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司法行政」好故事——初心不改20載

“我与司法行政”好故事——初心不改20载

初心不改20載

1998年6月15日,作為洛陽市首批招錄的公務員,我來到洛陽市司法局,成為了一名公證員。今年,是我到司法局的第20個年頭。時光飛逝,韶華不再,額頭的皺紋一天天增多,青絲冒出了一縷縷白髮,身邊的同事也在一茬一茬的在變化,許多年輕的面孔猶如我們當年,我也從一名公證員成長為洛陽市司法局的一名中層幹部。一切猶如昨天,而一切早已變化,時代的車輪,改革的大潮,風起雲湧,席捲著身邊所有的一切,滾滾向前。

2018年3月16日,洛陽市河洛公證處揭牌儀式舉行,昔日洛陽市司法局的內設機構變成了公益二類自收自支事業單位,這標誌著洛陽市公證體制改革邁入了新的階段,進入新徵程。作為一名曾經在公證崗位摸爬滾打了十多年的人,這種感覺不能用言語所能描述。有欣喜,有失落,更多的是振奮。我用相機記錄下了這一幕,在微信朋友圈中,我發了一條消息“值得紀念的日子”。這個地方,曾經承載了我的青春,我的奮鬥,記錄了我曾經走過的艱難或者快樂的日子,讓我感受到人生百態,也品嚐到生活的酸甜苦辣。

還記得,剛入職時,收到了一起證據保全公證申請。申請人是一名10歲艾滋病兒童的父母。孩子2歲時在市裡一家醫院輸血被傳染上了艾滋病,為了給孩子治病,幾乎耗盡了一個農村家庭所有的積蓄,而村子裡的所有人,像避瘟疫一樣的,離他們家人遠遠的,孩子不能上學,不能和同齡小朋友玩耍,除了治病不能出門,但是多年過去,孩子的病沒有治好,生命已經危在旦夕,為了給孩子討回公道,他們申請了法律援助,援助律師為了在法庭上展示孩子的病情,爭取更多賠償,來公證處申請證據保全公證。接到任務,我沒有絲毫的猶豫,和另一名同事驅車幾十公里山路趕到當事人的家中。屋子裡破爛不堪,光線微弱,病榻上的孩子病情已經惡化,身上遍佈著一個個大大小小深深淺淺的惡瘡,散發著難聞的味道,孩子的父母才30多歲,已經滿面憔悴,滿頭白髮,看到我們,眼淚奪眶而出。雖然心裡也不好受,但我們還是迅速拍照、錄像,做筆錄,一絲不苟的記錄孩子的現狀,以便為法庭提供證據,為這家人伸張正義。回到處裡,我們連夜出具了證據保全公證書,提交給了律師,並免去了所有費用。幾個月後,律師來到處裡,遺憾地告訴我孩子已經去世了,但因為有了公證書,在法庭上法官採納了他的辯護意見,判決醫院給那個苦難的家庭一筆賠償款,也算是遲到的正義得到了伸張。那一刻的心情,是既難過又欣慰。難過的是孩子的不幸遭遇,欣慰的是自己可以為他們爭取利益,伸張一份正義。之後的十幾年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奔波在公證第一線,有辛苦、有委屈,但當我看到當事人拿到蓋著我簽名章的公證書時感激的笑容,我感到了自身的價值,並有了一份對公證事業的使命感和神聖感。十幾年的公證生涯,經我手的公證書有幾千份,沒有一份錯假證,也沒有一起投訴。回首往事,我無悔於20年前的選擇。

轉眼20年過去了,昔日的部級文明公證處,洛陽市公證處變更為河洛公證處,從國家機關性質變更為為民服務的法律服務機構,這一天等了太久,但不算太晚。2017年的司法體制改革,公證體制改革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倒計時的改革進程快馬加鞭,各項配套措施的出臺如虎添翼,這是改革的春天之年,2017年底,洛陽市公證體制改革全面完成,所有行政體制的公證處全部變更為自收自支事業體制公證處。改革促進了公證處機制的轉變和思想的轉變,也激發了大家的工作活力。改制後的河洛公證處,幾個月內便迅速招錄了一批學歷高、素質高、有司法考試資格的年輕人,解決了長期存在的缺人問題。看著那一張張朝氣蓬勃、英氣勃發的笑臉,也讓人看到了公證事業的春天即將到來。作為一名曾經的公證人,也由衷地感到欣慰和振奮。

如今的我,工作在依法治市和普法依法治理的崗位上,崗位雖然不同,但是對司法行政事業的初心一如當年,充滿熱忱。全面依法治國方略的是我們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是實現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現代法治國家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任務任重而道遠。作為一名20年的司法行政工作者,能參與其中,為這項工作貢獻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我深感榮幸和驕傲。不忘初心,砥礪奮進,未來司法行政人,一定會更驕傲,未來我們的司法行政事業,也一定會更輝煌。

報送單位

洛陽市司法局

作者姓名

尚劍玲

“我与司法行政”好故事——初心不改20载

河南司法行政在線 出品

歡迎投稿到郵箱:[email protected]

傳真:0371-6590037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