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灘上的新能源高地

戈壁灘上的新能源高地

百兆瓦國家級太陽能發電實證基地。

戈壁灘上的新能源高地

共和多能互補100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

戈壁灘上的新能源高地

共和風電場。

共和出發,沿著G214國道一路向南,約摸半個小時的車程,車窗外的景象漸漸變得單調而又蕭瑟起來,塔拉灘到了。這片曾以荒漠化聞名的廣袤土地,如今因為新能源再次走進人們的視野。

資料顯示: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光能、風能資源,而塔拉灘則是建設光伏發電項目的理想地方。

近日,記者走進位於共和縣光伏產業園區的黃河公司水光風多能互補1000兆瓦光伏發電基地,一排排蔚藍的光伏電池組件的子陣在太陽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遠遠望去,宛如一片藍色的海洋。

這是全球單體最大水光風多能互補發電基地,也是黃河公司建成全球最大的850兆瓦龍羊峽水光互補光伏電站後,在大規模智能調度、風、水、光伏發電聯合控制技術應用方面的進一步創新與實踐。

“6月24日,我們的水光風多能互補1000兆瓦光伏項目建成,實現併網發電,以每小時100萬度電的發電能力向電網輸送綠色清潔電能。”望著眼前一根根的輸電線路,新能源集成公司副總經理李輝自豪地告訴記者。

時間回到2013年12月,850兆瓦龍羊峽水光互補光伏電站一期併網發電,這一“水光互補”模式打破了過去光伏發電因為電源不穩定而被視為“垃圾電”的“魔咒”,平滑穩定的電源在我省實現從“綠電7日”到“綠電9日”的成功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水光互補到水光風多能互補,這裡的轉變並非想象中那麼簡單。

“項目規劃建設總容量為1000兆瓦光伏項目和實證基地20兆瓦儲能項目。其中,1000兆瓦光伏項目分兩期、單體容量各500兆瓦同步建設。”提起這次的任務,黃河電力檢修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建華蹦出四個字:史無前例。

有組數字足以支撐吳經理的觀點:從2009年接觸光伏產業,轉戰南北,公司到目前為止,裝機容量達到2860兆瓦左右,而這個被列入國家能源局首批集成優化示範項目名單的“硬骨頭”,需要短時間內完成過去四五年的工作量。

“一句話,時間緊,要求高、難度大。”如何在6月30日併網發電,是建設者們面臨的嚴峻挑戰。

根據規劃,在項目開工前,公司就制定了詳細的進度計劃,對土建、機電安裝單位、各設備供貨時間段的節點嚴格控制,以三級網絡進度計劃為體系,對各方面進度進行嚴格把控。在今年3月份開工建設後,對13家施工單位進行等同化管理,因人制宜,加強施工作業許可證和現場作業票管理,簽訂《安全生產責任書》和《勞務分包協議》,減少勞務糾紛,加快工程進度。

黃河電檢公司共和光伏項目部經理蘆彪是機電施工方面的行家。面對巨大的施工壓力,電檢公司從以往固定的工作模式中跳出來,轉換工作思路,找到了縮短工期的方法。

“我們將現場作業人員的營地搬到了升壓站和彙集站的中點位置,通過縮短工作路程,使得工作人員儘早趕到現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我們用臨時電源代替正常電源,對設備進行提前調試。最後,通過優化人員配置,增加人員的方式,凝心聚力完成機電安裝工程。”蘆彪說。

產業項目部是一支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年輕隊伍,40人承擔著整個項目工程的物資上報、運送、管理工作。尤其在安裝高峰期本來就相對有限的電纜、組件變得更加搶手,產品供不應求的情況時有發生。為此項目部按照專業區分成立了5個小組:組件組、支架組、電纜組、設備組和起重作業組。

“各小組又有明確的分工,確保物資正常供應。一旦出現供貨不及時的情況,項目部人員會及時與供貨廠家溝通,全程跟蹤。起重作業組尤為特殊,需要較好的起重作業技術,還要有風險防範意識,尤其在遇到交通堵塞的情況時,需要提前風險預判,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儘快接卸貨物。”黃河物資公司綜合產業項目部經理衣雲斌介紹道。

起重工作的負責人蒲學奎是個地道的山東漢子。這個項目中,他們工作組的任務很重。如何在加快進度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卸貨,做到不壓車,不耽誤,看似簡單,其實只要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影響整個工作。

“最多的一天,需要卸100車貨,光半掛車就有15臺。加上工地上基本沒有信號,溝通全靠對講機,協調難度很大。”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從前期項目的可研階段到開工建設,科技創新的理念貫穿始終。

之前,為解決好光伏發電間歇性、波動性和隨機性的問題,黃河公司研發了水光互補協調運行的模式,將不穩定的光伏發電,轉換為安全、穩定的優質電源,提高了光伏發電電能質量,較好地實現了水力發電和光伏發電快速補償的功能,解決了光伏發電的安全併網問題,填補了國內大規模水光互補關鍵技術的空白,應用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推動了國際大規模水光互補技術的發展,為後續聯合開展大規模風、水、光黃河流域聯合協調控制技術及智能調度系統應用奠定了基礎。

“而這次,我們在大規模智能調度、風、水、光伏發電聯合控制技術應用方面有了進一步創新與實踐,電站的協調運行能力將得到進一步提升,基本可以保證不棄光、不棄風,互補調節後的組合電源出力曲線將更加平滑、穩定,電能質量更加優質、安全。”李輝介紹說,此外,這次工程最大的亮點之一就是同時採用傾角為33度的固定式支架和平單軸跟蹤式系統,固定式支架安裝方便,節省了工期;平單軸的優點是發電效率高,使得發電效益最大化,兩者搭配使用,一舉兩得。

技術的革新並不僅僅在頂層發生,對於創新二字,公司的老員工張義平有著很深的體會。

“就拿安裝光伏電板來說,早在2013年,挖個坑得十幾分鍾,如今,不到一分鐘。在沙地上打洞,沙子容易下滑,一用水衝,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項目還有一個“同胞兄弟”——同期建設的實證基地20兆瓦儲能項目。

“作為全省首個電網儲能項目,儲能電站的併網投運,不僅有利於緩解電網高峰期的供電壓力,還為可再生能源的規模開發提供支撐,對於提高區域電網調峰調頻能力、改善電網電壓水平、提升供電質量和保障電網安全運行有著重要意義。”項目經理範少偉告訴記者,這一項目新建18個光伏子陣,其中16個子陣的形式、容量、運行方式等都存在差異,僅蓄電池就分為5種不同的類別,在今後2至3年的試驗期內,他們將選擇出在運行、維護方面更加具備優勢的產品。

“6月24日,1000兆瓦光伏項目併網後,每天約10兆瓦順利投產,目前已投產約200兆瓦。6月26日,20兆瓦儲能項目併網發電,這將為進一步完善實證基地功能,助力公司打造青海千億鋰電產業基地,完善太陽能裝備製造業產業鏈條提供支撐。”李輝說。

正如外界所關注的那樣,黃河公司正在打造全球最大水光風多能互補發電基地。這一項目的建成,不僅為青海地方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作出重要貢獻,同時也為黃河公司“十三五”期間在海南州打造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基地奠定基礎。李輝告訴記者,創建多能互補發電綜合基地,打造中國西部地區以能源、資源的高效利用為主要特徵的能效綜合示範區,不僅有利於加快青海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步伐,為經濟發展輸送所需的綠色可再生能源,也是落實“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需要。對於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