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莫言扣帽子的人,真的讀過他的作品嗎

給莫言扣帽子的人,真的讀過他的作品嗎

秦玉龍/文

給莫言扣帽子的人,真的讀過他的作品嗎

2012年,一箇中國人獲得的一個獎項,引發了一場持續五六年之久的網絡口水仗。

這個人的名字叫——莫言,這個獎項叫——諾貝爾文學獎。

在中國,有很多真文學愛好者和偽文學愛好者。但凡識幾個大字、有點兒文學細胞的人都樂於給出自己的看法。但另一方面,人們關注莫言,關注諾獎,已然超出了“就事論事”的範疇。尤其是那些指責莫言“醜化中國,迎合西方人”,罵莫言是“漢奸走狗”的唾沫星子,已超越文學爭論的範疇,演化為一場文革式的批鬥和網絡狂歡。

我不知道,那些給莫言亂扣帽子的人,是否真的讀過莫言的作品,但他們所表達的情緒,確實與作品無關。

給莫言扣帽子的人,真的讀過他的作品嗎

既然別人所熱衷和關注的不是莫言的作品,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或者一個理性客觀的人,我們必須迴歸到原點——關注莫言的作品以及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本質意義。按照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佩爾?韋斯特伯格的話說,“儘管他的作品中描寫的是自己故鄉的小村莊,但讓讀者感受到的卻是人類共有的情感體驗”。這句話聽上去沒有毛病,但它也只是一句套話,把它套在陝西作家賈平凹、陳忠實等人上身上好像也挺合適。相對來說,我更看重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給莫言的頒獎詞:他“很好地將魔幻現實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結合在一起”。

給莫言扣帽子的人,真的讀過他的作品嗎

有評論家認為,莫言創造了一個文學地理——山東高密東北鄉,作品充滿著 “懷鄉”以及“怨鄉”的複雜情感。莫言還創造了一個屬於他自己的“思想國”,塑造神秘超驗的對象世界。

也有評論認為,莫言的作品揭露黑暗過多,不夠主旋律,不夠正能量,所以才受到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的洋人的歡迎,才能獲獎。

給莫言扣帽子的人,真的讀過他的作品嗎

但我認為,首先,莫言的作品並非為了迎合西方人而創作,他的讀者群首先是中國人,獲獎只是一個意外。其次,莫言的作品如果不主流、不正能量,新聞出版部門和出版社不會出版發行,既然能出版發行,說明他的作品沒有有些人想象的那麼暗黑。

中國需要一個的文學標杆,來引領作家群向著更高的文學巔峰前行。至於這個標杆是不是莫言,留待後世評價吧!

秦玉龍,號半瓶子,筆名花滿樓,頭條號原創作者,甘肅平涼日報社《平涼週刊》主編,網絡名博、專欄作者。從業20餘載,堅持說人話,寫人事,做一個有人情味的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