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百校之父」與世長辭——哈市老校長深情回憶田家炳

“中國百校之父”與世長辭——哈市老校長深情回憶田家炳

田家炳(中)、張文貴(右)

7月10日上午,田家炳基金會官方網站發佈了《田家炳博士訃告》:備受尊敬的田家炳博士於今天上午安詳辭世,享年99歲。

懷念文章很快刷屏,並且不約而同地採用了相同格式的題目:田家炳先生辭世,在我省捐助學校**所。普普通通的一句話描述了一件輻射全國的了不起的事,飽含尊敬,飽含懷念。人們由衷地說:“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會有一個田家炳。”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捐助教育事業以來,截至去年6月,田家炳在全國範圍內累計捐助了93所大學、166所中學、41所小學、19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大約1800間鄉村學校圖書室。以“田家炳”命名的學校或學院遍及全國所有省級行政區,他因此被譽為“中國百校之父”。

田家炳其人

1919年,田家炳出身於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一個書香門第。童年的田家炳聰穎好學,成績堪稱學霸。可是他的命運在16歲那年被改寫了,隨著父親的突然去世,主要的經濟支柱垮掉了,正在讀初中的田家炳被迫放棄學業,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養家的重任。

1937年,18歲的田家炳帶上家鄉特有的瓷土來到越南。和其他“利字當頭”的商人不同,他秉持著“寧讓人負我,不讓我負人”的理念,做生意真誠樸實,用尋常人的眼光來看甚至有些傻。但是,正是憑藉著這股子傻勁,他贏得了顧客的信任,打開了市場。1939年,日寇鐵蹄踐踏廣東,原有的交通線被破壞掉了,田家炳的瓷土貿易無法正常進行下去。

審時度勢之後,田家炳做出了新的選擇:前往印尼進行樹膠貿易。在這裡,田家炳的事業再上新臺階:他創辦了“南洋”和“超倫”兩個大廠,由於經營得當,財富迅速聚積起來。然而,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在內心深處瞭解祖國、熱愛祖國的文化,受到良好的中華文化教育,旅居印尼近20年之後,田家炳選擇了離開。1958年,田家炳全家移居香港。

少年求學夢讓後來人圓

曾有學生問他,一生是否有遺憾?田家炳答:“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多受一點教育。”在香港,田家炳的生意依舊做得風生水起,但是事業上的成功彌補不了他心頭的遺憾,他希望新一代的中國人,不再有他這樣的遺憾。可彼時局勢複雜,他縱然家財萬貫,也沒有合適的捐助渠道,只能把用教育來振興中國的夢想深藏心底。

1982年,田家炳終於夙願得償,成立了“田家炳基金會,其宗旨是“安老扶幼、興學育才、推廣文教、造福人群、回饋社會、貢獻國家”。從這個基金會成立那天開始,田家炳就開始源源不斷地向基金會注資,絲毫不吝惜自己辛苦賺來的錢財。數十億的港幣,田家炳財產的80%,主要支持大陸的教育事業。一座座漂亮的教學樓拔地而起,一間間藏書豐富的鄉村圖書室紛至沓來……

田家炳和黑龍江

在黑龍江,共有9所田家炳中學。其中原哈爾濱第73中學、第14中學和雙鴨山市的一所中學,在2004年成為首批黑龍江省的田家炳中學。田家炳去世的消息傳來,原哈爾濱田家炳高級中學副校長張文貴在朋友圈發文:《我記憶中的田家炳先生》,讓人們瞭解到很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張文貴告訴本報記者,當年計劃在黑龍江捐資辦學的時候,基金會方面希望省裡推薦三所,當時剛剛建成新校舍的哈爾濱73中名列其中。“可是田先生來到哈爾濱一看,卻覺得我們73中並不符合他的要求。他想捐助的是那種貧困的學校。可是參觀了我們的新校區後他發出疑問:‘這所學校不困難,太漂亮了,它需要我的錢嗎?’我們跟他解釋,校舍漂亮是因為剛剛建成,裡面的設施還都是空的。他這才打消了顧慮,給我們投了250萬元。”

捐的不只是錢

接受媒體採訪時,田家炳曾表示:接受贊助的學校必須把學辦好,不然不要用“田家炳”冠名。張文貴說,田先生對學校的鉅額捐助,並不是對學校最大的改變,更重要的是為學校注入了一種精神。“他有一套教育的理論,各地辦學都是為了實現這個理念。他崇拜朱子家訓,每年開會和到各地考察時總是貫穿強調這些。我們學校一開始沒有關於國學、中華傳統這方面的教學內容,在老先生的引領下,我們逐漸開始加入。至於高考、升學率這些事,他從來不提。”

那時候基金會每年都會開全國會議,今年主題是教學,明年就是德育。田家炳先生對待教育的神聖感深深陶冶了張文貴。“那時候我在學校管後勤,對研討話題本來不是太感興趣,但是一開會,看見田先生坐在頭排,扎著領帶穿著西服,認真聽各位專家發言。八十多歲的人開一天會,那不簡單呀!我們也就都不好意思走了,一直聽到完。去了三四次,每次都很感動。”

在張文貴的回憶文章中,老先生重視教育,更重視師資培養的教育,所以師範類大學是他捐助的重點,幾乎全國所有的師範大學都因此受益。“每次輪到老先生髮言時,他總是語重心長地對與會者說:‘大家要重視教育,中國的出路就在教育,我們共同努力,爭取為國家的教育做點兒貢獻。’有一段時間香港經濟情況不好,老先生一時拿不出太多的錢,他竟然賣掉自家的房產來籌集資金捐款,而他和夫人臨時租個170平方米的房子居住。”

慷慨的慈善家和簡樸的富豪

張文貴回憶說,田家炳先生也刷新了他對“有錢人”的理解。“老先生初到哈爾濱時,有人仔細看他的著裝,沒有發現一件名牌;老先生出行時,用自帶的礦泉水瓶到飲水機上接一瓶水放在兜子裡帶走;我們每次和老先生分別時,大家都要和他合影,老先生總是囑咐拍照的秘書記下大家的地址,方便給大家發照片。這是我見過的言行最普通最樸實的有錢人。”

辦學獲得盛讚之後,田家炳卻始終保持謙遜低調。生前接受採訪時,田家炳曾說:“被這麼多地方授予榮譽市民,真是受之有愧。”1993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將編號2886的小行星命名為“田家炳星”,田家炳聽說後喜悅中也有一絲不安:“那是天文學家們艱苦探索的成果,卻用上了我的名字,這應該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榮耀了!”

正如張文貴副校長在文中所言:“田家炳先生百歲之年得以善終,乃終身行善之果。”斯人已去,風骨永存。田家炳先生不但用巨資為這些孩子贏得了接受更好教育的機會,更用行動告訴他們,學有所成的時候,該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王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