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加速「收水」 新興市場陣腳有點亂

美聯儲將於本週四公佈議息結果,目前市場預計加息可能性超過96%,幾乎可以說是板上釘釘。隨著資金進一步迴流美元資產,新興市場面臨大考。從上週開始,部分新興市場貨幣頻創新低,多國央行紛紛加息或救市,“蝴蝶效應”正在發酵。

哪些新興市場將最先、最直接地受到衝擊,哪些新興市場則相對抗壓?瑞銀創立並長期跟蹤的“最擁擠的新興市場”指標可以給出一定程度的指引。該指標著重從中長期衡量一個市場的資金飽和程度,當飽和程度過高,則預示著機構資金可能出逃。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泰國取代了埃及,成為全球最為“擁擠”的新興市場,其它一些規模較小的新興市場也位居前列;俄羅斯、印度等規模相對較大的新興經濟體則處於“不太擁擠”狀態。

業內人士指出,展望未來,美聯儲加息可能會對本身經濟基礎較弱、與美元關聯度較高的經濟體影響更大,特別是小型新興經濟體,而經濟規模較大、基本面較為健康的經濟體則會相對抗壓。

部分新興市場資產遭拋售

從上週開始,部分新興市場資產遭遇新一輪拋售,主因為市場預計美聯儲加息將導致美元走強,因此新興市場貨幣受衝擊最為明顯。

上週四,巴西政府幹預升級,但還是未能阻擋巴西雷亞爾暴跌,而週五對新興市場貨幣的拋售更是大範圍擴展,南非蘭特、印度盧比、波蘭茲羅提、俄羅斯盧布、韓元、墨西哥比索、匈牙利福林均大幅走軟。野村證券全球市場主管Charlie Mcelligott指出,目前最嚴重的壓力主要來於新興市場的流動性匱乏,而市場波動性已由阿根廷、土耳其轉移至巴西。

惠譽分析師指出,美元走強將對新興市場各行業形成考驗。此前美元疲軟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推動了去年新興市場的強勁增長,但目前這些對新興市場的利好條件正在消失。隨著利率上調以及各主要央行收緊貨幣政策,新興市場面臨更具挑戰性的經濟環境和融資環境。

業內人士認為,下一步新興市場如果發生“蝴蝶效應”才是最值得投資者擔心的,這將進一步引發風險情緒變化、波動性抬升,使得美元等流動性更強的資產受到追捧。目前大家關注的是,資金最先從什麼地區和類別的資產中撤出。

瑞銀新興市場股票策略分析師Geoff Dennis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根據該機構模型,泰國在上週取代埃及,成為全球最“擁擠”的新興市場,墨西哥則仍然是最擁擠的“主要”新興市場,俄羅斯則成為最不擁擠的“主要”新興市場。土耳其、印度尼西亞等貨幣出現暴跌的經濟體擁擠程度反而上升。

相對於周度資金流向等數據,瑞銀的“最擁擠新興市場”指標更能衡量該市場從中長期來看的資金飽和程度。該指標通過計算各個市場十年間調整的淨資金流入,用一個標準分數(也稱z值)來考量這些國家在長期內與均值的偏差,z值越大意味著流入這些市場的資金較歷年更多,即該市場更為“擁擠”。如果過於擁擠,很可能是資金收穫頗豐準備撤離,或損失過大準備“割肉”。

分化將更加明顯

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的專家指出,下一步新興市場可能出現明顯的分化跡象。貨幣市場中,拉美等地可能受美元衝擊更明顯。而在股市中,業內機構相對看好較大規模的新興市場,它們擁有日益增加的中產階級和消費市場,受貿易糾紛等衝擊的可能性較低。

嘉盛集團亞洲首席技術策略師Kelvin Wong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新興經濟體貨幣已計入美聯儲在週三(6月13日)加息25個基點,上調目前為1.75%的利率至2%。所以,一季度結束以來,新興貨幣兌美元平均貶值5%。

Kelvin Wong強調,近期新興經濟體貨幣表現最差的是拉美貨幣(巴西雷亞爾、阿根廷比索、墨西哥比索)與土耳其里拉、俄羅斯盧布,這些貨幣兌美元貶值跌幅在7%-10%。下跌背後的主要催化劑是本地因素。比如,拉美與土耳其地區的通脹憂慮,以及揮之不去的貿易風險,對這些依賴貿易的國家造成負面衝擊。同期,由於資產負債表管理改善、貿易盈餘增加,亞洲新興貨幣(印度盧比、印尼盾與中國人民幣)整體表現稍好,兌美元貶值3%-4%。

富蘭克林鄧普頓新興市場股票團隊高級董事總經理兼投資組合管理總監Sukumar Rajah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該機構看好印度和印度尼西亞股市前景。印度市場逐步擺脫了近期政府改革的負面影響,股市有升值空間。此外,印度不斷增加的中產階層人口將刺激消費增長,消費已佔印度國內生產總值近六成。以印度國內市場為導向的經濟使其抵禦外部風險能力增強。印度尼西亞的經濟背景與印度有異曲同工之處,這兩個國家的中產階級人口比重都不斷上升,有望形成龐大的本土投資群體。

美聯儲加息節奏受關注

分析人士指出,接下來美聯儲貨幣政策走向將成為主導新興市場資產價格走向的關鍵因素,前者穩步加息的變數很小,新興市場在資金方面的壓力並不會減弱。總體來看,鷹派緊縮立場穩固。

年初至今,美國經濟復甦動力顯著增強,為鷹派緊縮提供了穩健支撐。從實際增速來看,一季度美國經濟增速為2.3%,看似較上一季度大幅下滑,但在考慮季節因素後,這一增速較2016年、2017年同期分別超出1.7個和1.1個百分點,是美國貨幣政策正常化啟動以來的“最暖”春季。

從增長預期來看,1月和4月IMF連續兩次大幅上調美國經濟增長預期,使其躍升至2.93%,調升幅度為近十年罕見。調升後的增速預期,不僅高於2008年-2017年均值1.42%,亦高於1980-2017年曆史均值2.61%。

從物價走勢來看,歷經一年的疲弱後,3月美國PCE物價指數同比增速再度觸及2%的政策目標。雖然一季度美國消費支出增長放緩,但這主要歸因於居民儲蓄率暫時上升,而非居民收入的增長失速。一季度美國私人企業薪資同比增速為2.9%,升至近十年來最高水平,疊加稅改落地對邊際消費傾向的提振,有望在二季度推動消費引擎的回暖和通脹水平上漲。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指出,未來伴隨著美國加速通脹和加息的預期,美元短期衝高將對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帶來通脹壓力。

野村證券認為,美國總需求保持強勁動能,勞動力市場持續緊縮,通脹接近2%的對稱目標,預計美聯儲2018年將加息4次,2019年將加息兩次。摩根大通CEO戴蒙指出,持續9年的美國經濟復甦沒有任何理由會很快結束,投資者很可能會看到美國增長會更強勁。Kelvin Wong認為,新興經濟體貨幣未來表現將取決於美聯儲針對美國經濟形勢的指引以及形成未來加息速度預期的國際因素。市場參與者將審視美聯儲關於通脹趨勢等經濟數據的預測,以及FOMC成員對聯邦基準利率水平的預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