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一位卓爾不羣的哲學家

叔本華:一位卓爾不群的哲學家

《叔本華傳》

前言

戴維·E.卡特賴特

阿圖爾·叔本華一直都是大學校園之外擁有讀者最多的哲學家之一。說學術界在近三十年內所給予他的關注,比他們在他1818年12月問世的哲學鉅著《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Representation)出版之後的任何時期所給予他的關注都多,只是稍顯誇張而已。然而,如果僅就英美學者的狀況而言,這一說法卻絲毫也未言過其實。正如在學者之中再度出現的對他的關注一樣,他在大眾中的廣受歡迎,相對來說是不難理解的。除了採用為哲學家所鍾愛的嚴格特有形式以探討美學、認識論、倫理學、邏輯學和形而上學等領域的傳統話題之外,他還在五十年間不斷求索,致力於發現並解釋經驗作為整體所具有的意義。這使得他幾乎對人類經驗的每一重要方面都進行了探究。他永遠是那麼充滿了生命活力。應對關乎人類境況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眾多主題—諸如愛情、性、苦難、死亡,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以及救贖—是他的日常所為。他還探究了諸多為眾多哲學家所忽略的現象,其中包括色彩、天才、同性戀、幽默、瘋狂、音樂的形而上學、動物的道德狀況、神秘主義、超自然現象以及哭泣。對於真理,他總是忠貞不渝,無論其軌轍駛向何方,他都追隨其後。他絕少為以寫作取悅他人而憂心,他如何看待真理,他就如何將其訴諸表達。他那難以饜足的好奇心和因見多識廣所具有的超凡鑑賞力,使他成為首位對東方思想進行嚴肅思考的重要西方哲學家。除了強調東西方視野間的共同點之外,印度教和佛教也對他哲學的形成不無裨益。他還認識到了東方思想超越西方思想之所在。

叔本華:一位卓爾不群的哲學家

1815 年的叔本華,伍爾所作的肖像畫

然而,讓叔本華吸引讀者的,卻並非僅僅是他所談論的為數繁多的話題。他憎恨任何形式的矇昧主義,他將他許多同時代人晦澀難懂的文風視為思想貧乏的表現,這種思想的貧乏是他們試圖藉助於隱藏在冗長繁複句子結構中令人費解的術語來加以掩飾的。無論是與他同時代人,還是與大部分哲學家相比,他所寫的東西,都既精彩又明晰。他的哲思發自心靈,出自一種對世界所懷有的真正驚異,而非僅僅是一種對於其他哲學家已說過的東西所感到的困惑。他用以進行寫作的,有才智,有反語,有嘲諷;其寫作方式充滿了論戰和挑釁的意味;而他寫出的東西,則高雅而優美。閱讀叔本華的作品,有時真可謂是第一流的美學體驗。他的作品中充滿了他基於自己廣泛遊歷所做的種種個人思索、對於眾多偉大藝術品的親身體驗,以及對於人類行為的敏銳關注。他喜歡援引歌德的作品,正如他援引康德的著作一般。為了說明某個問題,抑或為了澄清某個觀點,他可能引用的出處,既包括世界文學與宗教以及詩歌與哲學,也包括多種自然科學。

叔本華:一位卓爾不群的哲學家

《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手稿中的一頁

叔本華那富於洞見、令人信服的陰鬱世界觀,以其富於表現力和吸引力的風格,以及對於本能衝動和非理性力量的強調,鑄就了一段引人注目的影響史。一些學者在眾多各不相同的重要人物著作中都發現了叔本華思想的印記,他們中包括雅各布·克里斯托弗·布克哈特(JacobChristoph Burckhardt)、保羅·多伊森(Paul Deussen)、愛彌爾·涂爾幹、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卡爾·榮格、埃爾溫·薛定諤、施瓦密·維韋卡南達(Swami Vivekānanda)以及威廉· 馮特。其他學者則在約翰內斯·勃拉姆斯、安東·德沃夏克、古斯塔夫·馬勒、阿諾德·勳伯格和理查德· 瓦格納的音樂中聽見了他的聲音。而在夏爾·波德萊爾、塞繆爾·貝克特、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約瑟夫·康拉德、阿法那西·費特、古斯塔夫·福樓拜、臺奧多爾·馮塔納、安德烈·紀德、喬治·吉辛、托馬斯·哈代、弗裡德利希·黑貝爾、赫爾曼·黑塞、亨利克·易卜生、托馬斯·曼、威廉·薩默賽特·毛姆、居依·德·莫泊桑、赫爾曼·麥爾維爾、埃德加·愛倫· 坡、馬賽爾·普魯斯特、威廉·拉貝(Wilhelm Raabe)、奧古斯特·斯特林堡、列夫·托爾斯泰、伊凡·屠格涅夫、弗吉尼亞·伍爾夫以及愛彌爾· 左拉的作品中,仍然有其他一些人讀出了他的思想。此外,還有一些人在亨利·柏格森、愛德華·馮·哈特曼、馬克斯·霍克海默、弗裡德利希·尼采、路德維希·馬爾庫塞、馬克斯·舍勒、理查德·泰勒、漢斯·維欣格(Hans Vaihinger)以及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各自的哲學中,也注意到了他對他們的影響。

叔本華:一位卓爾不群的哲學家

叔本華肖像

學者中間再度出現的對於叔本華的關注,部分是因其豐富的影響史(Wirkungsgeschichte)所致。他曾宣稱,我們從他那裡學到了一些我們將永誌不忘的東西。儘管事實的確如此,然而其原因卻似乎更像是學者們正在復甦關於這些東西的作者的記憶。幾十年來,叔本華一直被英美的分析哲學家視為對人生進行令人心酸的犀利評論的源泉之一,他們把他看作是一個在文學方面,而非是在哲學方面值得關注的重要人物。然而時代大潮卻已變更。那些最初關注叔本華對康德哲學批判的研究康德的學者,也已經開始讚賞叔本華思想的哲學影響力在;那些最初為理解叔本華對尼采和維特根斯坦所產生的決定性影響而為他所吸引的哲學家,也已經開始讚賞他作品的縝密和力量。如今,甚至是一個徹頭徹尾、拒不妥協的分析哲學家,也已開始讚賞叔本華哲學的闡釋力。然而,關於思想家本人,關於他是誰的問題,從前的說法卻是:學生們知道得更多的,是關於他這個人,而不是關於他的哲學。

叔本華:一位卓爾不群的哲學家

叔本華與捲毛狗

儘管叔本華被稱之為頭號悲觀主義者、人類仇視者、女性仇視者、憤世嫉俗者、非理性主義者和無朋無友、不信上帝而推崇意志的哲學家;儘管他在別人看來,既無人愛、也不愛人、傲慢自大、藐視母親;儘管他被稱之為一個學術上的失敗者、一套自相矛盾世界觀的狂暴鼓吹者,甚至是一個毆打女裁縫、憎恨黑格爾的進行人身攻擊(ad hominem)的謾罵者。儘管叔本華被冠之以這種種惡名,而當中的不少還確有其事,但知道他更多情況的人卻寥寥無幾。因為叔本華也是一位德語散文的大師,一位愛豢養捲毛狗、常吹奏笛子的羅西尼音樂的忠實仰慕者,一位多門語言的使用者,一位閱讀《奧義書》(Upanishads)的佛教徒和一位極其尊重柏拉圖、傾慕康德、崇敬歌德、為使命感所驅使的哲學家,他所探討的,包括身體、性愛、藝術、寧靜、激情以及救贖等一系列問題。事實上,就多種意義而言,阿圖爾· 叔本華都是一位卓爾不群的哲學家。

叔本華傳

[美]戴維·E.卡特賴特 著 何曉玲 譯

簡介

阿圖爾·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是19世紀最富創見與挑釁性的思想家之一。他窮其一生,傾盡全力,以求理解人生活於一個苦難與死亡無處不在的世界中的意義。在他力圖解開“永困人心的存在之謎”的求索之路上,叔本華幾乎對人類存在的各個維度都進行了探究,逐漸形成了一套論調陰鬱、令人信服的世界觀。而他這一世界觀,無論是對當代文學和音樂,還是對當代哲學和心理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