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父親——離開生活七年城中村有感

清理手機的時候,不經意間翻出來幾張老照片,是我在廣州住了7年的城中村。

城中村是個有故事的地方。這裡生活著各行各業的人,各自為了自己的夢想在打拼著。城中村是這個城市最接地氣的縮影。廣州的城中村更加的有意思。如果說哪個城市的彙集的各個省市的人最多最複雜。恐怕非廣州莫屬了。在城中村裡,相信中國每個省份的人都能找得到。說著一口家鄉話總會能碰到能聽得懂的人。

城中村是個24小時不停歇的地方,有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也有專門從事夜間工作的人。夜晚10點後,真正的生活才剛剛開始,燒烤攤的叫罵聲,隔壁握手樓永遠不停的麻將聲,前頭出租房永不停歇的關大門聲,樓上青年情侶傳來的不可描述聲.......種種聲音,交織入耳。一句話:聽多了,也就習慣了。

廣州夏季的城中村是比較痛苦的,因為大城市供電不足的原因,每到用電高峰,城中村永遠是第一個被拉電閘的地方。但奇怪的是一個村子裡有的樓亮有的不亮,且程交錯狀分佈並非區域性。為什麼?呵呵,亮燈的一定是原住民,忍受酷熱一晚難以入睡的當然是外地人。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我的兩個寶貝都相繼出生了。老婆休完產假就面臨找人帶孩子的問題,住城中村的我們當然是僱不起保姆的。於是我就回到了我的老家,把我的父母接到了廣州。但直到現在我都忘不了他爺爺跟小孫子(我侄子)分離時的情景。我老夫流著淚說到:孩子,爺爺可走了!

一開始的初衷很簡單,來幫我看孩子。“你在家還幹活,來這裡又不幹活,可以整天看電視,你享福吧。”這是我曾經同剛來廣州的父親說過的話。當我跟父親說這些話的時候,我哪裡有曾想過,一位在濟南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老農民能不能適應廣州。父親在吃這一方面從來不計較,你有山珍海味我也只喜歡大蔥蘸醬,吃搗蒜泥。可是來到廣州以後,大蔥因為買的人少進貨少價錢也就貴,大蒜正巧碰上了蒜你狠的那年。於是父親每一餐幾乎就是隻吃辣椒蘸黃豆醬。主食也由吃了大半輩子的饅頭變成了頓頓米飯。無論我給他買叉燒,烤鴨還是手撕雞,醬油雞等等,老父永遠只是那一句吃不慣。試過無數次帶他去吃粵菜,喝喝早茶,倔強的他永遠是那一句。花那冤枉錢幹嘛,我有醬就行。這就是山東樸實的老父親。現在回想,我又哪裡曾經問過他到底願不願意來呢。一句“來看孩子”就把他們帶離了生活一輩子的家鄉。

這應該是大多數中國父母的縮影。奮鬥一輩子,好不容易停下來休息了又得繼續再帶孩子。中國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這份情,這份愛,是我們五千年文明的積澱。

4個年頭,4個春節,山東的兩位老人在廣州生活了4年。為了讓爸爸媽媽能有一絲山東的年味,所以每到大年初一的時候。我都會拉著老婆的手向父母磕頭拜年,行跪拜之禮。這對於出生於南方的老婆極其的不理解,而我只想用這一從小固定的禮節來讓父母找到一些過年的回憶。

我的工作要調動時,父親表現的格外激動。提出等不到我一起走,要自己提前回家,多次說服無果後只好答應他。廣州火車站工作人員人性化,放我進去把爸爸送到了他的鋪位前。爸爸帶著激動,又或者說是心安的表情躺在了鋪位上。回去吧,好好上班!我的父親,折騰了大半輩子的父親,因為喝酒導致股骨頭壞死而殘疾的父親,放下了柺杖,像我雙手告別。就這樣,爸爸自己踏上了回家的路。

我的老父親——離開生活七年城中村有感

臨走之際,爸爸提出要在樓下留個紀念

拍完照,爸爸步履蹣跚卻又堅定的邁步走向地鐵站。

我的老父親——離開生活七年城中村有感

爸爸,放心,我再也不會讓你離開家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