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路“沙海”中


施工车辆行驶在修建中的沙漠公路上。眼下,第三条穿越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正向“沙海”深处延伸,数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奋战于此。修筑沙漠公路首先要面对的是严酷的自然环境,严寒、酷暑、沙尘暴等时刻挑战着施工进度和工人的生活。后勤补给、工程设备都只能从沙漠外运送,也为施工增加不少难度。为防止流沙掩埋路基,工人在向前推进的同时,还得沿路修建百多米宽的“芦苇防沙栅栏”和“芦苇方格”防风固沙。为最大限度减少对沙漠环境的影响,中国交建乌尉公路包项目部制定了取水、垃圾处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多条规定。与此同时,沙漠公路在修筑过程中还积极吸纳当地富余劳动力就业,为其培养一技之长,助力南疆地区脱贫攻坚。这条从新疆且末县穿越沙漠通往尉犁县的公路,全长330多公里,是继轮台-民丰沙漠公路、阿和公路后的又一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目前已向沙漠深处推进100多公里。该公路建成后,将大幅缩短地处沙漠南缘的且末县到乌鲁木齐的行程,为自古被大漠隔开的南北疆增添一条新通道。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

建设中的新疆且末县到尉犁县的沙漠公路。 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

在新疆且末县至尉犁县的沙漠公路施工现场,工人迎着朝阳修建“芦苇方格”。 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

这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拍摄的新疆且末县至尉犁县沙漠公路的施工现场。 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

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施工现场,来自陕西的方璐璐利用GPS信号接收终端调度路基施工车辆。 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

风沙来袭,覆盖在沙漠公路路基上的编织膜被卷起,一名工人将其紧紧拉住。编织膜可以有效减轻盐碱对路基安全的影响。 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

一台大型推土机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施工现场平整沙丘。 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

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一处施工营地,来自四川凉山的阿而友哈与工友们在一起乘凉休息。这是他第一次到新疆务工。 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

在新疆且末县至尉犁县的沙漠公路施工现场,来自陕西汉中的刘志斌用随身携带的水壶喝水。 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

大型推土机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施工现场平整沙丘。 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

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施工现场,工人在沙漠公路旁修建“芦苇方格”。 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

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施工现场,工人驾驶推土机施工。当日19时许,施工现场地表温度仍超过50℃。 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

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施工现场,来自四川的王新国在卸载用于防风固沙的芦苇。 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

工人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施工营地生火做饭。 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

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施工现场,工人在钻探深井,用以保障部分生产生活用水。随着公路向沙漠深处不断延伸,后勤补给的难度也随之增大。 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