國樓市調控近192次,但房價沒有下跌呢?

為啥半年內全國樓市調控近192次,但房價沒有下跌呢?

如今的樓市大家似乎都看到了房價下跌的消息,尤其是在各種媒體大肆宣傳,深挖各種數據的對比,房價看著好像是跌了。曾有報道說,深圳房價連續下跌了十幾個月了,拿到數據一看,十幾個月的跌幅才2.56%,這是什麼概念?就是說十幾個月下跌了千把塊錢。真讓人啼笑皆非,而且還有媒體大肆宣傳說房價暴跌模式開啟,樓市調控圓滿成功,炒房者無路可逃,剛需能夠抄底了等等,讓人聽著危言聳聽的感覺。

為啥半年內全國樓市調控近192次,但房價沒有下跌呢?

但實際情況真是這樣嗎?遠不是如此,如果瞭解了背後的真相,你一定會感到很震驚:

調控之下,樓市正變得面目全非

為啥半年內全國樓市調控近192次,但房價沒有下跌呢?

調控更像是一場博弈戰爭

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根據下面的對策再頒佈新的政策,在這樣的循環往復中,形成了政策與市場之間的博弈過程。博弈的結果雖然大家都能猜到一二,但是過程卻是非常的曲折。

搖號為了保剛需,卻引來了關係戶;限價為了控制房價,卻導致了“一二手房價倒掛”,又引發了搶購潮;限制了資金的流向,卻滋生了全款購房優先,貸款買房次之,公積金貸款買房的門外等候的奇葩購房現象。在政策頒佈的同時,也引來了房價的漲幅。樓市的調控,總在低估我們炒房者的心,也低估了我們見招拆招的本領。

為啥半年內全國樓市調控近192次,但房價沒有下跌呢?

一輪新的樓市需求正在爆發

調控限購本想抑制市場需求,但不成想卻反而擠壓更多的需求。樓市調控確實可以抑制投資需求、延緩剛改需求、一定程度上也能縮減剛性需求,但它改變不了需求--需求仍然存在,只是被壓抑了。

限制資金,其實就是限制了開發商的開發熱情,最終導致的就是市場供應減少;土地限價,在依賴土地財政的地方,會擠壓地方政府供地的積極性;保障房、廉租房、長租公寓的出現,會壓縮商品房市場的供應力度;這些最終導致的就是市場供需不平衡,供不應求的局面就會隨之發生,最終導致房價的上漲。

解決樓市高房價的問題,其實不僅是供需的問題,它更像是一個系統工程。資源不匹配以及分佈不均,導致了大量的老百姓往大城市擠。因為能獲得更多的機會,享受更優質的資源,年輕那種想為夢想奮鬥一把的決心,導致了他們都往大城市跑。而小城市面臨的尷尬就是,無法用資源的優勢來吸引更多的人才進入城市,而且地方的關係網讓很多外地人望而生畏,也不願意進入到小城市當中去。這就形成了一個循環往復的機制,人不願意來,城市就會發展,城市不發展同樣就吸引不了人才進入。

為啥半年內全國樓市調控近192次,但房價沒有下跌呢?

就這樣,大城市的人口越來越多,對房子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而城市的土地規模又是有限的,所以供需的問題會變得越來越嚴重,同時房價也會越來越高。當然很多朋友說可以修地鐵,修高速,但是大家看一下我們的首都北京,已經修七環了,什麼概念,範圍都快劃到天津了。也許在這樣劃下去,我們全國都可以叫“北京”了。

其實,說白了我們的樓市為何總是在調控中越漲越高,就是因為我們總是在依賴行政強制手段,總在幻想著用政府的手段來拯救市場。這明顯的是違背了市場規律的,市場背後那隻手伸得太長,管的太對,會給市場帶來更大的危機的。解決市場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市場自己去解決,適當加以行政手段進行監管。

本來一場好意,卻弄巧成拙,演變成了房價上漲,萬人搶房的局面。沒改變老百姓對房價的下跌預期,反而讓他們更加的相信房價會上漲。價差的出現讓他們看到了套利的空間,導致了他們以雷霆般的速度進入市場,買房。

面對如此市場,對於剛需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伺機而動,不要盲目選擇出手,多看看多研究研究市場。在高房價面前,不要把市場想的過於恐懼了,也不要去猜測房價何時會下跌,沒有人能夠預測到頂部和底部的位置。只要根據自己的需求購房,就能買到適合自己的房子。

對此,你覺得房產調控有效果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