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父亲——离开生活七年城中村有感

清理手机的时候,不经意间翻出来几张老照片,是我在广州住了7年的城中村。

城中村是个有故事的地方。这里生活着各行各业的人,各自为了自己的梦想在打拼着。城中村是这个城市最接地气的缩影。广州的城中村更加的有意思。如果说哪个城市的汇集的各个省市的人最多最复杂。恐怕非广州莫属了。在城中村里,相信中国每个省份的人都能找得到。说着一口家乡话总会能碰到能听得懂的人。

城中村是个24小时不停歇的地方,有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也有专门从事夜间工作的人。夜晚10点后,真正的生活才刚刚开始,烧烤摊的叫骂声,隔壁握手楼永远不停的麻将声,前头出租房永不停歇的关大门声,楼上青年情侣传来的不可描述声.......种种声音,交织入耳。一句话:听多了,也就习惯了。

广州夏季的城中村是比较痛苦的,因为大城市供电不足的原因,每到用电高峰,城中村永远是第一个被拉电闸的地方。但奇怪的是一个村子里有的楼亮有的不亮,且程交错状分布并非区域性。为什么?呵呵,亮灯的一定是原住民,忍受酷热一晚难以入睡的当然是外地人。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我的两个宝贝都相继出生了。老婆休完产假就面临找人带孩子的问题,住城中村的我们当然是雇不起保姆的。于是我就回到了我的老家,把我的父母接到了广州。但直到现在我都忘不了他爷爷跟小孙子(我侄子)分离时的情景。我老夫流着泪说到:孩子,爷爷可走了!

一开始的初衷很简单,来帮我看孩子。“你在家还干活,来这里又不干活,可以整天看电视,你享福吧。”这是我曾经同刚来广州的父亲说过的话。当我跟父亲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哪里有曾想过,一位在济南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农民能不能适应广州。父亲在吃这一方面从来不计较,你有山珍海味我也只喜欢大葱蘸酱,吃捣蒜泥。可是来到广州以后,大葱因为买的人少进货少价钱也就贵,大蒜正巧碰上了蒜你狠的那年。于是父亲每一餐几乎就是只吃辣椒蘸黄豆酱。主食也由吃了大半辈子的馒头变成了顿顿米饭。无论我给他买叉烧,烤鸭还是手撕鸡,酱油鸡等等,老父永远只是那一句吃不惯。试过无数次带他去吃粤菜,喝喝早茶,倔强的他永远是那一句。花那冤枉钱干嘛,我有酱就行。这就是山东朴实的老父亲。现在回想,我又哪里曾经问过他到底愿不愿意来呢。一句“来看孩子”就把他们带离了生活一辈子的家乡。

这应该是大多数中国父母的缩影。奋斗一辈子,好不容易停下来休息了又得继续再带孩子。中国的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这份情,这份爱,是我们五千年文明的积淀。

4个年头,4个春节,山东的两位老人在广州生活了4年。为了让爸爸妈妈能有一丝山东的年味,所以每到大年初一的时候。我都会拉着老婆的手向父母磕头拜年,行跪拜之礼。这对于出生于南方的老婆极其的不理解,而我只想用这一从小固定的礼节来让父母找到一些过年的回忆。

我的工作要调动时,父亲表现的格外激动。提出等不到我一起走,要自己提前回家,多次说服无果后只好答应他。广州火车站工作人员人性化,放我进去把爸爸送到了他的铺位前。爸爸带着激动,又或者说是心安的表情躺在了铺位上。回去吧,好好上班!我的父亲,折腾了大半辈子的父亲,因为喝酒导致股骨头坏死而残疾的父亲,放下了拐杖,像我双手告别。就这样,爸爸自己踏上了回家的路。

我的老父亲——离开生活七年城中村有感

临走之际,爸爸提出要在楼下留个纪念

拍完照,爸爸步履蹒跚却又坚定的迈步走向地铁站。

我的老父亲——离开生活七年城中村有感

爸爸,放心,我再也不会让你离开家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