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是否積極?官員學者討論升溫

對於財政政策是否積極,相關部門人士有不同看法。

在13日財政部召開的上半年財政收支情況新聞發佈會上,財政部預算司副司長陳新華回答第一財經記者提問時表示,今年以來,財政部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有效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多措並舉加快預算執行進度,加大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投入力度。

恰巧在同日,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徐忠撰文稱,多個現象表明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夠積極,甚至是緊縮的。

央行官員公開評議財政政策引發不少政學兩界人士討論。

徐忠認為,財政政策不夠積極反映在今年財政赤字率2.6%,與去年3%相比是緊縮。即使按照一些財政專家所測算的,實際赤字率可能達到3%,那也不是積極的。因為對地方債務控制後,總的財政政策不可能積極。

財政赤字率是衡量財政政策是否積極的重要指標。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定調積極財政政策取向不變,要聚力增效。將財政赤字率從上一年的3%降至2.6%,財政赤字規模為2.38萬億元,與上一年持平。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調低赤字率,主要是我國經濟穩中向好、財政增收有基礎,也為宏觀調控留下更多政策空間。

國家行政學院馮俏彬教授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當前財政政策不積極的說法站不住腳。衡量財政政策是否積極,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擴大財政赤字,雖然今年財政赤字率下降了,但財政赤字規模與去年持平,並沒有減少。目前防風險下,赤字率下調也是債務可持續的要求,防控財政風險。減稅也是積極財政政策的體現,近些年減稅力度是有目共睹。

國務院數據顯示,近五年減稅降費為各類市場主體減負超3萬億元,今年減稅降費目標將超1萬億元。

徐忠認為,目前減稅政策不少,但由於稅收徵管加強等原因,企業和居民獲得感少,甚至有企業稅負上升。這也是他認為財政政策不夠積極的一個現象。

馮俏彬認為這一現象確實值得關注,但不能因此否認減稅方面的努力。

事實上,今年減稅規模預估為8000億元,而減稅政策將集中在下半年發力。比如減稅政策中力度最大的增值稅相關政策,其中降低稅率(即17%和11%兩檔稅率分別降至16%和10%)政策實施時間是5月1日,體現在稅收上是6月份。另一大減稅舉措個人所得稅改革的方案已經公佈,順利的話將在10月1日推出。

減稅數據也體現在後期。根據財政部數據,今年上半年全國稅收收入同比增長高達14.4%,但6月份這一增速跌至個位數的8%。

財政部國庫司負責人婁洪表示,年初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減稅降費政策更多在下半年體現。預計下半年財政收入增速將有所放緩。

徐忠認為當前財政政策不夠積極的另一個現象,是財政支出效率不高。各級政府的國庫存款有四、五萬億,各級政府一邊存錢一邊借錢很不合理。

這一問題也被財政部注意到。財政部5月發佈的《關於做好2018年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地方政府科學安排發行債券時要統籌資金需求與庫款充裕程度。

財政支出進度加快是積極財政政策的一大體現。在上述發佈會上,陳新華介紹,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進度進一步加快,已完成預算的53.2%,比序時進度快3.2個百分點,在上年同期進度已經較快的基礎上又加快0.1個百分點,有力支持了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實施、重點領域改革順利推進、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評價財政政策是否積極,還取決於如何認識積極財政的政策內涵。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在《中國財政政策報告(2018)》發佈會上表示,過去是從需求管理角度來理解積極財政政策,即積極財政政策就是擴展性的財政政策,擴展到什麼程度,就積極到什麼程度。他認為這種看法已經過時了。因為我們當前面臨的問題不是總量的問題,更多的是結構性問題。現在不是說面多了需要加水,把積極財政政策漸漸理解成擴展性的財政政策,有失偏頗。

“現在我們理解積極的財政政策,是要更多地增強財政政策的預見性、前瞻性,要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注入確定性,從而得到確定性。所以積極的內涵跟過去比,已經不一樣。”劉尚希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