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最需要的素養是什麼?北大教授陳向明:「擇宜」素養!

教師的工作非常複雜,從教者需要具有很多素養,如對學生的愛心、淵博的學科知識、豐富多樣的教學技藝、與各類人溝通和合作的敏感、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反思性研究的能力等。然而,為了將這份工作做好,

教師最需要的素養是什麼呢?這首先涉及如何理解教師這個職業。

教師最需要的素養是什麼?北大教授陳嚮明:“擇宜”素養!

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人類活動可以分成三類。

第一類活動是理論沉思,從事此類活動的人面對的對象是不動的,人不會改變它,只是去沉思、思考、分析它,如上帝所構造的世界,還有自然現象。從事此類活動的人需要很高的智力,而且必須有閒暇,但是數量不需要很多。

第二類活動是實踐,即為了“善”的目的而改變對象的活動,如政治實踐,涉及城邦管理的智慧和技藝。教育就是典型的一種實踐,因為教育者都有一個為了孩子“好”的目的,而孩子會因為接受教育而發生變化。教育實踐特別複雜,具有情境性、特殊性、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價值衝突性等特徵。它不僅僅是一種實踐,而且還是一種關係性實踐。教育本質上是人影響人的活動,因此特別需要關愛和信任。如果教師不關愛學生,學生不信任教師,教師則很難對學生施加教育性影響。

第三類活動是製作,即工人、農民製作產品以及藝人創作藝術品的工作。雖然教師工作主要被認為是一種實踐,但其實也有很大的製作成分,需要創造的激情和精湛的身體化技藝

教師最需要的素養是什麼?北大教授陳嚮明:“擇宜”素養!

那麼,要做好如此複雜的工作,教師最需要的素養是什麼呢?由於工作中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需要教師馬上做出判斷、決策和行動,因此教師最需要的不是理論沉思所需要的高智力,也不僅僅是製作所需要的技藝,而是在複雜情境下“擇宜”的素養。這也就是中國文化所推崇的“中庸”,遇到問題不走極端,遵循“善”的目的,通過實踐推理,根據具體情形採取此時此地最恰當的策略。

從知識的視角看,教師的擇宜素養主要來自其“實踐性知識”。

有學者將有關教師實踐的知識分成三類。

第一類是“為了實踐的知識”,即大學研究者根據中小學教師工作研發出來的知識,要求教師通過課程、講座或讀書而習得。

第二類是“實踐中的知識”,即教師自己在日常工作中通過經驗積累的知識。

第三類是“實踐性知識”,即教師根據問題解決的需要,超越正式知識和非正式知識、理論和實踐、內部和外部等二元對立,整合前兩類知識而形成的知識。這類知識因其整合性、情境性、行動性和生成性,為教師擇宜素養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基礎。

教師最需要的素養是什麼?北大教授陳嚮明:“擇宜”素養!

教師的擇宜素養很難通過學習理論和規則而獲得,因為教育實踐太複雜。只有遇到真實的問題困境,教師才有可能“在事上磨鍊”。而問題困境是無法事先預料的,教師必須持開放的態度,主動迎接“教育的美麗風險”。這是因為只有在有風險時,真正的教育才可能發生,不可能預料的可能性才會出現。

如果教育的目標、環節和結果都被事先規劃好了,風險無法浮現,教育不會發生,教師的擇宜素養也無從產生和發展。而在遭遇風險時,教師會經歷轉化式學習(而不是累積式學習),質疑自己日用而不知的行為習慣,提高自己審辨式思維的意識和能力。當遇到價值衝突乃至精神危機時,教師有可能顛覆自己作為一名“教師”,甚至作為一個“人”的基本假定。只有經歷過痛苦的歷煉,教師才能熟諳教育實踐的複雜性,也才有可能在衝突情境中作出公正、中道、合情合理的決策。

教師最需要的素養是什麼?北大教授陳嚮明:“擇宜”素養!

教師擇宜素養的培育不能只通過個人孤軍作戰,還需要教師集體乃至社會群體的支持與合作。傳統的教師學習模式為“獲得模式”,由專家將“為了實踐的知識”用灌輸的方式傳遞給教師。之後被重新發現的是“參與模式”,教師通過師徒制,在工作現場經由問題解決而學習,收穫的是“實踐中的知識”。

近年來興起的“拓展模式”則推崇跨界學習,讓處於不同活動系統的人們相遇,在處理矛盾和衝突中生成新的“實踐性知識”。這是因為教師擇宜素養的培育不僅需要問題情境的激活,而且需要多方資源的滋養,因此跨界的拓展學習模式更有利於教師擇宜素養的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