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體育核心素養作何解?

編者按: 核心素養是當前國際教育學者關注的研究熱點,也是當前我國新一輪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靶向,如何理解與解讀體育核心素養,直接決定著我們能否有的放矢,充分發揮體育學科育人的獨特價值!當前對於體育核心素養的認識、理解與解讀還處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階段,因此,

《體育學前沿》精選了陳思同,劉陽,唐炎,陳昂的最新研究成果《對我國體育素養概念的理解——基於對Physical Literacy的解讀》,希望助益於學界同仁的理解與認識!

中國體育核心素養作何解?

論文提要:Physical Literacy是當前國際體育教育學者關注的研究熱點,與我國體育素養概念有著相似的背景、價值、特性和發展路徑。在我國體育素養概念發展存在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借鑑Physical Literacy的概念進一步推動我國體育素養概念的發展。研究旨在:1)回顧我國體育素養的概念;2)系統闡釋Physical Literacy的概念,在漢語環境中解釋這一概念;3)參考Physical Literacy的價值為我國學界進一步發展體育素養的概念提供經驗,也為我國學校體育的發展提供啟示。通過文獻梳理和比較分析:1)我國體育素養的概念存在“概念失真”、價值窄化、定義不清晰和屬性不明確等不足;2) Physical Literacy概念可以被翻譯為“體育素養”,是人類在整個生命過程中維持身體活動所需的綜合能力;3) 借鑑Physical Literacy的價值和理念,我國體育素養的概念可以被理解為“人類在生命過程中獲得利於全人生存發展的運動要素的綜合,包括體育意識、體育知識、體育行為、體育技能、體質水平”。建議進一步理解體育素養概念的價值,通過紮實的操作研究和社會行動,探索體育素養概念的深層次價值。此外,學校體育環境是發展體育素養的有效環境。

1 前言

2016 年 5 月 6 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了《關於強化學校體育 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27號文件”)。從內容上來看,“27號文件”是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以下簡稱“7號文件”)的延伸和細化。與“7號文件”的綱領性和指導性不同,“27號文件”在很多方面都體現了強化學校體育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具體措施,如明確提出了要加強體育教師的隊伍建設;完善考試評價辦法,改變過去傳統進行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單一手段,從與體育活動相關的環節進行全方面評價等措施。而最值得學界重視的是,“27號文件”首次從國家層面明確提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作為未來我國學校體育工作的基本原則之一,標誌著體育素養由學術概念轉向實踐操作的序幕正式拉開。儘管國家政策從宏觀層面定位了未來我國學校體育的發展方向,強調了“體育素養”的地位和價值。但是,我國學界對“體育素養”的研究仍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一方面,在過去的近30年中,一些學者對體育素養概念的基本理論問題進行了研究,先後有多位學者對“體育素養”的概念提出了多種解釋。迄今為止,我國學界對體育素養概念的界定尚無相對統一的表述,還曾出現過混淆的現象,也有研究泛化了該概念本應有的特性。另一方面,近年來有關體育素養概念在實操層面的研究也逐漸展開。以於秀等為代表的學者較早設計並開發了體育素養的測評工具,在實際中進行了應用。但是,陳思同和劉陽在比對了加拿大體育素養的測評體系後指出,我國的體育素養測評工具主要存在研製程序不完善、測評指標欠科學和體育素養總評指標缺乏三大問題。Physical Literacy這一概念自提出以來,經過近 30 年的發展,已經得到了相對廣泛的認可。在理論研究方面,英國學者Whitehead最早從學術層面提出了Physical Literacy這個概念,引起了歐美學者的關注和探討。Physi-cal Literacy是Whitehead基於哲學層面的研究,通過整合人的身體、認知、情況和行為等維度對身體活動的新思考。2010 年,Whitehead及其團隊所出版的專著Physical Litera-cy:Throughout the Life Course[107]系統全面闡述了Physical Literacy的概念,成為了學術界研究Physical Literacy的經典專著。隨著歐美學者研究的深入,不同學者以Whitehead對Physical Literacy概念的研究為理論基礎,對Physical Litera-cy概念進行了更為全面的概念解析。儘管不同文化背景的學者對Physical Literacy概念的解讀不同,但是這些研究基本都以Whitehead的研究為理論基礎,因此本文將Whitehead所提出的Physical Literacy概念視為是這方面研究的源概念。隨著Physical Literacy理論研究的推進,其實踐研究也在逐步推行中,其中,以美國和加拿大為代表,美國已於2014年將Physical Literacy納為體育課程的總目標,加拿大也於2015年研製出兒童青少年體育素養的測評工具。本文旨在回顧我國體育素養概念的研究,並解讀Whitehead提出的Physical Literacy的概念,為我國體育素養概念的發展提供借鑑。

2 我國體育素養概念的回顧

我國學者對體育素養的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至90 年代初期。這一時期,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興起,一些學者對體育教育應該如何實施人才培養提出了真知灼見,體育素養的概念在此熱潮下誕生。

2.1 概念的界定

不同研究對體育素養的定義提出了不同的觀點,目前我國有5種較為主流的定義。賴天德認為,“體育素養是指體育的文化水平,主要包含體育意識、身體基本活動能力、基本運動能力、基本體育知識以及從事體育鍛煉、體育娛樂與體育欣賞的能力等”。在此基礎上,有研究認為,“體育素養是人的各種體育精神要素及其品質的綜合,包括體育知識、體育意識、體育技能、體育個體性、體育品德和體育行為”。此外,還有學者對體育素養的概念以描述現象的方式進行了界定,餘智認為,“體育素養是在先天遺傳素質的基礎上,通過後天環境與體育教育的影響所產生的,包括體質水平、體育知識、體育意識、體育行為、體育技能、體育個性、體育品德等方面的要素”。近幾年,一些學者對體育素養的概念重新進行了考察。他們以詞源辨析和形式邏輯的方式界定了體育素養的概念:“體育素養是指個體以先天遺傳素養為基礎,通過家庭、學校體育教育及社會環境的影響,在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對身體文化和精神文化內在追求的綜合性文化塑造。”[28]除了上述這些較為綜合的概念外,還有學者從單方面定義了體育素養,如張洪潭[43]以運動技術視角提出的“體育素養指以運動技術為基礎的操作性知識水平和實踐成果”。這一界定僅從運動技術角度剖析了體育素養,偏向操作層面,略顯單薄。綜上所述,我國關於體育素養概念的界定的視角和出發點有所不同,尚未統一。在諸多的提法中,賴天德的研究成為了後續許多研究的藍本和參照,他的“體育素養是指體育的文化水平”的觀點得到了較為廣泛的認可[3,39],可以被視為我國該領域研究的源概念。一些學者在賴天德的基礎上對體育素養的概念進行了不同視角的研究,豐富了此領域的研究成果。先前的研究還表明,體育素養是一個綜合性概念,與個體的身體、心理、社會、情感和行為等不同維度相關。

2.2 本質與內涵屬性

雖然我國關於體育素養的概念在表述上還未形成統一,但是,我國學者在概念界定上基本都認同體育素養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包含了多方面的內容。按照邏輯學的角度,體育素養的屬概念臨近文化素養,它的種差則是與體育有關的特性。而文化素養是素養的一種,是一種綜合能力。因此,我國學界所提的體育素養的本質是有關體育的一種綜合能力。有必要指出的是,這裡的體育是指體育教育關於體育素養的特性有不同的提法(表略)。由於周建東的研究對體育素養的特性的歸納較為模糊、抽象,並未提出明確的屬性,在其提出的五大要素下,還能細分一些屬性,因此,該項研究不納入歸納。比較發現,體育意識和體育知識是各項研究基本認可的屬性,這是大多數研究的共識,只是在表述上有所區別。體育意識是個體對體育的感覺、思維和判斷的綜合,是體育素養的重要特性。體育知識是個體對體育的認識水平的一種反映,能促成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意識。兩者是體育素養概念應有的特性。

運動參與、體育行為或者運動參與素養是多數研究較為認同的體育素養的特性。實際上,三者均是要表達“個體要有參與體育活動或運動的行為”之意。相比之前的研究,馮古首等率先提出了這一特性。這一觀點強調了體育素養對個體行為的作用。一方面,“體育”本身就是建立在肢體的運動之上,個體的體育或運動行為是體育素養水平高低最直觀的體現;另一方面,從效果的角度來講,體育活動或運動的行為對身體健康的促進作用已經得到了論證,鼓勵或促進體育活動和運動的行為的發生,應該是未來體育教育的重要導向。從課程設計的角度來講,運動參與已經是我國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的重要內容之一,要求個體通過體育學習後,具有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態度和行為。課程目標明確強調了運動參與的地位,將其列為第一大目標。與此同時,現代體育科學研究採用了大量的行為學研究範式,針對如何改變個體的活動模式,促進身體活動開展了廣泛的研究。因此,個體的行為成為了現代體育學者研究的關注點。綜上所述,體育活動或運動的行為是體育素養特性之一,通過行為模式反映個體體育素養水平的高低。這裡的體育活動和運動表達的意思相似,為了統一表述,將這一特性總結為體育行為。

關於運動技能、體育技能、運動能力、基本運動能力等不同表述的討論,實際上表述的意思相同,即個體在體育行為中通過身體表現出來的能力。首先,需要肯定的是這種能力與體育素養存在密不可分的關係。實證研究已經表明,運動技能或運動能力與體育行為和健康產出之間存在明確的關聯。同時,運動技能、體育行為以及健康效果是體育教育育人的三個主要目標。學生通過體育學習,一是為了掌握運動技能,二是為了維持適當的體育行為,三是促進健康。從體育教育的目標和運動技能對其他特性的作用而言,運動技能也應該是體育素養的特性。在體育素養的語境下,運動技能和體育技能所表達的內涵較為一致,都指向身體在運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因此,統一表述,將體育技能作為體育素養的特性之一。

體質基礎或體質水平是相對較新的研究觀點,也被視為體育素養的一個特性。但是,從體質的概念來看,這一提法值得商榷。“體質”是我國特有的詞彙,與西方語系的“physical fitness”相似。體質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明確的界定,指“人體的質量,它是在遺傳性和獲得性的基礎上表現出來的人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等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徵。包含身體發育、身體機能、身體素質和運動水平、心理發育水平、適應能力五方面”。從體質的定義來看,“體質”與“體育素養”有著相似的特性,主要是在心理和適應方面,與體育素養的特性有重複的地方。但是,現階段的體質概念在理解和操作上都偏向人體的生理層面,與身體形態、運動素質和生理機能相關。同時,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是近年來學校體育工作和體育教育實踐重點關注的方面。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已經成為評價學校體育工作,體育與健康課程效果的核心內容。儘管體質概念的內涵較為豐富,但是目前的體質仍以人體的生物層面為主,與體育素養在人身體維度方面的水平有所契合。綜合上述考慮,體質基礎或體質水平是體育素養的特性之一,鑑於體質健康存在一定的遺傳因素,在表述上建議用“體質水平”作為體育素養的特性。

關於體育素養的其他屬性,如體育道德、體育個性、欣賞體育比賽的能力等,這些屬性在以往的研究中都是體育素養的屬性。但是,這些屬性是否合理仍需要思考。這些概念在轉化到操作層面的研究時存在不足,如體育道德,至今仍沒有較好的操作定義和測量工具。此外,更為重要的是,一個概念尤其是學術概念應保持其“相對獨立性”,避免概念的泛化。從目前體育素養概念的屬性來看,已經由原來的具體概念變成了較為寬泛的構念,以“基本生存要素”為例,這一要素包含了更多具體的屬性,如飲食、睡眠等。因此,為了避免概念的泛化,加強操作研究的連貫性,本研究認為上述的元素不適宜作為當下體育素養概念的屬性。

從當前的研究來看,不同研究對於體育素養的特性提出了基本相似的構成,但是體育素養究竟應該包含哪些特性,還需要進一步探索。但是,應該看到,當前我國學界對於體育素養概念的認知還存在定義不清晰、屬性不明確、理念和價值過於侷限在體育學科當中,未能突破到關乎人類發展的生存當中。相對而言,國外體育素養概念的發展有很多值得我國學界借鑑的地方。

3 Physical Literacy概念的提出、解讀、漢化與價值

Physical Literacy是指“個體在一生中維持適當水平身體活動所需的動機、信心、身體能力、知識和理解”。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對體育教育和體育運動的影響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體育概念的分化和異化。面對這些問題,Whitehead希望以新的視角解決由體育概念的分化造成的功能演變和困惑。由此,她將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在哲學層面上歸納為一個獨立的理論體系以建立和發展Physical Literacy的概念。

3.1 Physical Literacy概念的提出

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西方發達國家逐步陷落於“由身體活動不足帶來的人口健康危機”和“體育教育的發展偏誤”之中。當時,西方發達國家正處於肥胖率和超重率加速增加的情形之中,這一嚴重的不良趨勢給西方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健康和經濟負擔。同時,由於社會發展的變革,西方社會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兒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身體活動不足和久坐行為的增加導致了慢性疾病發病率的上升。尤其是兒童青少年的身體活動不足會影響未來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更是引發了社會的擔憂。由於發展定位的偏誤,使得西方發達國家將體育教育工作定位於發展高水平的競技運動,重視學生中具有運動天賦的精英選手,而忽視了普通學生的運動訴求,造成了教育的公平失衡,也偏離了體育教育促進兒童青少年的運動與健康的初衷。Whitehead在其專著Physical Literacy:Through a Life Course中闡述了提出Physical Literacy的4個主要原因,其中3個原因與當時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背景有關:1)兒童青少年發育階段的運動不足會影響他們的體質健康、認知能力和學業成績等;2)發達國家因身體活動不足造成的人口健康問題寄望通過身體活動促進的方式得到緩解;3)包括英國在內的發達國家,體育教育工作偏向高水平的精英競技運動,忽視了對普通大眾學生的運動促進。有鑑於此,Whitehead以新的視角對身體活動在哲學層面上進行了思考,希望通過Physical Literacy的概念來解決這些社會問題。

基於當時的社會背景,Whitehead結合自身對哲學理論的研究,尤其是一元論、現象學和存在主義兩大哲學理論,以及這兩大哲學流派的理論契合點——具身性(embodiment),結合體育教育的相關理論,提出了Physical Literacy的概念。在西方哲學的發展過程中,一元論的價值已經得到了世界哲學界的認可。其中心觀點認為:人的身體和思維是相互統一、不可分割的,這為Whitehead提出Physical Literacy,強調身體的價值奠定了最根本的理論基礎。而現象學是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的,其中心思想可以簡述為:個體通過自身的經驗去感知外部世界。現象學的問世吸引了大量後續研究。一些學者在此基礎上又發展了“存在主義”。存在主義的精髓可以理解為:個體創造了自我並且與外部世界進行交互。這兩種哲學理論都認為:個體是“與周圍環境所產生的一切交互作用的結果。而交互產生的結果就是人類在各方面維度,如身體、思維等的具體維度的體現”。這種新的抽象概念被西方的先哲,如海德格爾、梅洛龐帝和薩特等人發展成為了具身性,也稱具體認知。它立足於反笛卡爾二元論的哲學立場,經過現象學和存在主義的理論整合,發展成為一種新的哲學觀點。隨著認知科學的發展,具身性的科學理論研究框架逐漸發展起來,成為了認知科學發展的一個新方向。具身性的中心觀點認為,抽象思維的認知活動根植於身體的活動之中。也就是說,身體是我們的人類認知活動的主體,具有認知價值和作用。這樣的理論對於教育行為而言,尤其是身體的教育(體育教育)意在強調身體不是進行認知和獲取知識的障礙,突出身心一體和心智統一的教育立場,重新定位身體的價值和作用。

Whitehead以這些哲學理論為基礎逐步發展了Physical Literacy的概念。首先,Whitehead質疑身心二元論提出的“身體是一個獨立的機器,與心智(思維)是割裂的”的觀點。因為,二元論在當代哲學體系中面臨的困境已經被證實。因此,她贊成“身心是相互融合的”一元論觀點。其次,西方哲學認為“具身性”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是認識世界的基本方式。具身性強調身體(感官系統和運動系統)是參與認識的,不同的身體意識會帶來不同的身體體驗,進而產生不同的認知。近幾年來,有關“具身性”的研究從哲學思辨逐步過渡到實證研究,已經在認知心理學的研究中證實了“具身性”的存在及作用。因此,“具身性”突出了身體的價值,意在強調:1)身和心是統一的;2)人的身心連接是通過身體的感官感覺和運動體驗建立認知;3)人對客觀世界的知覺依賴於身體作用於世界的活動,身體的活動影響著人對世界的認識;4)心智是具體的,它建立在身體結構和運動體驗的基礎上,和身體、外界環境融合為有機的身心連接整體。與此同時,Physical Literacy的提出還蘊含相關的體育教育理論知識。從提出方式來看,Whitehead在博士階段的研究就是運用存在主義和現象學的理論基礎對體育教育進行思考。也就是說,她是運用兩大哲學體系的思想試圖解決體育教育中的實際問題。這與體育教育理論產生了直接聯繫。由此,Whitehead以一元論、現象學和存在主義以及具身性,結合體育教育的相關理論發展了Physical Literacy的概念。

3.2 Physical Literacy概念的解讀

明晰概念是理解Physical Literacy的首要前提。從理解上講,Physical Literacy的概念由於其抽象的哲學理論背景不太易於理解,因此對其概念的辨析尤為重要。從詞源上看,Literacy——素養是一個普遍的概念。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對“素養”一詞的解釋是:“素養不僅僅是閱讀和寫作,還關乎我們在社會中如何進行交流溝通,並且包括與知識、語言和文化這三者相同的社會實踐和社會關係。”以人類生存的角度來看,個體只有處於死亡狀態,素養才會消失。可以看出,“素養”是生命過程中關乎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綜合能力。Physical,中文譯為“身體的”,是一個形容詞。在Physical Literacy這個術語中,Physical作為對Literacy的修飾詞,限定了Physical Literacy的性質。從字面上理解,Physical Literacy是“有關身體的素養”。結 合Physical Literacy的 定 義,“Physical Literacy describes as motivation,confidence,physical competence,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that individuals develop in order to maintain physical activity at an appropriate level throughout their life”(個體在一生中維持適當水平身體活動所需的動機、信心、身體能力、知識和理解)。可以看出,Physical Literacy首先沿襲了Literacy的特性,關乎個體的整個生命過程(throughout their life)。這表明,Physical Literacy伴隨著人類的出生到死亡,與人類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其次,Physical Literacy的理論基礎——具身性表明,身體是人類認知世界的基本方式,突出了身體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性。在當前的學術體系中,能夠以身體作為媒介參與認識世界的過程,並且對身體的認識到達哲學層面理解的事物,“身體活動”是最為契合的“事物”。哲學意義上的“身體活動”的價值是人類通過肢體的一系列運動產生對外部世界的感知,進而得到關於外部世界的經驗,反饋於自身,滿足我們在身體、精神等方面的需求。這正是具身性的價值所強調的,通過身體認識世界,進而對自身加以改造,對心智加以發展。再次,Physical Literacy的目的是為了促進人類的身體活動(individuals develop in order to maintain physical activity at an appropriate level)。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是一個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的人體運動。經典的社會生態學模型闡述了影響身體活動的因素,如人際關係、身體素質、運動技能等。因此,維持身體活動一定建立在心智和身體綜合交互上。Whitehead對Physical Literacy的定義強調了維持身體活動的動機、信心、身體能力、知識和理解。這表明,身體活動的維持需要身心連接多方面的整合。綜上所述,Physical Literacy的本質可以理解為“在整個生命過程中維持身體活動所需的綜合能力”。進一步分析Physical Literacy的內涵屬性(表略),可以看出其包含6項內涵特性(包含一項附屬特性,Aa項),涉及到身體、心理、社會、情感和行為等多方面的維度。White-head對六大特性進行了的論述。

首 先,特 性A,Whitehead從 動 機 角 度 闡 述 了Physical Literacy是利用個人的運動潛能創造高質量生活的生命過程(by the motivation to capitalize on innate movement po-tential to mak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quality of life)。這種動機潛能是與生俱來的,適合所有人群,但因他們所處的文化環境而異(will be particular to the culture in which they live)。在這種動機潛能背後,是人類建立在具身性上對身體的信心,通過參與身體活動產生積極的生存態度,提高生活質量。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動機已經被視為是影響身體活動的決定因素。現有的研究表明,動機水平的高低能夠預測兒童青少年的身體活動水平。此外,身體活動的動機水平對於不同年齡段人群的身體活動也存在預測效應,能夠在身體活動的干預中起到關鍵的作用。追蹤研究則表明,兒童青少年早期的身體活動水平與成年時期的身體活動水平相關。因此,動機對於身體活動有重要的作用。就Physical Literacy中的動機屬性而言,該屬性旨在幫助個體認識具身維度,肯定自身身體的能力,進行足量的身體活動。

特性B強調了運動(move with poise,economy and con-fidence)對Physical Literacy的重要性。人體運動是人類利用、管理身體具體維度的媒介,如肌肉系統是管理身體部位在物理和社會環境裡實施能力的媒介。有必要提及的是,這裡的人體運動既非普通人群所認為的“跑跑跳跳”,也非以具體項目,如籃球、足球等為導向的活動,而是指任何身體部位產生動作效果的運動形式。因此,這裡的“運動”所指範圍較大,從細微的手指活動——寫字、繪畫等,到全身的肢體運動——跑步、攀登等。因為,運動(movement)是用身體活動來應答人類具身性需求的具體形式。從Whitehead的分析來看,這種“運動”的範圍和形式廣而多,強調的是身體管理,以適應不同的環境。在人類的動作發展中,對身體的管理,主要可以通過平衡和身體的動作控制達到整個軀體的管理。因此,Physical Literacy的這項內涵屬性表明了身體管理的重要性,也強調了一些關鍵動作能力的不可缺失性。

特性C表明個體在參與運動或身體活動時所需具備的判斷、識別和應答能力(“reading” all aspects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Whitehead將這一特性形象地稱為“閱讀”(reading)。這一特性本質上是對外界環境的情況做出決策以更好發揮運動潛能,實現具身性的價值。這裡的外界環境包含了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具備Physical Literacy的個體都應該能準確判別和應答這些環境對身體的挑戰,應對自如。該項屬性側重於個體對外界環境的判斷,通過合理的判斷及應答以滿足不同的身體活動需求。事實上,Whitehead這裡所強調的則是個體需要能夠在不同環境下通過合理的認知,創造身體活動的條件,保持合適的身體活動水平。此外,通過這種合理的認知,個體最終能夠應答環境的變化,最終達到完成適應環境的程度。

特性D是對具備Physical Literacy的個體在情感方面的表述。通過豐富的身體活動經歷,個體能夠產生良好的自我感覺以及自信(an articulate interaction with the environ-ment,will engender positive self-esteem and self-confidence)。這種感覺源自個體具身維度與外界環境的有效交互。通過有效的交互,個體的能力通過不同形式,如語言、認知等,進而對身體運動產生自信、自尊和良好的自我感覺(如愉悅感)。結合現有的實證科學,Whitehead對這一特性的闡述意在強調通過身體活動建立積極的自我情感。現有的科學證據表明,充足的身體活動能夠對情緒和心理健康帶來積極的作用,進而能夠帶來更好的認知。一方面,Physical Literacy的“身體和心智”並重的觀念相吻合;另一方面,實證科學的數據也證明,“身體”的優化能夠促進“心智”的優化,一定程度也印證了具身性的哲學意義。因此,特性D體現了Physical Literacy“身心兩健”的價值。

特性E旨在說明身體對人際溝通的作用。在身體運動中,人與人非語言的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成為人際溝通關注的重點。通過個體某方面的具身維度,如:眼神、肢體動作等,實現與他人的交流,成為重要的人際溝通手段。具備Physical Literacy的個體能夠通過觀察他人具身維度的表現,判斷他人的處境以建立有效人際溝通的關係。特性E體現了Physical Literacy的“遷移價值”:通過積極有益的身體活動,尤其是身體維度方面的交流,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從哲學層面上講,身體作為感受經驗和傳遞信息的基礎,能夠通過動作表達自身的感情,並與他人建立交互關係。在現實的生活中,對他人肢體動作等的判斷,可以理解對方所要表達的信息。因此,通過身體活動建立人際溝通關係,是Physical Literacy所涉及情感維度的有益價值。

特性F強調具備Physical Literacy的個體能夠對運動的元素和效果進行自我分析,以明白運動和健康的具身維度,達到以運動促健康的目的。具備Physical Literacy的個體能夠理解運動對健康的益處,掌握為健康運動的基本原則。特性F的價值則在於個體需要掌握促進身體活動的知識,以及運用這些知識判斷自身情況,促進健康的能力。身體活動作為近年來體育學者大量研究的科學命題,已經產生了巨大的健康價值。就身體活動和健康之間而言,只有規律的、強度適宜的身體活動才能達到健康促進的目的。而如何運用好這些現有的知識,則是Physi-cal Literacy所強調的。因此,F屬性強調利用合理的運動與健康知識更好地指導個人進行身體活動,從而真正達到健康促進的目的。

3.3 Physical Literacy概念的漢化

在本研究蒐集到的可以考證的中文文獻中,Physical Literacy概念最早見於 2014 年一位體育學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作者將Physical Literacy譯為“體育素養”。隨後,汪曉贊也將Physical Literacy譯為“體育素養”。也有研究將Physical Literacy譯為“身體素養”,這可能是由於不同的理解和翻譯方式帶來的表述差異。兩種表述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視角。將Physical Literacy譯為“身體素養”,是對Physical Literacy進行字面直譯所得出的中文翻譯。Physical Literacy譯為“體育素養”則是基於對“體育教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這一問題的考察。那麼,Physical Literacy的中文翻譯應該為何,是“身體素養”還是“體育素養”,這一問題應嘗試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一方面,基於前文對Physical Literacy的本質和內涵特性的分析,Physical Literacy的本質可以理解為“在整個生命過程中維持身體活動所需的綜合能力”。隨著學界對“體育”理解的發展,體育也可以被視為是一種身體活動,這與Physical Literacy存在一定程度的聯繫。也就是說,Phys-ical Literacy作為身體活動在哲學層面上的思考,在漢語的環境下可以將其視為是對“體育”的一種理解。此外,在當前我國的學術體系中,能夠以身體作為媒介參與認識世界的過程,並且對身體的認識到達哲學層面理解的事物,“體育”是最為契合的。我國學者對“體育”的研究從最早建立體育學科到現在重視實證科學,都主張“身體”和“心智”並重的研究思路。這種“身心合一的體育思想”,旨在通過體育促進人達到“身心兩健”,最終達到促進全人發展的目的。另外,Physical Literacy的內涵特性也透露出濃厚的“體育”色彩。表2中的A、Aa和B三項,其共同的關鍵詞就是運動(move,movement)。“運動”作為一個具有動詞性質的名詞,在不同學科中,如物理學、化學等都有相對應的內涵。在“體育”這一事物中,運動是體育的核心和基本手段。“運動”這一概念是想表達兩種含義:一是指專門體育項目的稱謂,如籃球、排球;二是指所有體育領域的共同特徵,身體活動。作為Physical Literacy的重要核心元素,運動作為身體的動作形式,構成了與體育的聯繫。因為沒有運動的體育無法算是真正意義上的體育。特性C、D和E都通過“運動”,構建了身體與他人交互、與環境交互,產生的積極作用。事實上,體育所要最終實現的就是達到“身心兩健”的目的。最後一項特性F,則是對運動有關知識的綜合,表現在個體對運動、身體等方面的綜合認知。這些與運動、健康相關的內容在我國學術界,通過“體育”一詞都全部納入,與“體育”存在強有力的聯繫。因此,Physical Literacy的概念建立在對身體的哲學認識上,Physical Literacy的內涵特性有著強烈的“體育”色彩。鑑於此,Physical Literacy的中文翻譯為“體育素養”是可以採納的。

另 一 方 面,Whitehead提 出 並 發 展Physical Literacy的概念與體育也息息相關。首先,Physical Literacy的提出是Whitehead在其博士階段研究中,以存在主義和現象學對體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的思考及啟示得到的一個新概念。也就是說,Physical Literacy的提出是源於對體育教育的一種新思考,與體育教育存在關聯。其次,Whitehead提出Physical Literacy也是為了代替“成為受過體育教育的人”(being physically educated)這一口號。“受過體育教育的人”從理解上,偏重教育,有被動接受的意思。改為Physical Literacy能夠突出個體的主動學習性,強調個體的重視和參與。同時,因為該表述強調“受過”,僅僅注重這一過程。而對於“受過”之後應該達到什麼樣的程度沒有導向性的預期。改為Physical Literacy,能夠反映體育教育應該將個體培養到什麼程度,給體育教育活動明確了目標。再次,Whitehead在經過研究後提倡體育教育應該把培養個體“成為具備Physical Literacy的人”作為目標,提升了體育教育的現實價值。

此外,有必要指出的是,翻譯成“身體素養”會造成理解上的偏頗。因為“身體素養”會給人以注重身體功能的感覺,使得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停留在生物學層面,也會在概念上造成迴歸二元論的誤解。從Physical Literacy的特性及其特性之間的關係來看,Physical Literacy對人的作用不止於身體,還有對行為、情感、社會和心理維度方面的作用。實際上Physical Literacy的概念是體育教育實踐的產物。作為教育的一部分,體育教育也具有對人全面發展的促進作用。從Physical Literacy的定義、本質和特性來看,既有對生理維度的目標,也有對心理維度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目標。因此,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將Physical Literacy翻譯為“體育素養”更為合適。

3.4 Physical Literacy的價值

Physical Literacy概念的核心理論基礎“具身性”賦予了這一概念更為豐富的價值。首先,“具身性”的核心觀點就是“身體是人類認知世界的基本媒介”。這一觀點凸顯了身體的價值,強調身體對於人類的發展不止是具有生物層面的“強健體魄”的作用,更對心理的感受起到關鍵基礎性的作用。Physical Literacy以此為基礎,也意在表明運動或體育活動不僅對人的身體產生作用,還會對心智產生積極的影響。Physical Literacy概念更進一步地排斥二元論的“心高於身的等級結構論”。這也是Whitehead質疑二元論的基本理論支柱之一。其次,Physical Literacy是“維持身體活動所需的綜合能力”。該表述隱含了與我國學術界類似的終身體育思想。終身體育思想的要義就是“個體在一生中要適當地參與身體活動,保持體育鍛煉的習慣”。體育活動作為身體活動的一種形態,是現代人追求積極健康生活,提高生存質量的必需行為。就Physical Literacy的本質來看,身體活動的維持不僅是一種生活形態,更是為人類的生存發展提供了優化身體的機會。因此,Physical Literacy隱含著終身體育思想的價值。此外,Physical Liter-acy在教育系統中作為體育課程目標深化了體育教育的作用,使得體育課程作為一種教育載體,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以新版的美國體育課程標準National Standards & Grade level Outcomes for K-12 Physical Education(簡稱K-12)為例,課程目標以5條標準為線索,形成5部分的內容範疇。標準中的5個方面涉及身體能力、知識理解、認知情感、行為參與和社會適應。從Physical Literacy的教育目的出發,體育教育對人全方面的培養不再停留於簡單的生物學層面。因此,Physical Literacy的教育價值主要體現在強調身體的價值、蘊含終身體育思想和促進個體全面發展3個方面。總體而言,Physical Literacy的價值對人類生命歷程中促進生存和發展的質量是不可缺少的環節。

4 對我國體育素養概念的啟示

國外體育素養的概念突破了停留在“體育”之內的理念和價值,其本質“在整個生命過程中維持身體活動所需的綜合能力”,將“體育”的價值延展到對人類的整個生命過程;其維度涉及身體、行為、情感、心智等多個方面,從哲學層面將體育所能夠實現的價值整合到一個統一的概念中,其蘊含的強調身體的價值、蘊含終身體育思想和促進個體全面發展進而促進人類在生命歷程中提高生存和發展的質量等,對於我國學術界重新認識體育素養的概念有理論層面的價值。因此,在借鑑Physical Literacy概念的基礎上,結合我國關於體育素養概念的相關研究,體育素養的概念可以被理解為:人類在生命過程中獲得利於全人生存發展的運動要素的綜合,包括體育意識、體育知識、體育行為、體育技能、體質水平。這些屬性中,體育意識是指個體參與利於生存發展的運動的動機;體育知識是指個體獲得的利於生存發展的運動的知識;體育行為是指個體的利於生存發展的運動模式;體育技能是指個體在利於生存發展的運動中展現的動作能力;體質水平是指個體體質健康水平,反映個體身體形態和身體機能等方面的情況。

5 結語

國內、外體育素養概念是近30年來,各國學者關注的研究熱點。在不同學者的努力下,國內、外體育素養概念及其相關研究取得了明顯的進展。但是相比之下,我國的研究稍顯滯後。一方面,我國學界關於體育素養概念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和統一,對於體育素養的基本理論問題仍無明確的定論;另一方面,我國的相關實踐研究尚無重大突破。相比美國的K-12標準[96]、加拿大的CAPhysical Literacy體育素養測評體系,我國在實踐層面對體育素養的研究仍然偏少,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英格蘭、加拿大、美國等8 個國家(地區)已經在各自的轄區開展了大範圍的社會行動,旨在幫助民眾普及體育素養概念,提高民眾體育素養水平,促進健康生活方式。2016年,我國教育界正式出臺了關於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報告。該報告將“健康生活”納入到中國學生的核心素養內容中[44]。作為包含健康元素的體育素養,也應該在發展中國學生的核心素養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上海市教委最新制定的《上海市學校體育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全面評價學生體育素養水平”的指導方針,是目前為止國內首個提及“體育素養”的地方性規劃。Physical Literacy在我國學術界的時間較短,學界尚處於基礎的摸索階段,對這一概念的理解還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同樣,我國對體育素養的概念也處於發展認識的階段,更需要進一步系統探討。無論是Physical Literacy還是我國本土的體育素養的概念,體育教育界對這兩個概念的探索仍需要系統而深入的研究,為後期的研究提供堅實的學理基礎。參考文獻:略

中國體育核心素養作何解?

原文來源:《體育科學》,2017年第6期。

1、喜歡,請點贊、關注《體育學前沿》;

2、需要原文,請留言您的接收郵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