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集市溯源」(首羡和集之)便集的由来

便集村位于县城西北40里,在今江苏丰县与山东单县的交界之处,是丰县有影响的较为古老的村落,也是较为繁华的重要集镇之一。

这个村庄曾经数易其名,能知其详的先后有

荆冢村、

魏家庄、

便益集、

便易集、

便集

之称。

在便集村西南有大刘集,东南有赵庄集,东北有首羡集,西北有单县的张集,正东有和集,各距便集12里。

正是由此优越的地理环境,从古至今这里都是丰县西北边陲人群相聚、集市贸易的中心,它以商旅云集、市场繁华而闻名遐迩。

「丰县集市溯源」(首羡和集之)便集的由来

(便集三孔桥,建于1957年)

便集的由来

白光华/撰稿

便集的集市由来起源于明朝魏家庄的魏忠和时代,由于他是当朝太监魏忠贤的族人,依靠他的权势没有敢不依附他的人。

为了他自己生活的便利,便在这里起了集市,显然他家就是集主。

为了繁荣他的集市并从中谋利,他要求在此集十二里之内不准设集,免得争抢他的生意,所以在此集四周的赵庄集、首羡集、大刘集、张集、和集都相距于十二里之外。

明朝中期之后,黄水泛滥,冲击丰县境内,土地被黄水淹没,人畜财产损失无数,集市多受影响,尤其是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魏忠贤倒台之后,“树倒猢狲散”,魏氏家族随之破灭,这里的集市和其它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此庄上原有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刘氏族人居住。清乾隆年间,又有马姓(明·景泰年间从原籍江苏无锡迁丰城东南之黄家楼)从丰城东南的黄楼(今属丰县梁寨镇)移居此处。

因而刘、马两姓渐渐成为该村的两大家族,遂取代了魏氏。

两姓族人为了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便不再以某一姓氏为村名,在原有集市的基础上,本着方便大家之意,将村名改为“便益集”,即如明、清《丰县志》中所记。

后由于集市的存在,人们都希图赚个便易,物美价廉,所以将村名演化成了“便易集”。

之后,人们贪图称呼上的方便,遂又将“便易集”简化成了现在的“便集”,这就是目前便集村名的由来。

「丰县集市溯源」(首羡和集之)便集的由来

(便集三孔桥,建于1957年)

清末民初之时,为了防范匪患,由刘、马两族出钱出力构筑了寨围,设有东、南、西三个出入寨门及门楼,四角有四座大炮楼,相间四个小炮楼,并各置大铁炮一门,俨然一座土城,给土匪以很大的震慑。

因此,每当遇到兵匪慌乱,四周的富有之户皆来此驻寨避乱。东西大街上有大小商店毗邻,集市贸易相当兴盛,四方商贾络绎不绝,享有“小丰县”之誉。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便集称之为强毅乡治安寨,由西北方会首刘汝舟任寨主,对土匪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这里改设为丰县第四区便集乡,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又改建为第四区便集镇。

1938年冬,在这里发生了抗日军民据险与日伪军激战一天而无较大伤亡的我县第一次抗日阵地战。

1940年,在这里发生了著名的“六·一四”事件,八路军东进的黄河支队一举粉碎了丰县国民党顽固派妄图制造摩擦的反共阴谋。

此后,丰县抗日民主政府第四区区长马乐三带领着地方武装,以此为根据地,领导开展对敌伪顽的英勇斗争,使湖西地区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和巩固,在抗日战争最为困难的时期,打击了敌人,鼓舞了群众,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马乐三区长在 年对敌斗争中英勇牺牲,安葬于湖西地区烈士陵园。

湖西专署专门在便集设立了“湖西商店”,为筹集湖西地区的军政粮饷及被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解放战争期间,便集及其周围的群众积极参军参干,投入到紧张而热烈的支前斗争之中,为新中国的解放和建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白光华,1982年毕业于江西冶金学院矿业系选矿专业,先后工作于徐州利国铁矿、丰县地方志办公室、丰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丰县县委宣传部等工作岗位,长期从事于丰县地方文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

「丰县集市溯源」(首羡和集之)便集的由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