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三喜
科幻“鉅製”《阿修羅》撤檔了,但這部電影引發的話題還在討論。觀眾中,不少粉絲在微博上喊著“心疼我三石弟弟”,而影視行業從業者,則將關注點放到了貓眼、淘票票對同一部電影評分差異極大的現象上。
隨著評分、口碑對一部電影票房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各平臺評分系統也愈加被重視,不少片方都開始在評分上操作,僱水軍、刷評分,導致因數據發生的羅生門事件也越來越多,引來吃瓜群眾的關注。不過,好在最後觀眾的選擇是真實的,市場的手會淘汰那些質量過差的影片,那麼作為輔助我們判斷的大數據,又究竟何時能夠恢復本該有的單純、透明?
《阿修羅》兩平臺評分的羅生門
貓眼4.9、淘票票8.4,《阿修羅》上線第一天,兩個在線票務平臺就給出了天差地別的評分,作為觀眾可能很難發現這一情況,但片方第一時間就通過微博發佈了一篇質疑,認為這是貓眼在惡意刷低分,並指出這是“行業的恥辱”。雖然由《阿修羅》片方質疑他人“恥辱”是有些可笑的,但關於數據的真實性,確實是我們都該重視的問題。
那麼這兩個平臺的評分,究竟是誰更接近真實?
我們先從高分說起。在口碑如此差勁的情況下,淘票票的初期高分確實讓人難以信服,但讀娛君觀察到,早在今年5月,《阿修羅》就啟動了“百校路演”,主演之一的吳磊親自走進各大學院校,與學生們互動。吳磊作為新晉的流量小生,在校園、女性群體中都有龐大的粉絲基數,並且在微博上#吳磊阿修羅#的話題閱讀數也超2.6億,話題下多為粉絲購票並誇讚的內容,足見《阿修羅》在上映初期出現高分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據2017年QuestMobile報告顯示,女性用戶、年輕用戶更偏愛淘票票,貓眼電影的男性用戶、中年用戶佔比更大,這也是高分出現在淘票票而非貓眼上的可能原因之一。畢竟不同平臺用戶確實存在細微差異,用戶的使用習慣致使兩平臺的評分意見相左,也不能說是多難理解的情況。
而隨著影片正式上映後的口碑下滑,淘票票的評分也在逐漸下降,電影上映3日後評分下滑至7.5,目前停止在6.9,與目前貓眼的6.4分,都屬於動態評分,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當然也有媒體說淘票票最靠前的評論都是10分的好評。但就讀娛君瞭解到,最前面的好評可不止淘票票一家,你打開阿修羅貓眼頁面,亦是如此。
而這樣的原因是因為最靠前的好評論獲得了所有評論中最高的點贊和評論,被頂了上來。也就是說,最靠前的評分也是動態的。
就是這樣的機制,卻被有的媒體拿來指責平臺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顯然存在很強的指向性誤導,讓人疑惑其中似乎存在某種陰謀。
再說貓眼的4.6分,其實初期這樣的分也並不能證明是惡意刷分,但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電影宣佈撤檔後,貓眼的評分反倒漲至了6.4,這逆口碑上漲的評分就讓人難以捉摸了。也許你會說這也是吳磊粉絲看不得小哥哥作品分數太低,但實際上在電影宣佈撤檔後,吳磊的粉絲都在呼籲停止向周邊人安利《阿修羅》的行為,“一撤檔我們就閉麥了”。
所以這究竟是什麼情況?
其實最關心電影評分高低的,並不只有粉絲群體,影片相關利益方所受影響才更大。
在貓眼4.6分出現之時,《阿修羅》就站出來指責貓眼有“網絡黑水攻擊”的嫌疑,但在那篇質疑中也透露了一個信息,“貓眼在經過內部核查之後表示,評分合理,之後便不了了之”,也就是說,貓眼當初認為4.6是真實數據並作出回應,且貓眼不是電影相關利益方,那麼如果後來是再主動把評分調高至6.5,則無疑是在打自己的臉。
而《阿修羅》片方,則有更強的刷分動因,哪怕電影下線了,但其投資的7.5億並不能就這麼算了,並且官方也表示未來電影終將會再次回到院線,所以讓這一階段結束的不那麼難堪。
平臺數據真實性仍待加強
關於電影片方在評分上的糾結之事數不勝數,今年初就有《逐夢演藝圈》導演畢志飛因豆瓣評分過低而狀告豆瓣,此前更是有眾多導演、片方直指豆瓣的差評,但明眼人都知道,那些怒急“跳牆”的電影質量確實不過關。
那麼,他們為何多指責豆瓣,原因有二,一是豆瓣上的電影評分多為電影硬核受眾所打,他們更偏愛有思想、內涵的電影內容,因此其上關於國產電影的評分往往都低於貓眼、淘票票上大眾的觀影評分,但豆瓣的影響力卻不小,因此片方都希望在豆瓣上有個好成績;二是豆瓣多年來一直在反刷分上作出努力,片方通過購買賬號、水軍等方式影響豆瓣的成本過高。
而說到這,也就又回到了老問題上,電影片方的刷分現象。多家媒體曾報道過刷分產業鏈,據北京商報信息,隨著近年來監管力度的加大,三年前豆瓣一條真實用戶評論報價約20元/條,現在價格至少翻番,而貓眼的報價則從5-6元/人增至7-8元。儘管監管力度嚴格了,價格也提高了,但刷分的產業鏈仍然存在。
換句話說,各評分平臺的系統、數據真實度也仍然有不完善之處,而這個情況在貓眼可能更突顯,今年五一檔《後來的我們》的退票疑雲,就圍繞在貓眼頭上。
當初《後來的我們》為了拉高票房,採取了先購票後退票的不道德手段,而退票情況多是從該片的合作宣發方平臺貓眼上發起,這使外界懷疑是貓眼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而直到現在,雖然貓眼方面給出了強硬的否認回應,但最終的定論無人能知,電影導演張一白在事件25天后接受採訪時,也表示“沒搞清楚這件事”。
還有今年年初,國家電影專項資金管理辦公室統計,2月16日(大年初一)全國電影票房為12.61億元,而非貓眼刷屏的13.19億元。之後,為了挽尊,貓眼評分頻頻變臉,17日上午票房顯示為13.18億元,下午則再降到了12.63億元。
每部電影的幕後都有一系列複雜的利益關係,事情的真相往往無法完全確定,但至少可以說貓眼作為在線售票平臺、涉及影片宣發出品業務,在電影評分和宣發出品上仍然有不道德作為的可能性存在。並且貓眼也愛耍小聰明,最近原本不直接參與發行《我不是藥神》的貓眼,也因為入股了歡喜傳媒,而在平臺發佈的《我不是藥神》海報上將自己添加為聯合出品方和發行方,這就有了蹭熱度的嫌疑。
在線票務平臺爭奪戰,確實打的異常艱辛,但做好平臺的義務,守住道德的底線,才能真正讓電影行業、市場有更健康、更廣闊的發展可能。
結語:由於利益的趨勢,短時間內互聯網平臺的數據真實性都仍然難以保證,電影評分也不過是其中之一,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大數據又成為了輔助我們判斷的重要工具,因此,我們需要有良心的、有大視野的公司,來提供更真實有效的數據,這也是推動中國文化發展的重要一步。
閱讀更多 讀娛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