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楊門(二十六)「忠君」和「愛國」是楊家將始終面臨的兩難選擇

楊家將的故事與絕大多數傳統的中國古代小說有一個很本質的區別,作者在小說中將儒家的"家國天下"的概念進行了新的解讀和剖析。而小說的主人公楊家將三代人的悲慘結局,既是"家國天下"這種新的解讀的宿命,也是作者對當時部分儒家學說不贊同的表達。這種新的破解和解答有一點西方解構主義哲學的味道,可又比西方的這種觀念早了數百年。從這個角度來看,作者雖然只是普通的文人,卻在文學創作中感受到了儒家學說的不足之處,只是由於禮教和其它因素的干擾和壓制,只能通過這種小說的模式來發表自己的看法。

大話楊門(二十六)“忠君”和“愛國”是楊家將始終面臨的兩難選擇

俗話說"忠君愛國",這是典型的儒家學說的傳統概念。它要求一個正直的人既要忠君又要愛國,而忠君和愛國又是一體的,並不會產生衝突的概念。這個概念起於家天下的國家治理原則,它要求儒家學者把君王和國家等同起來。兩者利益關聯,俱榮俱損,因此對絕大多數儒家教育來講"忠君愛國"同是一件事情。然而在楊家將故事中,忠君和愛國其實成了兩件事情。楊家將三代將領無疑是愛國的,為了國家做出了巨大犧牲,因而才有了忠烈楊家將的偌大名聲。然而楊家將忠君麼?這其實很難評判,實際上故事中楊家三代將領都有不忠君的表現。

大話楊門(二十六)“忠君”和“愛國”是楊家將始終面臨的兩難選擇

楊家不忠君的表現只是在故事的細節中提及,這些細節只能說明楊家將並不是惟皇帝命是從的工具和傀儡,而是具備自我主觀意識的人,卻不能證明楊家將不忠於君王。實際上在楊家將的故事中,經常會出現皇帝的命令和楊家的利益相互衝突的情況,而此時楊家雖然沒有明著激烈反抗,卻也不會老實巴交的往坑裡跳。楊家的這種做法實際上在儒家,特別是朱熹開創的理學一派看來其實是不忠的表現。而作者在小說故事中營造了不少這樣的場景,讓主角楊家人反覆處於忠君與愛國的矛盾中,也表達了作者對"忠君愛國"這個概念的質疑。

大話楊門(二十六)“忠君”和“愛國”是楊家將始終面臨的兩難選擇

比如在楊家將投降宋朝這一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楊繼業就出現了多次搖擺。一方面他的舊主劉繼元還活著,他不能另外投奔宋朝;而另一方面,劉繼元已經投降趙光義了,並且下詔讓楊繼業投降。可如果楊繼業按照劉繼元的詔令投降,事實上就背叛了北漢,這又與愛國的理念相沖突。於是在進退兩難中,楊繼業乾脆稱病,讓老婆佘太君提出了一個類似於關羽"降漢不降曹"的方案。這種方案明顯是掩人耳目的做法,本質上楊家還是投降了宋朝。可是至少在儒家的概念上說得過去,保住了楊繼業忠誠的清譽。

大話楊門(二十六)“忠君”和“愛國”是楊家將始終面臨的兩難選擇

在儒家原教旨主義思想裡忠君和愛國是一體的,則在很多儒家經典中都有解釋。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君王的私心往往會使其在個人、皇家和國家三者利益上的衝突和搖擺。這就像清末時期很多國學大師討論"亡國"和"亡天下"的關係一樣,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作者在小說中將忠君和愛國在一定程度上對立起來,本身已經違背的儒家的基本原則,所以以他以儒家的知識本身是無法解答這個問題的。因此他利用楊家將小說的故事做出了多種假設,並在劇情上得出了自認為合適的答案。

大話楊門(二十六)“忠君”和“愛國”是楊家將始終面臨的兩難選擇

在楊延昭執掌楊家事務期間,多次遭到了以王欽為首的奸臣陷害,甚至八賢王也落井下石。站在作者的立場自然不能去指著宋真宗是非不分,縱容奸臣陷害忠良,那麼他只能將最終的責任打到王欽等奸臣的頭上。可是換個角度思考,如果宋真宗明辨是非,對楊家報以足夠的信任,王欽等人又怎麼會差點得逞?諸葛亮在出師表裡說"親賢臣,遠小人,是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是後漢所以傾頹也。"用這句話來形容宋真宗的狀態非常貼切,正是由於他親近王欽等人,才有了後來陷害忠良的一幕幕情節。

大話楊門(二十六)“忠君”和“愛國”是楊家將始終面臨的兩難選擇

正是由於楊延昭看清楚了宋真宗人品的本質,所以他才向佘太君提出了離家出走,不理國家危難,浪跡天涯的想法。當然以佘太君的家國情懷自然不允許兒子這麼做,而且還逼著兒子上前線,帶兵就駕。在佘太君看來,不論宋真宗怎麼對不起楊家,但楊家不能把怨氣撒到國家身上。這是一種極為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操,是作者塑造人物時少見的具有現代化概念的閃光點。正是由於在兩難的選擇中,楊家將始終把"愛國"放在"忠君"前面,所以才會讓君王所不滿,進而變成猜忌和不信任。

大話楊門(二十六)“忠君”和“愛國”是楊家將始終面臨的兩難選擇

楊家三代掌門人,正好對應宋朝三代皇帝,又有了朝廷的三大奸臣,和楊家的三大盟友。這裡面一一對應的人物關係,非常簡單的交代了小說背景中的利益關聯。幾乎在每一代楊家人的征戰、救國、被猜忌,奸臣誣告、獲罪、忠臣脫罪的套路中,都可以看出"兔死狗烹"四個字的味道。即便是楊家三代掌門人的死亡,也隱含的表達了對皇帝和皇室的不滿。比如楊繼業被坑死,趙光義想盡辦法幫潘仁美脫罪。楊延昭平定遼國後病逝,卻包含了八賢王射死白虎星的情節。楊宗保在死前夢到自己被皇帝派來的人砍頭,然後當夜便交代了後事。

大話楊門(二十六)“忠君”和“愛國”是楊家將始終面臨的兩難選擇

這種個極為巧合的,共同點很多的情節,實際上都是在表達著"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意思。當國家危難時,國家和君王是利益的共同體,忠君愛國這個詞語讓楊家毫不猶豫的衝上戰場,殺敵報國。然而當敵寇除盡,國家、皇室和皇帝的利益不統一時,楊家將自然成為了皇帝的犧牲品。正式由於這種羅生門的情節反覆出現,所以東嶽大帝勸楊文廣出家修行時,楊文廣果斷答應了,同時還將自己的副手魏化也拉上了歸隱的馬車。這是作者對"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這句話的最好選擇。在他看來主動選擇放棄兵權,歸隱山林是楊家將最好的宿命。

大話楊門(二十六)“忠君”和“愛國”是楊家將始終面臨的兩難選擇

然而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種選擇卻有很大的侷限性。因為世間萬物是變化的,古人也曾說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果像楊家將這樣忠君愛國的家族都歸隱山林了,那誰來保衛國家,誰來發展軍事呢?那國家得到的只能是軍隊馳廢,馬放南山。一旦國家有事,國家必然沒有充足的力量來應對各種危機,那倒黴的還是國家的老百姓。這種情況實際上隱約指向了宋徽宗時候的宋朝,那時皇帝和文官集團的位子穩定了,利益保證了。可宋朝的百萬大軍變成了廢物,面對金國鐵騎南下毫無能力抵擋,最終造成了"靖康之難"的奇恥大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