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快餐」辩证思维

【国学快餐】辩证思维

胡立根

「国学快餐」辩证思维

【一语破的】

辩证思维:指以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和对称统一的观点来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

【原典精读】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①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②。不自见③,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④,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老子》第二十二章)

注释:①敝:凋敝破旧。②抱,守。一,即道。式,范式、法则。③自见:自我表现。④伐、矜:都是夸耀的意思。

「国学快餐」辩证思维

【点到即止】

老子乃辩证思维之祖。《老子》五千言,几乎无处不体现其辩证性: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万事万物普遍联系,都与其对立面相互依存、互相转化。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事物的转化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 “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所谓物极必反。

老子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逆向思维方式。他认为,“曲则全,枉则直”;由此他提出了一些奇招:无为而无不为、柔弱胜刚强、不争而善胜、以退为进、欲取姑与,等等。

儒家对辩证思维有新的贡献。儒家的“和而不同”,是典型的辩证思维;孔子 “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欲速则不达”的行为原则,“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文质彬彬”的为人准则,都有浓厚的辩证因素。道家轻视主观能动性,儒家起而纠偏,强调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重视环境的作用,如孟母的三迁,再如《孟子》中《一傅众咻》的故事:楚人欲学齐语,置身齐人聚居地,不教亦能学会。主要属于儒又融入道家思想的《周易》,核心有二:一为变,二为阴阳。易有三义,简易、变易、不易。强调变易,但变中有不变。卦的基本概念是阴阳,其基本思想就是阴阳两极的相辅相成、相生相克和相互转化,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所谓八卦,就是通过阴阳两爻演化为64卦、384爻,而实际占卜,卦爻又可能产生阴阳反转,形成无穷变数。

诸子其实都辩证。韩非子的《自相矛盾》,正式提出了“矛盾”一词;《吕氏春秋》的“刻舟求剑”和“荆人袭宋”,都在强调不能照搬教条,盲目效法,颇有“事实就是”、“与时俱进”的因素。《孙子兵法》13篇,每篇都渗透辩证思想,如“不战而屈人之兵”,“避实击虚”,“以逸待劳”,“出奇制胜”等等,不知是与老子“不谋而合”还是“有谋而合”。

辩证思维渗透到了中国人的骨子里。如中医,用阴阳五行观念构筑起整个理论大厦,其人体与环境的联系观和整体观,其阴阳对立、阴阳制约、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平衡的观点,其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基本理论,糅合儒道与周易的阴阳观,形成了最具辩证特色的中医文化。中国艺术,极重虚实相生、文质兼备、形神兼备;中国武术,像太极拳,强调虚实相生、以柔克刚;为人处世,重视文质彬彬,因势利导,和而不同;观物察人,注意大巧若拙,大智若愚。这都是辩证意识的体现。

所以,世界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说:“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

「国学快餐」辩证思维

【经典推荐】

(先秦)《老子》

(先秦)《周易·革卦》《周易·系辞传》

(先秦)《孙子兵法·行军篇》《孙子兵法·虚实篇》

(秦汉)《黄帝内经·至真大要论》《黄帝内经·六节脏象论》

(当代)李泽厚《古代思想史论·孙老韩合说》

「国学快餐」辩证思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