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囚越狱|越狱片的鼻祖在这儿

《死囚越狱》是法国新浪潮导演罗伯特·布列松的作品,讲述了二战期间在里昂法国中尉版逃离德国监狱的故事。

极简的叙事结构,单一密闭的监狱空间,分秒必争的紧迫时间,罗伯特·布列松因本片荣获第10届戛纳电影节(1957)最佳导演奖。这部距离现在六十年的大师作品可以说是越狱片的鼻祖。这部影片历久弥新,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可以从这部片子中得到一些启发。

死囚越狱|越狱片的鼻祖在这儿

故事梗概

本片取材于真人真事。故事讲述被判死刑的男主人公弗朗西斯在临刑前的几个小时内,如何成功越狱地扣人心弦的故事。为逃脱纳粹监狱,弗朗西斯策划了一场天衣无缝的逃亡计划。为确保计划万无一失,他不仅做足越狱准备,还在仅有的洗漱空挡,多次跟隔壁囚室的狱友联络,试图找到共同实施计划的同盟。可还没来得及他准备好一切时,就被判立刻执行死刑。最终他毅然带着年轻的囚犯男孩一起踏上了逃亡之路。

死囚越狱|越狱片的鼻祖在这儿

▊ 获奖情况

第10届戛纳电影节(1957)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罗伯特·布列松

主竞赛单元 最佳导演 罗伯特·布列松

辣评

罗伯特·布列松,二十世纪的法国电影导演。他在接触电影之前学过绘画,二战期间做了一年战俘,期间接触到电影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电影风格和作品受到当时人们的广泛认可,甚至在后来拥有了一票大师“迷弟”:戈达尔、路易·马勒、保罗·施拉德等等。戈达尔曾说:“罗伯特·布列松之于法国电影,正如莫扎特之于奥地利音乐,陀思妥耶夫斯基之于俄国文学”。由此可见他对法国电影的影响之深远。

死囚越狱|越狱片的鼻祖在这儿

罗伯特导演崇尚极简主义,他的作品大多是极简风格。就像是《死囚越狱》的结构,所有叙事围绕主角一人为中心展开,以时间的发展讲述故事。整部影片的戏核就是“死囚越狱”,没有其他。影片专注于展现主要人物润版的动作和精神状态的变化,弱化人物关系,把主要人物的敌人符号化处理,体现了导演“少即是多”的创作理念。

死囚越狱|越狱片的鼻祖在这儿

镜头语言直白、精简。开场交代情境时用了这样一个长镜头——先是主人公润版的手部动作特写(尝试接触汽车门并打开),然后镜头上摇,一个润版与押送警察的脸部特写,通过表情表现两人的主动与被动,接着再下摇到左边犯人的手铐——揭示人物之间的关系。

死囚越狱|越狱片的鼻祖在这儿

死囚越狱|越狱片的鼻祖在这儿

润版逃出汽车,镜头并没有跟随他走出汽车,而是仍然固定在车内,通过车的后窗和侧窗把润版逃离失败被捕的过程展现了出来。镜头语言简单利落,用最少的镜头交待最多的事情。在这部影片中,没有一个镜头是可以摘除的,也没有一句话是多说的。

死囚越狱|越狱片的鼻祖在这儿

布列松导演不仅用画面精确表现出情境和人物动作,而且导演

倾向于用声音叙事。在这部影片中,主人公润版的独白简直是在说一个完整的故事,不仅是润版的心理活动,还有他的动作、他所处的场景以及他周围的事物。所有的画面都是建立在服从声音的基础之上。

死囚越狱|越狱片的鼻祖在这儿

罗伯特·布列松非常擅长用声音来叙事。他有时甚至会用电话面试的方式来选拔演员,并且非常不赞同用职业演员为表演配音。在《死囚越狱》中,导演用了大量的人物独白来表现故事。一方面是因为影片的大多场景都是主角一人在单人监狱中度过,另一方面就是导演热衷于此

死囚越狱|越狱片的鼻祖在这儿

在1970年的访谈中,他就提到:耳朵更深刻,眼睛却很浮躁、太容易满足。耳朵是积极的、富于想象力的,而眼睛则是被动的。当你在夜间听到某种响动时,你马上就能分辨出那是什么。火车汽笛的声音能让你在脑海里浮现出整个车站的映像。而眼睛,则只能是它们出现在面前时才可以。

死囚越狱|越狱片的鼻祖在这儿

罗伯特·布列松的作品还深受天主教的影响。罗伯特在德国集中营时认识了一个主教,离开集中营后受主教所托拍摄了一部剧情长片《罪恶天使》,从此确立他一天主教思想为主题,影片充满哲学思考的电影风格。在影片的人物中有一名主教与润版是狱友,他的鼓励也是润版没有放弃追求自由的原因之一。

死囚越狱|越狱片的鼻祖在这儿

美国作家、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说:“布列松的影片呈现了灵魂的实体。”布列松电影中的主角有很多都是不屈服于命运,在灵魂深处接受苦难挑战,并最终得到救赎的人。《死囚越狱》的主人公版润就是一个这种性格的人。他所遭受的折磨和所处的环境并没有使他放弃自由的希望,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死囚越狱|越狱片的鼻祖在这儿

整部影片看下来,除了让人叹为观止的视听技巧,让人动容的还有主人公润版对生命的态度,理解自由对每个个体的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