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我心服口服地接受3.3的绩点

如何让我心服口服地接受3.3的绩点

采访丨王晓晴、宋文荟、沈雨若、陈天宁、郑爽

撰稿丨王晓晴、宋文荟、沈雨若

课程群聊消息短时间内蹿升至999+,成绩推送订阅号更新频率上升为3.33条/天,刷教务网次数环比增长500%,心率上升,口水吞咽量增长,焦虑指数攀升100%,这是怎么了……

是的,出分季又到了。

如何让我心服口服地接受3.3的绩点

所有成绩里,论文是最捉摸不透的,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主观给分。成绩统计刮刮卡的灰色涂层剥落之前,一切皆有可能。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会拿到这个成绩呢?

如何让我心服口服地接受3.3的绩点

@四川大学 广播电视学16级 小天

“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们班和老师关系好的同学分都挺高,感觉老师就是按照平时印象给分的。”

@浙江大学 财政学16级 阿源

“很多课程的考核是论文+考试,最后得到一个绩点,但是并不知道我的论文得了多少分,考试得了多少分。”

@北京师范大学 汉语言16级 小玲

“我每次写的论文得分和心里预期差不多,写得用不用心、得多少分心里都有数。”

@中南大学 法学16级 毛毛

“大家写论文的水平都差不多,所有人分数都一样,特别好的会比较高。”

@复旦大学 金融16级 阿远

“对分数有异议可以去问老师,想了解情况的同学自然会得到反馈。另外老师会公开往届优秀论文,但我认为这样很多同学都会去模仿优秀论文,反而没了创新。”

@浙江大学 新闻16级 小文

“我们学院多数课程成绩的评定都是依据论文,

老师的主观性很强,所以我认为老师给与学生反馈很有必要。”

@北京大学/东京大学 国关16级 阿静

“在北大,极个别老师会给与学生论文反馈,其他老师似乎都很忙;在东大交换时,感觉老师给的反馈更多。”

正午的阳光很是毒辣,照得令人睁不开眼。浙江大学新闻学16级学生小林站在太阳底下,对着她刚出的“校园媒体实践”课程成绩发呆。

呆滞了将近一分钟后,她收起了手机,抹了抹脸,不知道是泪还是汗。“对比了一下其他同学的作业和分数,我不理解老师为什么给我这样的成绩。”

如今,大多数文科类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都是以期末课程论文为主,老师根据学生上交的课程论文评定成绩。据接受采访的老师介绍,他们批改的作业必须留底,上交学院存档,随时接受学校的检查。因此,学生能看到的,往往只有分数和绩点。

如何让我心服口服地接受3.3的绩点

但是,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分数和绩点。

小林告诉全媒体记者,“我不是要多高的分数,至少老师得告诉我为什么给我这么低的成绩,告诉我这篇论文的问题在哪,不然再怎么写我都不会有进步。”

清华大学法学16级学生小凡在一门以论文为考核的课程得了80分的成绩,“当时挺想去找老师问问,也就是向老师提出复议。但是大家都传言去找老师复议,老师会把分数调得更低,我也就放弃了。”

谈及主动找老师要反馈,浙江大学广播电视学16级学生小敏苦笑了一下。小敏大一时写了一篇自认为还不错的论文,由于老师给的成绩和自己的心理预期差距比较大,便主动去找老师了解情况,“我的目的是想了解论文存在的问题,但是老师在知道我来意以后一句「你得了90分还嫌低吗?」瞬间让我失去了探究问题的兴趣。”

小林表示自己曾在一门专业课程期间就相关问题向老师提出疑问,但并没有得到反馈:“在微信上问过老师两个问题,他都没有回复我,以后再有问题我也不问了。”

如何让我心服口服地接受3.3的绩点

“遇到会给学生反馈的老师,真的觉得很感恩。”浙江大学社会学16级学生小丁说到,“因为能给反馈的老师真的不多”。

浙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的潘于旭老师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课。潘老师会阅读每位学生发来的论文初稿并给出建议,最后的的论文成绩根据同学修改后的最终版评定。

作为潘于旭老师的学生,小敏表示:“我觉得潘老师很客观也很上心,指出了我的论文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而且态度超级好。”

小林曾因社会学的成绩与自己心理预期差距太大向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老师林融提出质疑,“没想到林融老师主动打电话给我告诉我哪道题错了,是知识点的问题还是表述有问题,并且为我今后学习提出了很多建议,还为我推荐了社会学相关的读物。”

中南大学法学16级学生毛毛向记者介绍了她的侵权责任法课程唐东楚老师,“唐老师就像高中老师一样,对我们的论文进行统一点评,说明评分标准。也会筛选出好的作业和不好的作业,分别指出优点缺点”。不过这也是毛毛进大学两年遇到的唯一一位会根据课程论文给学生反馈的老师。

如何让我心服口服地接受3.3的绩点

“没有给学生反馈主要还是因为课程容量大,老师也没有联系学生的渠道。”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邱戈老师回应。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其他老师的印证,“老师一般会对学生上交的纸质文件打分、点评;如果先返还给学生再重新回收不仅费时费力,肯定还会丢失;如果老师与每个同学个别交谈,像我这样一门课160人以上参加,逐一反馈根本没法操作。”

据了解,前文提到的潘于旭老师,其马原课程容量是每班100人,他一共开设了两个班。也就意味着,他一学期需要对200人左右的课程论文做出反馈。

针对课程容量大、缺少联系渠道这一问题,邱戈老师提到:“这是管理制度导致的,大班教学、从体制上缺少联系渠道让反馈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没有被广大的教师采用。”

虽然很少有老师会给所有同学进行反馈,但是面对同学们的单独询问,老师一般会选择耐心回答,但也有老师指出,“现在的背景下,如果一个学生向我提出关于论文的疑惑,我第一反应是她只是为了提高分数”,很多老师都遇到过学生拿着抄袭的作业去质疑老师给分低。“所以也希望学生能以一个认真的态度来与老师讨论问题”。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苏振华老师认为反馈的必要性更多建立在优秀的作品上。“一般课程中有质量的论文并不多,所以老师也只能做到相对给分。”

苏老师建议,“写论文其实就是做研究,需要长期艰苦的训练。我希望课程设计中能有这方面的课程,这样就会让同学们的论文更有可能成为可以严肃评审的论文。”

就读于浙江大学中文系的泽清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这门课上得到过老师关于论文写作的指导:学生展示自己的论文写作的思维和框架,老师会帮忙提意见。但是她也提到这样的效果是有限的,“学生太多,老师没那么多精力。”

小林觉得,写了两年的论文,学术垃圾制造了不少,论文水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为此,即将步入大三的她专门去浙大选课系统里选了一门“论文写作“的课程,希望能对什么是好论文,怎么写好论文有更多的认识。

如何让我心服口服地接受3.3的绩点

“网上评分系统要求教授必须对期末论文给与反馈。”目前就读于EMORY(埃默里大学)的Carol表示,“不过反馈的质量得看教授是否认真”。

北京大学16级国际关系的学生阿静目前在东京大学交流学习,“相比北大,我感觉东大的老师会根据期末课程论文给学生更多的反馈。”

她还透露每到期末都有北大学生吐槽“电风扇给分法”——电风扇吹论文,老师根据论文被风扇吹的距离来给分。“当然这只是开玩笑,但是由于没有反馈,学生自然就会觉得老师是随意给分。”

芝加哥大学政治专业的小天,在每门课上交论文后都能得到老师的反馈,不论是电子版作业上的批注和评语还是在纸质版论文上的圈圈写写,“上百人的大课一般是助教(博士生)批改作业和反馈,如果是二三十人的小课,教授会亲自评阅”。因此每位同学拿到成绩的时候自己很清楚为什么会是这个分数,比如一篇B+的论文,老师会指出是论据还是结构有问题。

目前就读于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Sandy告诉记者,在她的学校,一门课的成绩明确由“出勤率+项目成+测试+作业+展示”几个部分构成。同学们可以通过Canvas网上系统查看到自己的成绩及其构成小分,同时,学校也要求教师在这个系统中给学生提供作业反馈。在美国,不少学校都会采用这一系统。

如何让我心服口服地接受3.3的绩点

图为Cavas提供的学生作业指南中的“查看作业评语”项

“我们会有课程群,老师直接在群聊里答疑、反馈,公开平时成绩。”浙江大学2016级法学的叮当经常能在QQ群里看到老师在考前解答同学们的各种疑问。

然而,一方面,文件上传和存储功能、聊天和办公性能因社交软件差异而有所不同;另一方面,课程群繁多,同一专业的多个课程群成员重复,老师们的好友数量达到上限难以保持联系等问题已经反映出来。

如何让我心服口服地接受3.3的绩点

图为“学在浙里平台”

浙江大学16级的小雨告诉记者,在一门“跨文化传播”的课程上,老师和助教曾经通过“学在浙里”平台回复同学们提交的作业,“我觉得利用好教务网、MOOC和学在浙里这些网上平台,是可以促进师生沟通,帮助同学认识自己的不足的”。

如何让我心服口服地接受3.3的绩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