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口碑与收视双丰收,老戏骨的春天来了

作者 /乔苗儿

从1981年的第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算起,谍战题材电视剧至今走过近40年发展历程,属于国产电视剧市场上绝对的“元老”与“主流”。

某种程度上决定剧集命运的观众、市场、资本三重元素同时向谍战题材剧伸出橄榄枝,令其拍摄制作数量及质量大幅攀升的同时,伴生的问题同样不可小觑:同质化倾向以及提前到来的创作瓶颈。

谍战题材剧的时间跨度大,历史时期多,纵贯国民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乃至新世纪后的和平年代;表现内容为敌我双方特工在隐蔽战线上展开的情报争夺战,由此引申至个人情感与信仰使命、人性善与恶的交锋。

当海量谍战题材剧涌现市场的时候,诚如《面具》的编剧王小枪所言,谍战手段书写殆尽,观众对于内容创新的需求日益提高。于是青春化、生活流、喜剧元素与探案元素开始融入谍战题材剧,在类型边界日益模糊的过程中试图打破其原有的受众圈层,向青年观众、女性观众审美倾斜,以期巩固更加广泛的受众基础。由此可见,谍战题材剧求存,求新,求变之路走得十分艰难。

《面具》口碑与收视双丰收,老戏骨的春天来了

《面具》口碑与收视双丰收,老戏骨的春天来了

基于以上的话语背景,《面具》这样一部不附加任何其他类型元素的传统谍战题材剧在此时登陆互联网视频平台—爱奇艺,并且在剧集播出未过半的时候斩获破亿点击量;豆瓣开分高达9分,至今稳定在8.4的成绩。口碑与收视双丰收的同时,成功获得网生用户的认可,新剧观察(ID:xinjuguancha)认为,这种现象背后的成因值得进行深入探讨。

《面具》由张海东担任制片人,王小枪编剧,楼健、顾国良、谷石军联合执导,祖峰、侯勇、梅婷、杜志国、句号等“戏骨级”演员主演。 该剧主要讲述了在哈尔滨潜伏十年的军统特务李春秋(祖峰饰)突然被唤醒,要求执行“黑虎计划”。在30天的时间内,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敌我斗争,他最终看清国民党特务机关的血腥残酷,在共产党人的感召下弃暗投明,实现了自我的救赎。

《面具》口碑与收视双丰收,老戏骨的春天来了

守正:传统谍战题材的回归,赋予人物厚度与深度

《面具》可以视为传统谍战题材剧的“回归之作”。相比较融入家庭伦理元素、偶像元素、喜剧元素的“新型谍战”,《面具》讲故事的方式拙朴而纯粹:贯穿始终的谍报主线黑虎计划,“谁是卧底”的身份之辨,以及穿插其中的情感纠葛,三条线索交错递进,目的在于凸显“信仰”主题以及人性思辨。

《面具》口碑与收视双丰收,老戏骨的春天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面具》将整个故事的时间限定在了三十天内。剧集伊始,被军统唤醒的“休眠者”李春秋首先被告知三十天后他将被设计“死亡”,加入到“黑虎计划”的执行者行列。而此时的供职于市公安局法医处的李春秋,已经过上了有家,有老婆孩子的平静生活。

开场即打破主人公现有的生活平衡,并强制将他推向危险:他的命运如何,他的妻儿命运如何,他到底是军统特工还是我方卧底,剧情的发展自动代观众发问,增强了悬疑性。规定的戏剧时间+特定的戏剧情境在基调上为其增添了紧迫感,按照40集的体量,每集讲述的内容在一天上下,从客观上提升了情节的密度。开门见山的戏剧处理方式,符合传统谍战题材剧的创作规律。

《面具》开场,一段旁白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一九四八年,农历腊月,刚刚解放的哈尔滨鱼龙混杂,国民党残余势力蠢蠢欲动。这个历尽艰辛迎来新生的城市,正接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就一般情况而言,“剧情不够,旁白来凑”是削弱谍战剧戏剧性的必杀器,但从这段开场的背景介绍中,却无疑为此后剧中全部的人物塑造预留了厚度。

此时的哈尔滨已经解放,民众的普遍心态是对战争的心有余悸,对刚刚开始的平静生活珍视无比。“已经解放”的设定尤其重要,这直接决定了主人公李春秋对接到任务、完成任务等一系列后续事件从内心深处产生的情绪是抵触与抗拒,并且这种情绪合情合理。

乃至反派魏一平、陈彬等人,他们无力面对大势已去,大局已定的现实,为自己的信仰垂死挣扎,正是因为有了大环境的设定,才令两人在“恶”之外多了“殉道者”的悲情色彩。对反派的塑造往往最见谍战题材剧的功力,《面具》的成色,可称上乘。

《面具》口碑与收视双丰收,老戏骨的春天来了

谍变:以“反派的觉醒”代替“英雄的成长”

看过太多“菜鸟特工成长记”之后难免会审美疲劳,但“英雄的成长”却也是谍战题材剧始终逃不过的母题。《面具》的变与新在于,它首次将叙事视角放在了原本的“反派”身上,站在对立面切入故事。在新剧观察(ID:xinjuguancha)看来,这种视角转换的开拓意义不亚于《潜伏》中“假夫妻”的人物关系设置,甚至可以做出预判,在《面具》成功的基础上,未来的市场上会出现更多以“反派的觉醒”为切口的谍战题材电视剧。

《面具》口碑与收视双丰收,老戏骨的春天来了

当然,“反派”的度也是把握重点,考验创作者的水准。编剧王小枪显然是行家里手,他笔下的李春秋虽是军统特工,但手上从未沾过自己同志或者平民百姓的鲜血。潜伏的十年里遇到危险和困境,他一直选择用机智化解而非硬碰硬,减少了暴露的危机,实际上在拍摄和执行层面也是应对审查的“软着陆”方式。

影响李春秋的觉醒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因素。首先是家庭原因,这也是为何在《面具》中对于家庭情感的引入不但不突兀,还显得循序渐进,有理可依的关键所在。剧中花了不少篇幅在李春秋、姚兰夫妻二人双双“出轨”的情感事件上。这种处理并非为了稀释情节节奏的注水之举,反而是促成李春秋觉醒的关键环节。

姚兰在被发现之后,痛彻心扉表示无法与一个根本不在乎自己的丈夫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下去。简单的一句台词,道尽李春秋十年的煎熬。普通人的寻常幸福在李春秋看来遥不可及,特工的身份令他必须克己、谨慎,甚至承受煎熬也不能轻易付出真心。这种有悖人伦常理的“克制之苦”正是为将来李春秋受到感召弃暗投明提供了稳健的铺垫。

另外,剧中还有一处生活细节处理也悄然证实着,李春秋始终未忘记自己的特工身份会给姚兰、李唐母子带来的性命威胁,并且早已对此做好了应变措施。李唐、丁美兮买糖葫芦时被跟踪,李春秋得知后,让李唐回忆那人特征,特别跟李唐强调“是否记得爸爸曾经教给你的方法”,可见他未雨绸缪,已经在提前给孩子灌输关键时刻自保的方式。由此可见,李春秋的警惕心从未松弛过。

句号饰演的陈老师是推动李春秋觉醒的关键所在。在“陈老师”的人物塑造上,演员和编剧可以看得出来都用了心。势力、贪小便宜的陈老师完全没有半点为人师的气度,反而更像是鸡贼的市井小人物,放到人堆中无法被认出。

基于以上两个层面的分析,以年轻受众群体为主的爱奇艺之所以选中了这样一部传统的谍战题材电视剧,并且以会员抢先收看的方式进行内容编播,同样展现其作为平台方对故事本身的重视以及对年轻观众群体审美偏好的及时把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