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两江总督刘坤一?

大姐头-嗨娘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君臣名分已定,中外之口难防”。刘坤一给慈禧的电报。传诵一时。表现了刘坤一誓死捍卫纲常明教,反对慈禧废光绪,再立新君的品质。


刘坤一。湘军出身,1生于830年1月21日,晚清政治家,是湘军后期的代表性人物。军中宿,早年参加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因军功一路升任知州,广西布政使。江西巡抚。两江总督。后兼南洋通商大臣。在曾氏兄弟死后又加上慈禧打压。湘军的实际领袖就是刘坤一,经过刘坤一的经营。公元1875年刘坤一实授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事务大臣,和两广总督李鸿章与湖广总督张之洞并称三大疆臣。

刘坤一这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性格耿直,他无意追求功名富贵,完全凭自身判断来决定事务,此人对政治事务有着负有实际的见识,虽以军功显达但为人却很低调。完全有理由相信。刘坤一是晚清时期最后一个具有道德操守文人出身的武将了、在戊戌变法的时候,刘坤一强烈反对光绪的不切实际的政治改革。上表严斥康梁是无能之辈,而光绪之自然是下旨申斥刘坤一,但就是被他申斥 的刘坤一保住的他的皇位。庚子国变之后。慈禧有意废掉光绪,另立新君,慈禧暗中问询了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反对最强烈的就是刘坤一。并以“君臣名分已定,中外之口难防”而名扬天下。而与李鸿章,张之洞三人联手的东南互保。使得当时中国保住了半壁江山。应该说是维护了国家的基本法统,维护了江山的稳定,积极的意义是巨大的。在这一点上,刘坤一的无疑是值得赞赏的。



晚年的刘坤一多次倡导新政,是他在政治上的重大转变,而满清对于刘坤一的等人的新政对其已是基本上都答应了,从预约变法,到成立督办政务处,再到制定新政大纲以及官制改革和预备立宪,但由于顽固的瞒清王朝未能适应时代的变革失败,但刘坤一等人所倡导的新政虽然很多的局限性,但还是值得赞赏的,晚年的刘坤一多次因病辞职,但慈禧一律不准,公元1902年,刘坤一病逝于南京,终年72岁。谥忠诚。


清水空流


晚清风云人物层出不穷,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首的晚清名臣更是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同样出身湖南,同样以平定太平天国运动起家的刘坤一,就显得没那么耀眼。但是,刘坤一的政治地位毫不逊色于以上四人,刘坤一曾先后担任两江总督、两广总督、南洋通商大臣,是晚清不可忽略的重要政治人物。

刘坤一,字岘庄,1830年生于湖南新宁,1902年,卒于两江总督任上。刘坤一与左宗棠的经历十分类似,他们都是湖南人,都没能考上进士,都是以儒生的身份办团练,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中以战功起家。

但是不同意才华横溢却又桀骜不驯的左宗棠。刘坤一按部就班,以战功为倚仗,从教谕、知县、知州、广州按察使、广西布政使、江西巡抚,乃至成为两江总督、两广总督,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升至封疆大吏。

也不同与始终坚持洋务运动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政治生涯早期的刘坤一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他有着强烈的民族气节,在任职期间励精图治,“忠君、爱民”,但却对“师夷技长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不以为然,也明确反对兴修铁路,架设电线等行为。然而,反对这些的刘坤一并非出于私心,而是认为这些虚无缥缈,“徒令洋人所笑”。



1874年开始,刘坤一先后担任了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两广总督等职。作为一方封疆大吏,刘坤一开始大量接触洋务,随着对洋务的了解加深,刘坤一开始改变反对洋务运动的观点,变得有限支持。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然而一贯被封建士大夫们看不上的日本却击败了庞大的大清帝国,包括刘坤一在内的爱国人士受到强烈的震撼并惊醒,他们纷纷改弦易辙,支持变法图存。


刘坤一先后向清廷上了多个条陈,极力宣扬变法和洋务,1901年7月,刘坤与张之洞联名上奏了《江楚变法三折》,成为晚清新政的倡导者和设计者之一。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刘坤一与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两广总督的李鸿章等人宣称“东南互保”,拒不奉诏,可见此时,刘坤一已经由传统“忠君”思想转变为忠诚于国家和民族了。1902年,刘坤一去世。


鸢飞九天2018


两江总督刘琨一是清末时期对洋务运动有着许多贡献的具有进步思想的封疆大吏,特别是甲午战争时期如果慈禧太后接受他的主张也许中国就不至于失败了。

刘琨一是追随曾国藩镇压的太平天国运动的湘军著名将领之一,后来因为战功获得升迁逐渐成为了一名封疆大吏,先后出任两广总督和两江总督等雄踞一方的清朝高官。
刘琨一


在任期间他逐渐接受了洋务运动等救国图存的新思想,积极引进西方科技兴办近代工业以促进中国的近代化,也许现在许多人对洋务运动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不以为然,可是在但是具有洋务思想的人就已经难能可贵了。

后来在甲午战争中因为祸国殃民的慈禧太后等人一味求和不做准备,导致清军在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下节节败退,不得已想起曾经的湘军名将刘琨一命他都督关外军队抵御日军,可是因为一度战力强大的湘军被解散已经所剩无几了清军依然不敌。

虽然说刘琨一依然没有击败日本侵略者扭转甲午战争中国不利的局面,可是却清醒的认识到日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因此极力主张进行持久作战拖垮当时国力弱小的日本。试想如果当时慈禧太后能够不只顾个人利益而是为了国家利益接受这一主张,只要拿出《马关条约》赔款一半的费用就足以击败日本了。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失败之后眼看洋务运动不行刘琨一又开始寻找新的救国图强之法,逐渐接受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并且加入强学会,这些都说明刘琨一是有一定进步思想的。

只可惜当时光是有这样改良思想的人并不能拯救中国,唯有彻底推翻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王朝才是出路,这也注定了像刘琨一等人最终在历史的潮流中难以太大作为。
慈禧太后

而东南互保则说明他们对祸国殃民的慈禧无奈了,可叹的是当时境内没有一个所谓的名臣敢于号召大家推翻慈禧这个妖妇,以至于让这个妖妇祸害中国半个世纪之久!


执斧传播开天名


刘坤一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一样都是清缴太平天国起家的晚晴汉族封疆大吏,但是和其他湘军将领崇拜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不一样的是刘坤一十分保守,他主张建立清朝自己的优质典章制度并以此富强社会,不愿意采取毁灭原有制度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这种保守的封疆大吏受到顽固派的欢迎也因此刘坤一一路高升,历任

廪生、教谕、知县、知州、知府、广东按察使及广西布政使最后做到了两江、两广总督

但是随着对西方先进社会制度与科学技术的了解刘坤一逐步发生改变,在两江、两广总督的位置上它逐步开化支持有限的工业化建设,推动发展海运和采矿业、支持江南制造局和其他兵工企业的建设;刘坤一认为只要维护好社会制度、杜绝不良风气也能富强起来,因此只要他在任都会整顿吏治、管理社会风气。同时又反对兴修铁路理由竟是铁路的开通会导致大运河失去作用让民工和船夫失业,

他的这一举动让他在后来的甲午战争中悔青了肠子

1894年的甲午战争大清王朝以一种匪夷所思的速度走向失败,当日军攻占盛京进犯山海关之时慈禧太后调遣自己喜欢的保守派刘坤一为钦差大臣节度山海关内外的清军企图力挽狂澜。刘坤一到底是身经百战的强硬主战派他一扫清军的失败情绪整顿军队备战,但是自认力不能及的刘坤一以“队不齐,械不备”为由不愿采取行动,直到日军西进才奉命前出山海关在辽河迎战日军,当时的清军有8万余人而对面的日军才2万人,但是士气全无、装备不足的清军又一次一败涂地(几十年之后又是2万日军击败了40万东北军占领东北全境)。

此时的清庭已经决定签署《马关条约》,但是刘坤一极力反对割地赔款理由是北方割让辽东、南方割让台湾会让帝国陷入两面受敌的绝境,且割让的还是富饶之地再加上赔款帝国实在承担不起这种羞辱和财政压力,这会在国内后患无穷(这一点倒是猜对了16年后清朝垮台)。他甚至给台湾巡抚唐景崧、总兵刘永福信函鼓励他们保卫台湾,并承诺只要他们振臂一呼自己立刻响应鼎力相助。

刘坤一的判断十分精准,他认为日本一旦得到台湾和辽东就会成气候而难以再剪灭之,即是联合西方大国也不可能在压制这个对手了(事实就是这样,甲午之战后日本成为列强之一),他还判断清廷之所以着急求和是害怕日军进犯京师威胁大清核心地区,刘坤一给出的战略仿真是扼守山海关等战略要地打持久战,逼走远道而来又在关外立足未稳的日军,这种战略受到李鸿章的大力支持也被后世政治家、军事家们高度赞扬(持久战)。

甲午之后的刘坤一变的开明许多,不仅接受了西方先进制度和思想还成了短暂的维新派,他出资支持维新组织并直言中国要想强大必须“改玄易辙,变法自图”,此后在两江总督职位上大力整顿军务、吏治,奖励士风;办修铁路、开矿、发展农工商等洋务项目,并提倡西学,改革教育(之前反对的现在带头干)。甚至提出经济改革以铁路、矿务为最要紧的大事,也算是对之前守旧的补偿了。


兵器世界


晚清社会的权力格局,呈现出内轻外重的特点。封疆大吏逐步游离于朝廷的控制,在地方上自行其是。

两江总督刘坤一可谓是晚清政局特别是甲午战争后期一位及其重要的人物,老成谋国,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之变、东南互保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刘坤一的地位,一开始根本不及曾国藩、左宗棠甚至略逊曾国荃、彭玉麟等,但是随着湘军头面人物的相继离去,刘的名望开始显赫起来,后来更是带领湘军与李鸿章的淮军相对抗。

在甲午战争中,他出任钦差大臣,节制关内外诸军,坚持主战,持久,苦战,认真布置战守,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失势之后,刘坤一更是湘淮两系中威望威望最高者,支持帝党变法图存,同时主张不要太急,要按部就班,而不是推倒重来,使得政局不稳。

戊戌政变发生后,慈禧太后妄图废黜光绪帝,刘坤一不顾忌讳,上折坚决反对,号称君臣名分已定,中外之口难防。1900年在庚子事变中,刘坤一坐镇东南,和张之洞、盛宣怀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签订了《东南互保章程》。

此时,刘坤一俨然为诸侯长,不奉诏北上,对义和团明抚暗剿,对外国使馆明攻暗保,保全大清半壁江山,也造成了朝廷中央权威的低落,影响恶劣。

慈禧光绪两宫回銮之后,转而支持新政,联合张之洞上了著名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从预备变法到成立新政大纲,乃至于用人之事,刘坤一都扮演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虽然新政仍然具有许多局限性,但毕竟推动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总体来说,刘坤一是一个相对开明的官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