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共享農莊真奇妙

海南共享農莊真奇妙

海南共享農莊真奇妙

海南共享農莊真奇妙

海南共享農莊真奇妙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將鄉村旅遊發展放在了重要位置,共享農莊出現的背後也是鄉村旅遊需求的興起。隨著財政部下發的《關於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陸續有河北、山西、內蒙古、海南等18個省區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其中,作為試點省區之一的海南,就是以發展共享農莊為抓手,建設田園綜合體和美麗鄉村。共享農莊究竟該怎麼建設?海南省在共享農莊建設方面摸索出一條可行之路。

海南共享農莊真奇妙

馮塘綠園共享農莊:

整村綜合開發+村莊農房改造

海南共享農莊真奇妙

作為海南共享農莊創建試點之一,馮塘綠園位於海口市秀英區永興鎮馮塘村,由海口天堡嘉圓實業有限公司投資開發建設,主要種植橄欖種植、蓮花、蔬果、果樹、生態溼地(養魚)。

馮塘綠園相關負責人介紹,農莊秉承“返璞歸真”的建設理念,注重環保,以保護生態和古村文化為前提,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之路。目前,馮塘綠園園區以馮塘村為根基、以橄欖園為核心,圍繞茂密的熱帶火山雨林和鬱鬱蔥蔥的橄欖林,開闢出龍棲谷、橄欖園、櫻花園、孔雀園、景觀大道、古村等七大鄉村景觀。

海南共享農莊真奇妙

馮塘綠園景區一隅

優美的環境、獨具特色的風情讓馮塘綠園成為海口市郊旅遊景點中的熱門旅遊目的地,目前園區已經建成並可供遊客選擇的項目,主要有橄欖園搖椅區、橄欖大道漫步區、綠園民宿區、木屋別墅區、龍棲谷徒步探幽區、龍棲谷棧道以及石塘垂釣區、荷花塘賞蓮區等。

因地制宜地開發鄉村旅遊項目,更是帶動了村莊的發展。據瞭解,公司與馮塘村的合作模式,是以馮塘村作為開發的平臺和核心,在保護古村的前提下,古屋修舊如舊,開發、引進新業態,增加配套設施,注入文化藝術元素,開展藝術家聯盟的經營模式。同時,依託原生態田園風光,進行生態保護,基礎配套,利用農民的土地(交通便利、生態好的果園地)進行客棧開發,公司出資金、農民出場地,建成客棧後由公司統一經營,收入與農戶分成。原有的修復好的古屋同樣由公司統一經營。集體用地採取租賃和合作的模式進行有效開發,採取“公司+農戶”的模式。

此外,對農戶的荒地進行改良,引進新品種,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進行產業升級,比如,引種了百香果、檸檬等,免費為村民提供種苗,並定價回購,增加農民的收入。而在招工方面,新招收的員工以農戶為主,每戶都照顧安排至少一人上崗,家庭收入有較大增長。

據瞭解,秀英區已將馮塘綠園列為旅遊重點建設項目。

海南共享農莊真奇妙

興隆咖啡谷共享農莊:

原有農莊的開發+特色小鎮

海南共享農莊真奇妙

興隆咖啡谷共享農莊位於萬寧市興隆華僑農場米廠,是以咖啡為主題,集農業種植、加工、銷售、旅遊休閒、觀光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示範基地。隨著興隆咖啡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前來品嚐的遊客也越來越多。畢業季,約三五好友,走在鄉土味道十足的小路上,呼吸新鮮的空氣。對於騎行的遊客來說,這裡也是不能錯過的騎行地,在享受美景的同時也能放鬆身心,感受咖啡谷帶來的獨特魅力。瞭解更多

這裡不僅是咖啡王國,遊客可以在這裡親自體驗烘焙咖啡豆、煮咖啡,而且還是一個生態農業莊園,遊客可以來一場採摘之旅,椰子、菠蘿蜜、龍眼、荔枝等水果可以現摘現吃。“2016年開業時,遊客接待量達到18萬人次,週末期間,每天有300至500位遊客。”興隆咖啡谷開發商海南省興隆原產地有機咖啡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海生說。

海南共享農莊真奇妙

興隆咖啡谷主題種植園樂趣無限

黃海生表示,興隆咖啡谷採用“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通過發展市周邊區域的農戶進行咖啡種植(由公司提供種苗和技術),簽訂訂單協議,按12元每公斤的價格回收咖啡鮮果,通過咖啡種植帶動農戶增收。“截至目前,已拉動當地826戶增收,其中有些貧困戶已從去年開始實現脫貧。”黃海生說。

作為產品定製型的共享農莊,興隆咖啡谷通過網絡及各類平臺對接農莊主人,按公司制度要求管理共享產品,產品成熟後,按消費者的要求進行個性化包裝、處置,配送到指定地點。同時,鼓勵農民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發展特色民宿客棧,吸引消費者特別是“候鳥”人群前往農莊休閒養生度假。打造“民宿+農地”休閒養生產品,把經營權租賃給“候鳥”人群、城市居民,用於農業生產或農事體驗。

目前,農莊已累計投資近1億元打造原生態咖啡莊園,按照集“農業種植+加工+銷售+休閒旅遊觀光”等為一體的產業模式進行發展。“未來幾年,興隆咖啡谷將建成咖啡種植與精品加工基地、生態循環農業基地、休閒觀光和文化旅遊基地、現代農業科技和服務中心、創意農業中心。精心打造從種子到杯子的咖啡文化之旅,傳承咖啡文化,建成生態健康、景色美麗、具有共享農莊特色、地區文化濃厚的休閒旅遊名牌景區。”黃海生表示。

海南共享農莊真奇妙

共享農莊的發展實現多方共贏

海南共享農莊真奇妙

業內人士表示,作為一種平臺化思維的產物,共享農莊對於政府、農莊主、農民以及城市消費者而言,是“四贏”局面。

對於政府而言,共享農莊模式,通過使用權的交易,將農莊的閒置資源與城市需求之間進行最大化、最優化的重新匹配,將不確定的流動性轉化為穩定連接,間接地縮減了城鄉差距。

對於農莊和農民而言,通過產品認養、託管代種、自行耕種、房屋租賃等多種私人定製形式,不僅可以降低經營風險、提升產品附加值,還能夠和以往低頻消費的用戶建立強連接。對於城市消費者而言,有一方良田,有一處宅院,可以納三五好友,賞四季之風月。

在該人士看來,共享農莊的優勢在於農民最大限度的自願、自主、自發參與,充分尊重農村發展現狀與傳統民俗風情,在不影響正常農村生產生活的環境下,引導農民盤活資源、參與創業或發展第三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增強市場與經營意識。

共享農莊提倡因地制宜,在統一規劃下小規模、創新性發展農莊經濟,避免了過度城鎮化過程中對農業生產環境的侵害,又能逐步實現農民增收與科技導入、城鄉交流融合。

此外,農莊使用權共享,收益在合作各方共享,資產增值收益大部分歸屬農民,平臺獲得信息中介服務費用,日常經營與承包經營權流轉中稅費歸屬政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