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名將消極應對伐蜀大業,司馬昭兩個安排,就讓其馬上就範

曹魏名將消極應對伐蜀大業,司馬昭兩個安排,就讓其馬上就範

說起鄧艾,有兩件事不得不提到。

一件事是,鄧艾這個人才是司馬懿親自發現、親手培養的,沒有司馬懿,鄧艾到退休的時候恐怕也只能在基層混日子呢,運氣好的話也許能當個縣長。

另一件事是,在曹魏消滅蜀漢的關鍵戰役中,鄧艾冒死突破行軍的禁區陰平道,從而扭轉了戰局,是滅蜀之戰的頭號功臣。

看來鄧艾懂得知恩圖報,關鍵時刻能拉得出、頂得上也打得贏,有一股子狠勁和敢於犧牲的精神,而且也有著過人的眼光和才幹,是一名不可多得的良將。

但其實,在後面一件事情中也有很多隱情,鄧艾對於司馬氏父子的滅蜀大業其實態度並不積極,一度曾消極應對。

司馬懿把鄧艾由一名看護稻草的小吏培養成為郡太守、州刺史和振威將軍;司馬懿死後司馬師繼續培養鄧艾,讓鄧艾成為安西將軍,相當於西線戰場副司令;司馬師死後司馬昭接著培養,鄧艾又成為徵西將軍,相當於西線戰場司令,西線的最高指揮官。

這不是一般的知遇之恩。

司馬昭掌權前也帶兵打過仗,但打了大敗仗,這就是與孫吳的東興之戰,弄得爵位都被削去了,掌權後他決心打一場大仗來立立威。

景元四年(263)夏天司馬昭召集群臣,對大家說:“自從壽春平叛以來已經6年沒有戰事了,這幾年裡我們集中精力製造兵器、修繕盔甲,準備對付吳、蜀二虜。”

曹魏名將消極應對伐蜀大業,司馬昭兩個安排,就讓其馬上就範

司馬昭是經過精心準備的,他給大家算了一筆帳:“如果滅吳的話,我大致計算過,造戰船、開水道總共得用去1000多萬個工日,也就是說10萬人得忙100多天才能完成。另外南方地勢低下、氣候潮溼,必然會遇到疾疫。”

所以他提出應當先取蜀,滅蜀3年之後借巴蜀可以順流而下的有利地勢,水陸並進去滅吳,就像歷史上晉滅虞定虢、秦吞韓並魏那樣,是很容易的。

司馬昭又算了一筆帳:“據報告,蜀國有9萬軍隊,駐守在成都及守備後方的大約4萬,餘下5萬是機動部隊。如今姜維被拖滯在沓中不能東顧,我們的大軍可以直指駱谷,趁其空虛襲擊漢中。”

司馬昭認為,蜀軍如果各自據城守險,必然兵力分散,首尾不能相顧,就可以調集大軍破其城池,派遣機動部隊佔據其村野,敵人雖有劍閣卻無以為守,雖有雄關卻無力自保,以劉禪的昏庸,在邊城陷落、內部士民驚慌的情況下,蜀國的滅亡一定指日可待!

這一通論述不是紙上談兵,說明司馬昭伐蜀的決心非常大,

而且信心也很足,也有了具體的方案。

路線定了,下面就是執行。

蜀漢在曹魏的西南方向,是西線戰場總指揮鄧艾負責的事,但鄧艾對這件事卻一點兒都不積極。

鄧艾有不同意見,他認為現在還不能征討蜀漢,原因是條件還不具備。什麼時候具備呢?鄧艾認為要等到蜀國內部出現禍亂的時候,現在這個條件還沒有到來,所以得等等。

鄧艾有沒有研究過諸葛亮的用兵方法不得而知,但他的這番論調有點像是受到了諸葛亮的啟發,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曾提出北伐中原有三大條件,其中一個條件就是“會當有變時”,也就是等到敵人內部出現問題的時候再出兵。

問題是,敵人內部一直不出問題怎麼辦,就不出兵了嗎?

諸葛亮能與時俱進,雖然提出了這個觀點,但後來北伐中原也沒有完全拘泥於此,有條件的時候上,沒有條件的時候就創造條件上,諸葛亮更有開拓精神。

但鄧艾現在據此反對伐蜀,而且不是一次反對,是“屢陳異議”,這讓司馬昭有些惱火。

把鄧艾撤了換別人上,但這樣有負作用,臨陣換帥本來就不好,鄧艾在西線戰場經營多年,人熟、地熟,伐蜀大業還就屬他最合適。

這個事能難住曹叡那樣的平庸領導,卻難不住“路人皆知”的司馬昭,司馬昭沒有強硬下達任務,也沒有責難鄧艾,而是悄悄做出了兩項安排。

曹魏名將消極應對伐蜀大業,司馬昭兩個安排,就讓其馬上就範

一項安排是,派自己身邊的主簿師纂去擔任鄧艾的軍司馬,主簿類似於辦公室主任,是心腹之人,最能理解領導的意圖,司馬昭時任大將軍,師纂的這個職務就相當於司馬昭的秘書長,軍司馬是將軍府裡負責日常軍務的人員,相當於武職的長史。

讓師纂這個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部的秘書長降格擔任西線戰場司令部辦公室主任,用意再明顯不過了,當然是進一步傳達司馬昭伐蜀的作戰意圖和方案。

不僅是傳達,還有監督執行的意思!

另一項安排是,提拔鍾會擔任鎮西將軍,“四徵將軍”高於“四鎮將軍”,如果鄧艾是西線戰場司令的話,鍾會就是西線戰場的副司令,其意圖也是督促鄧艾抓緊行動。

如果再消極應對,鄧艾就得被師秘書長和鍾副司令架空,鄧艾只得乖乖就範,馬上投入到伐蜀的準備中。

景元四年(263)8月,徵蜀大軍集結完畢,分三路大軍:一路由徵西將軍鄧艾指揮,從狄道進攻沓中的姜維,拖住姜維所率領的蜀軍主力;一路由雍州刺史諸葛緒率領,從祁山方向進攻武街的蜀軍,斷絕姜維的退路;一路由鎮西將軍鍾會指揮,分別從斜谷和駱谷進攻漢中。

曹魏名將消極應對伐蜀大業,司馬昭兩個安排,就讓其馬上就範

前兩路各3萬人馬,後一路10萬人馬,前兩路是配合作戰,鍾會率領的這一路才是主攻。

“一把手”去給“二把手”打下手,鄧艾急了,估計那段日子他肯定吃不好也睡不好。

好在鍾會奪取漢中後再向前進攻遇阻,在劍閣外面怎麼都攻不進去,鄧艾這才有了機會,他提出走陰平道奇襲,這其實冒險的成分很大,

如果蜀漢方面事先能料到這一招,鄧艾即使能進入益州,也只能在那裡殺身成仁。

鄧艾之所以選擇冒險,很大程度上就是挽回自己政治上的被動,幸運的是這一把讓他賭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