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隋唐宋以后很少见到将领使用重武器了:鞭锏锤槊类。是后世人体质差了吗?

尼古拉斯小咖


很多悟空答友答地非常好,本问题的补充部分大多是没有真实历史投射的演义评书内容,不足为据,指出演义与正史的差异和区别就说明了问题。

但是本题的主干部分还是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疑问,即重武器在记载和实际使用中的衰落乃至消亡。

题主举例的鞭锏锤槊得分开来看:

1、锤因为不能长时间持续使用,军事价值较低,从未成为主流的建制武器(唐朝官军使用的啄锤迄今没有恰当合适的实物或图像作为印证,姑且搁置不论)

2、鞭锏类武器起源相对较晚,现有五代后梁名将王彦章(即《射雕英雄传》间接提及的“铁枪王彦章”)使用的铁鞭传世,此外,鞭锏类同样没有成为主流的建制武器。

需要特别指出的,王彦章铁鞭材质为铁,长汉尺6尺2寸(143.22厘米),重清秤15斤(8.952千克),实际上,

名垂青史的一代名将的重武器大约在现在的18斤左右,在战场上长时间单手使用这一重量已经对体力要求不低,这一点古今体质无论孰高孰低,至少是在同一个量级的。

3、槊(矟)则与上述两类不同,实际上就是一种强度较高的铁矛,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一种广泛配备的建制武器。

东晋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军队的主力都是被称为“甲骑具装”的人马皆披铠甲的重装骑兵,原有的铁戟、铁矛在这样的敌人面前都无法奏效,于是,马槊(马矟)便因为时代的呼唤应运而生。

马槊(马矟)作为兵器的技术指标主要不是锋利而是强度,它能够在强大动能的作用下穿透防护装具,对敌人的有生力量造成杀伤。

马槊的强度除了对材质有一定的要求,也需要在造型和形制上显得粗壮和厚实。

隋唐时代的铁矟,从南北朝发展而来,也具有较强的穿甲能力,所以唐朝法律规定如果民间私有,徒一年半,严格在法律意义上将其限制在军队内部使用。

盛唐以后,在历史资料和文献中,“枪”这个词汇实际上替代了“槊”或“矟”,成为此类武器的概括总称,因而不能说槊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宋史》中载岳飞单骑持丈八铁枪刺杀敌将的内容,这实际上依旧可以理解和认定为槊。

直到《武备志》记载的明代长枪、曲刃枪,仍然追求坚固强度,以实现穿甲透坚的目的。

因此,本题涉及的鞭锏锤类重武器从来不是主流建制武器,而槊类重武器自东晋十六国以降在实际使用中一直是主流建制武器,在记载中的衰落和消亡只是一个词汇使用选择和频度的问题。


谈古论金


其实,像小说里面的乱七八糟的武器都是属于胡编乱造的花架子武器,中看不中用。什么李元霸的大锤子800斤,你考虑过马的感受吗?

古代武将的标配,一般是长兵器配短兵器。长兵器打仗冲锋用,短兵器多为剑用于防身以及近战用。

首先是戈,这个是秦之前最主要的武器了。


多为青铜制品,结构单一,作战方式也单一。横击回勾,割马腿抹脖子倒是挺管用的。

其次是矛。这个也算是历史悠久了。秦风无衣里面说到:岂曰无衣,修我戈矛。所以戈矛是不分家的。一般来说戈横击回勾厉害,矛是直刺厉害,所以这两兵器是互补吧。既是当时士兵主要武器,也是武将主要武器,只不过武将武器制作比脸精良而已。



接下来就是戟了。戟应该是秦以及之后的主流武器了。是矛和戈的合体吧。可直刺可横勾。


很多武将用的就是戟。楚霸王项羽,很多人说他用的是霸王枪,其实,他用的就是可能是矛或者戟,矛的可能性更大。戟冲锋时直刺厉害,被包围也可以割倒一大片。属于攻防结合的一种武器。不过武将用的戟多数制作精良,戟锋用精铁,士兵的戟杆是木头制,而武将为了突显威风戟杆会用铁制,上雕花纹,或者用好木上漆,接头处多缠红璎珞,比较好看。一般而言武将的戟起码10斤以上。关二爷曾在白马之围中万军丛中,跃马直刺,取颜良首级,用的应该就是戟。什么青龙偃月刀,扯淡的。曹魏第一猛将典韦,曹操称他为恶来,以使戟出名。

戟多数用于仪仗队,尤其是方天画戟。这是一种实战使用要求非常高的武器,估计没几个人用。


小说里面,三国的吕布跟大唐神将薛仁贵用的就是方天画戟。至于是不是,不清楚。吕布曾精辕门射戟,但用的又不一定是他的戟,他也有仪仗队也许从别处拿来的而已。

接下来就是南北朝以及隋唐的重要武将武器,马槊。

马槊分槊锋槊杆两部分。槊锋较长,起码60公分,槊锋上也会有各种小设计,槊杆最是费时,用上好木头制成,多用桑木,硬度韧性都好,要浸泡很长时间,木头外面先缠麻绳,在缠麻布葛布之类,布外上漆。槊柄的握感十分重要,且无法重复使用。因马槊制作精良,造价不菲,且使用要求较高。马槊一般15斤起,重30斤也不意外,这就属于古代的重武器了,富二代才玩得起,或者重骑兵才有资格使用。唐代护甲比较精良,将领还有锁子甲。没有马槊这种武器,很难刺入。

隋唐时期,李世民手下能将辈出,像程咬金,徐世绩,秦琼,史大奈,尉迟恭等,其实多是官N待,可以说李世民是带着一群官二代打仗,他的手下也多是使用马槊。最厉害的莫过于尉迟恭了。尉迟恭此人打铁出身,相信力气肯定不小,作战十分勇猛。他有一手绝活,单手夺槊。常在对敌中手夺敌将武器。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跟李元吉单挑了。李元吉此人,古代富二代该有的坏毛病他都有,偏偏又武力非凡。一向不可一世,曾经向尉迟恭挑战。结果被尉迟恭三下五除二搞定,尉迟恭为了打击他的气焰给李世民长脸,曾空手对战然后几下就夺了李元吉的马槊。吓得李元吉从此看见他就怕。玄武门之变中,李元吉差点勒死李世民,结果看见尉迟恭敢来救驾后吓得拔马就跑,后被尉迟恭射杀。唐末第一猛将李存孝,使用的也是马槊。

武器发展到后来,唐以后盛行的就是长枪了。

长枪,枪杆配枪尖。其实跟矛为啥区别。非要说区别的话,就是枪的柄更长一点,枪杆更柔一点。也有说三国名将用的多是枪,吕布,关羽,赵云张飞甘宁等。这个不可考,矛与枪本来就没啥区别。




枪有很多种,比如带刺的勾镰枪。配合上盾阵砍马腿一绝。

枪是宋朝最有名最主要的武器了。像著名的岳家军,从主将岳飞到手下猛将如张宪,杨再兴,牛皋,无一不是使用的长枪。枪一般长都在2米以上,枪头很硬,枪杆多偏软,长枪术是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武艺的。枪耍的好就是万能,可刺,可挑,可劈可甩。比如出了名的白蜡杆枪,在能人手里灵活的像一头蛇。现在武术耍的花枪,主要用的就是这个。

还有一种很重要的长武器就是长刀,如朴刀,唐朝的陌刀等。刀在明,清之时比较常见。刀头插上长木柄,劈砍给力,对付没有护甲的士兵,效果十分明显。 唐朝的陌刀没有出土文物,所以样子如何我也不知道。

古代所有好用的冷兵器,到了近现代之后,全部败给了刀。主要是因为近代的钢铁冶炼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刀硬度有了保障。打造方便,携带方便,上手也方便。砍起来特别带感,古代的长兵器在短兵相接时无用武之地,所以刀就成为了最趁手的兵器。我去看过清朝的博物馆陈列。冷兵器方面最主要的是箭,其次是刀。枪一般是重骑兵才使用,多为上三旗。


清刀刀锋弯曲使用很顺手。将领方面,用长刀的比较多。

当然将领武器还有其它五花八门的。三国刘备号称使用雌雄双股剑,反正没记载,谁知道呢。比如北宋开国猛将呼延赞,号称鞭王。双鞭使得出神入化,不过他冲锋用的是长枪,近战才用鞭。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献,棍法一绝,他的武器主要有铁棍长枪。此人曾经去了少林寺踢馆,对方车轮战被他放到几十个武僧。后来还带了一群和尚小弟打倭寇。至于其它的武器如锤子的很少见。倒是像霹雳火秦明那样子长柄的狼牙棒偶有见之。

发展到近现代,古代的那些重武器多消失了。并不是人的体质变差了,而是锻造技术变好了,那些重武器失去了优势。打仗讲究效率,不是讲究花架子。人只会选择杀伤力最有效的兵器。


小哇是个读书人


说得太对了,就是现代人身体不好,你看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现在谁拿得动,连找都找不到。

说得直白点,以上的所有信息,全部出自“演义”、“评书”,也就是宋元以来,甚至更狠得,很多评书段子都是清代、近代成型的,专门在茶馆、瓦肆供底层百姓消遣解闷儿的故事。

《三国演义》,关公的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比题主说的还少一斤,这么重的关刀有没有呢?

有,明、清习武之人,比如武举,会用这种重刀练习力气,就和今天的哑铃、杠铃差不多,你拿这玩意儿上阵打人,实在有点玄幻。

至于说秦琼的双锏、尉迟敬德的双鞭,咋说呢,看起来都不太靠谱,这二位在当时是骑兵斗将,使用的主兵器是马槊,尤其是尉迟敬德,更是擅长夺马槊。

当然了,还有历史上早早夭折的李元霸,在这些评书里也是拎着八百斤的锤子砸人,死人都能拉出来,还有什么干不出来的?

至于薛刚反唐就甭提了,那评书连地理位置都乱套的,更别说里面的什么四猛八大锤,你要是好好看看新旧《唐书》、《资治通鉴》就会发现,卧槽,怎么这些牛人反唐的时候,大唐朝一点新闻报道都没有?

之所以如此,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评书、话本之类流行伴随的是市民文化的崛起,而自宋代之后,中国的军、民之间,就形成了严重的认识鸿沟, 以上是市民阶层和底层知识分子对于军事的想象,其极致发展,就是义和团泛滥时,大师兄们议事,甚至有直接穿着戏服入座的,凡是说话都照着戏曲念白的腔调,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真正的军事和官场是如何交流的。

而一部分有文化的知识分子眼中的军事,则走向了严重的玄幻化,比如阵法、奇门遁甲等等,都因为与实际的军事业务之间存在认识鸿沟而走向了玄学化。

这些完全反科学、反常识的信息,在网络时代被人重新捡出来,再次故弄玄虚,其实很容易识别,根本不是什么体力问题,或者说武功、内力的问题,而是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

当然,我们的考古学实物的展览和科普也有严重的问题,如果能够像欧洲一样有众多的铠甲、军械库博物馆开放,就绝不会有人相信历史上有人能用800斤的锤子作战了。


刘三解


这个问题分为两个部分回答。一是后世人少用重兵器(鞭锏锤槊之类)吗?二是后世人体质变差了吗?

先说第一个问题。对于重兵器,我想史上最著名的重兵器,莫过于关帝爷重82斤的青龙偃月刀了。但是据考证,三国时期,中国冷兵器库中,大刀还未出现呢。人们津津乐道的关羽白马斩颜良,《三国志》是这样说的:“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注意,关帝爷是“刺”颜良于马下的。呵呵,这个动作好像没有关帝爷那种大刀一挥、天崩地裂的威势哦。是的,因为关帝爷手中的兵器压根就不是大刀,只是一把戟。戟,才是三国时期军队最常规的制式列装武器!这种戟可刺可劈可钩,但用得最多的动作还是刺。所以,什么关羽大刀82斤,秦琼双锏各36斤,岳云双锤、薛刚反唐四小将四猛八大锤,各个几十斤上百斤重量,只是演义小说中的事情,当不得真的。

但汉代以后,中国冷兵器开始出现多样化了。这个变化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战争的变化而变化 的。特别是隋唐宋时期,鞭锏锤等打击类重兵器颇有点大行其道的赶脚(其实也是限制在极少范围内,比如将领圈里)。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了、士兵的装备也跟着变化了。大家知道隋唐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一个高峰,经济异常发达。因此,战场上对士兵的保护意识也大提高,经济、技术的发展也让制作士兵铠甲相对容易了许多。特别是一些落后的民族,如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金、辽、蒙古等)也具备大规模装备铠甲的条件。如宋时期的金、辽等国,连战马都装备重铠甲,组成重装骑兵,战力惊人。这些重装铠甲可以做得越来越重、越来越厚,一般的箭、矛有时竟刺穿不了。为对付敌人的重装甲,一些重兵器也就出了。重兵器不是一般人能使用自如的,所以,重兵器也就是几个天生异凛的人能使用,且一般士兵都规定使用制式武器,只是那些有特权的将领或者锐卒(即今天的特种兵)才会使用鞭锏锤槊等重兵器、异形兵器。如唐朝军队中就有一种特殊部队--陌刀队。打仗时,他们以密集队形冲在队伍的最前面,手握重约50斤的陌刀,组成“锋矢阵”,密集冲锋“如墙而进”,威力惊人,和古欧洲的长枪方阵相似。即便如此,这些重兵器也不会动辄几十斤上百斤的。下图是清代的金瓜锤,每个就十几二十斤而已,但即使是经常锻炼的成年人都很难玩得转的。这些重兵器、异形兵器制造困难、成本高,士兵训练周期长,是很难成为军队的常规武器列装武器的。



说到后世人是否比古人体质变差了,当然是一个错误的说法。人类不断发展,随着经济条件、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健康状况以及对自然界的适应能力是不断提高的。今天,无论从后勤保障、士兵的膳食提供、营养保证都是过去古人无法想象和比拟的。所以说,现代士兵不会比古代士兵的体质差的。而且,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士兵体质如何,是和一个国家的经济以展、军队的训练水平息息相关的。

如果一个国家的士兵体质不行,那就说明这个国家已经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地了。就象抗日战争时候,中国军人的体质就普遍比日军差很多,那是因为当时中国相比日本,实在是太穷太落后了。

所以,中国男儿当自强啊!


50后男人


题主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梳理一下,分3条来回答。

第一,隋唐等古人其实也不怎么用重武器,重武器一直就不是主流。我们来看看正史上是怎么记载的

《旧唐书·秦叔宝传》记载得很明白:“叔宝每从太宗征伐,敌中有骁将锐卒,炫燿人马,出入来去者,太宗颇怒之,辄命叔宝往取。叔宝应命,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

写的很白,不懂文言文的也能看懂,秦琼善用的是枪。同样,尉迟敬德日常武器是槊,也就是一种杆比较长的长矛,根本不是用的锏。

古代战争都是冷兵器格斗,贴身肉搏战,武器的长度和灵活性远比重量和力度重要,所以类似锤,锏,板斧这种又短又笨的兵器受众极少。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民间传说的名将往往都不走寻常路,喜欢用一些很个性,很有辨识度的武器,比如吕布的方天画戟,关二爷的青龙偃月刀,秦叔宝的锏,程咬金的斧,李元霸的锤,等等。为什么呢?其实主要是来自于小说家和说书先生的杜撰。

我们都知道,古时候识字率很低,纸质小说市场很有限,说书先生是大多数老百姓了解历史,认识英雄的主演途径。刘关张是谁,尉迟敬德是谁,对不识字不读书老百姓来说,太难了,谁记得住这么多稀奇古怪的名字。这时候如果再没有点标志性的东西,谁知道你说的谁是谁。如果都按历史原文讲,三英战吕布,吕布一口剑,刘备一口剑,关羽一口剑,张飞一口剑,我擦,泥煤的谁跟谁呀,不听了,没劲。你如果改成吕布拿一杆方天画戟拍马前来,关二爷挺起青龙偃月刀上去招架,黑脸张飞大喝一声,抖起丈八蛇矛插入战团,大家一下子就记住了,听的津津有味。说书先生日子好过了,这些英雄以及他的武器,也就留在了老百姓的心里。

所以说,其实古人也不用所谓重武器,都是小说杜撰的。但是由于这些小说太好看了,流传太广,而老百姓们又欠缺历史常识,所以分不清到底哪个是历史事实,哪个是小说附会。就比如我刚才说的刘关张,三国时期由于马蹬还没有发明,骑兵都必须用单手短兵器作战(因为另一只手要拽缰绳),所以方天画戟,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都是后世文人杜撰的,三国志记载,关二爷用剑。是不是很难接受。

第二,所谓重武器,其实并不重。从出土文物看,所谓重兵之首的战锤有多大?看图
可爱不可爱。不过别看它小,威力可是一点都不弱。再看看锏,一般制式65~80cm,因人而异。至于枪,槊,戟,木杆铁头,没有多重,并且历史上也是划分在长兵器类,不属于重兵器。至于传说中的纯镔铁打造,其长丈八,碗口粗细,我只能说,你要适应中国文人,他们喜欢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就算古人再神勇无敌,这么一根铁棒也得有六七百斤,能抱起来就算是超级力士了,拿他骑马打仗,人受得了马也受不了你说是不是。

再一个,古今重量单位一直在变化。例如三国时,一斤16两,一两16克,也就是一斤约256克,约等于现在半斤。青龙偃月刀重82斤(就假设它真存在),换算成今天约41斤,双手挥动它其实并不算多困难。而唐朝的一斤大约是680克,秦琼一对锏80斤,换算成今天是108.8斤,每只手挥起50斤,要玩这个就有难度了。

第三,古人身体素质好。对这个问题,我个人持否定观点。咱们看统计数据,1996年出生的中国男子平均身高171.8cm,而120年前通过考古数据,大约在161cm左右;现在中国人平均寿命76岁,而1950年为41岁。有人说那是战乱影响,但是咱们看看隋唐,三国,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不是乱世,所以还是很有对比度的。身高和寿命的双增长,说明什么问题?医疗水平和饮食保障的大幅提高。

古代生产力水平底下,粮食亩产有限,租税又高,不像现在不收农业税。就算是丰收年景也只能吃个半饥半饱,稍一有天灾就饿殍遍野。粮食都不够吃,肉食更是极度匮乏,就算劳动多,锻炼勤,营养跟不上,你觉得他们的身体素质能有多好?

有人说当兵的又不用劳动,错了。要知道古代生产力极端底下,粮食产能非常有限,根本供不起大量脱产的职业军队,大多数军队都是耕战一体,平时务农,战时为兵,最典型的就是曹操的屯田兵。随着明代大量引入外来作物,尤其是高产又耐贫瘠的土豆,玉米,红薯大量种植后,职业军队才开始扩大规模。鸦片战争前,清军职业军队也只有30万,那时的全国人口约4亿;再看北宋初年,人口只有650万左右,国家能养的起多少正规的职业军队?几乎没有。这些古代军人其实就是农民,饥饿的,骨瘦如柴的农民。虽然现代人可能运动少,体质下降厉害,但是比起饥寒交迫的古人来说,也是强多了。

某些将领可能从小锦衣玉食,不愁吃穿,但是这样的将领才有几个?刘备,织席贩履之徒;关羽,杀人犯,流亡四海,居无定所,还不如农民;张飞,杀猪买肉,可能好一些。隋唐英雄因为多是隋朝旧部,出身条件好很多,肯定比普通农民强一些,但是基于整体大环境,强也有限。

个人见解,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交流。


LuckyWolf213594903


看到问题,不请自来,说几句吧。

想必题主看过很多诸如《隋唐演义》、《说岳全传》之类的演义小说吧?

隋唐第一好汉李元霸,外号“恨天无把,恨地无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天地有把手,都能被他提起来,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只是形容李元霸力气很大。手持一对擂鼓瓮金锤,共八百斤。诸位,你们觉着现实么?现今世界上的顶级大力士能扛起千斤,但是双手各提着四百斤大锤,能行么?况且还要上战场,战场上,力量和敏捷都很重要。提着这么一对大东西,还能跑能跳么?就算是骑战,汗血马也得累死。

说岳公认第一高手高宠,使一条镔铁长枪,枪杆有手臂粗。三米长的纯铁棍,也得好几百斤吧?最后高宠战死时候,连挑十一辆铁滑车。注意,这个挑字。是要把铁滑车从地面挑起,然后从头顶甩到另一边。一辆铁滑车一千多斤,而且宋代一斤相当于现在的一斤三两,这得多大力气?

当然还有《薛仁贵征东》里面,薛仁贵的方天画戟能做房梁,也是不现实的。

这都是演义,是文学加工后的形象,不是真实的事儿。

但是呢,中国古代人的力量和体格,确实要比现代人大一些,只是没有那么离谱。

至于打仗使用重武器,确实从宋代之后基本没有了。但是北方少数民族,还是有的,比如满清鞑子入关,虽然都骑着马,但是打仗,还是下马集合冲锋。使的也是狼牙棒、铜棍、重斧、大刀等重兵器。

至于汉人,能舞动一百多斤大刀的人,有记载的,好像只有卢象升和刘綎两人了。

但是在民间,有很多大力士。

比如小编的老家,渝东和湖北接壤的一个小山村,就有很多。

小编的父亲,一米七三的个儿,体型适中。但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三十多岁,背着猪去镇上卖。

当时在家过秤,猪重296斤。我爸走三十多里山路,卖掉猪。就在镇上小饭馆吃一碗米饭,一碗豆腐汤。然后背一袋五十斤的大米和置办的年货回家。到家的时候,天还没黑。就我爸这样的力气,在我们村,排不进前五。

还有一个,是我们乡的干部,村干部出身的副乡长。他家在公路坎下面,有二十几级台阶。他每天下班骑摩托车回家,都抱着摩托车走下哪些台阶。150的架子车,少说也得两百多斤吧?他就这样抱了好几年。


史毓郎


小时候看三国,说岳,说唐,关云长手提八十二斤青龙大刀,砍人头如砍瓜切菜一般容易,裴元庆,岳云重达几十个的大锤,骑在战马上,威风无比,打人人亡,打马马死。尉迟敬德几十斤重的铁鞭,所向无敌,单鞭救主,传颂至今。那么,元以后战场少见这样的重武器吗?我以为得具体分析。如元明请还有使用重武器的记载,只是少见而已。因为武举人武进士而在进行,古人举办武举武进士的科考,所用重武器,训练用的器械如石锁,大刀,锤都很重,当今练武之人也还在用几十斤重的大刀,大锤,就可为证也。晚清重武器退出历史舞台是受西方船坚炮利的影响,单兵作战与古代将对将,兵士对兵士有很大不同了。在古战场,往往先由双方大将出马,赢的一方可以乘胜追杀,胜败立定也。因为重武器威力巨大,杀伤力強,所以用重武器有决定胜败的作用。不过抗日时期,还有大刀队等,使用重武器的记载,有待后人考证了。

l


魏德云


首先,军队需要一个指挥枢纽来操控整个军队进行协调运动,负责这个指挥枢纽的人就是将领,一旦一方的将领被杀或者被捉住,这一方的军队马上就会溃散。所以将领没必要也不可能亲自上阵杀敌,更不可能进行所谓的一对一单挑,这只会在文学作品中出现。那将领手中的武器自然以象征性为主,而所有武器当中,造型华丽而不失杀气的当以剑为最佳,所以将领的形象一般都是佩戴一把宝剑器宇轩昂的站在军队前面,而不是拎着一把铁锤耀武扬威。


其次,问题中提到隋唐宋以后为什么就很少了。隋唐宋以后那就是元明清了,大量的小说类文学作品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作出来的,文学人物肯定要以前朝为主,可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赋予人物更多创造性的东西,比如一把大锤八百多斤,这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的,别说抡了,你能把他拖走都是好样的。因为本朝的将领大家都了解,所以在他们身上可发挥的想象空间不大,再者也不敢拿本朝将领开涮,就算本人不在,可子孙后代还在呢,一旦吹的不恰当,很可能惹火烧身。

最后,提到的后世人体质变差了吗。体质问题暂时无从考证,但是身高绝对降低,这都要怪长久以来缠足的习俗,我们知道人的身高和脚长是成正比的,缠足这一习俗导致妇女的身高一直在降低。有人问我妇女的身高降低了关男人什么事?废话,母亲个儿矮,儿子的个儿能长高吗?!因为身高的缩短,使用的武器长度和重量也会调整,这也许是武器变化的另一个原因吧。


青砚之


对也不对,对的是后世人的体质的确大幅度下降,如身高,体能等,不对的是武器,其实关于武器的记载多是小说杜撰,历史上能被记载的武器,要么对当时的贡献起到相当的作用,如环手刀,第一种让骑兵发挥实力的马上用砍刀。

或者在当时做过相当出名的事件,如鱼肠剑,参与了皇室政变。

在或者帝王佩剑,这就牛逼了,仅仅因为是帝王佩剑,或者喜爱就能以对帝王的描述入史。

最后就是试用的人物牛逼,被很多人称赞的同时顺带上武器,然后史者在记录这个人的同时会吧这句评价记录入史,如三国志典韦传,末尾有军队对典韦评价,军中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这种武器是相当幸运的。

至于什么李元霸八百斤的武器,历史上都没李元霸,哪来的李元霸武器?

说到这,提个题外话,现在的考古学家,我很怀疑他们的能力,历史上没貂蝉,关帝墓还没开,他们就知道里面有貂蝉了。

孙悟空的金箍棒能被挖掘,我就问,你们拿的动不?

李元霸的墓,来,告诉我,在哪?你们怎么知道里面有什么的?


龍11914785


在冷兵器时代,矛戈、弓箭是最常用的武器,敌我双方都是大规模的交战,个人战斗力很大部分影响战争结果。比如关羽大刀83斤,秦琼双锏各36斤,薛刚反唐四小将四猛八大锤,各个几十斤上百斤重量,岳云双锤上百斤都体现个人实力,这种现象为什么随唐宋以后很少见了呢?

一,唐代发明了火药,在五代以后火气就开始出现了,虽然那个时候的火气还比较原始,但是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和巨大的潜力,人们在火器上投入精力开始增大,冷兵器特别是其中力量型的冷兵器也就不受待见了。

二,使用鞭锏锤槊类武器,不仅需要使用的人体力巨大,而且舞动时不灵活。小说或演义中,为了塑造英雄的完美,对其使用的兵器也加以塑造,真正的历史是否这样,还要加以考证。

三,历史,小说,演义,评书都是后人在讲前人的故事,隋唐以前离我们历史比较久远,科学文化及社会的发展都很落后,名人的传记都带有英雄主义色彩,比如《史记》中记载我国上古的历史,都带有神话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