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肋」一般的生活,你還要過多久?——寫給《我不是藥神》

昨晚慕名去看了最近火爆的電影《我不是藥神》,觀影之前,我對這部電影的認知為零,只知道很火,卻連它是什麼題材都不知道。

“這是一群得了癌症的人,為了活下去,到處找藥。”與同事聊天時的一句話,才讓我對這部電影有了初步認識。觀影之前不覺得,單看這句,只覺得是現實向的故事,之所以火爆,也許是因為讓人有物傷其類的感觸,我們是最容易自我代入的人,有些事,當下或許沒有發生在身邊,可不代表以後不會發生。

看完電影之後,再來想這句話,回憶起的卻是那經典一幕:得了白血病的老奶奶對著警察說的那一句“誰家沒有個生病的人呢?我不想死,我想活著。”

“雞肋”一般的生活,你還要過多久?——寫給《我不是藥神》

是啊,活著,僅僅是活著而已,不幸患病的他們就為了這兩個字,好似就用盡了所有力氣。其他的甚至都是奢望。影片中有一個堪稱是所有轉折點的關鍵性人物,他就是呂受益。正是他的到來,才讓主人公程勇間接走上了賣藥的征程。他的死亡,也促使了主人公思想上的轉變,賣藥,不再是賺錢,而只是救命。

他固然是個悲情小人物,掙扎於疾病之中。那麼你又是否記得這樣一個小人物的夢想呢?當他看著睡著的兒子時,想著的只是“聽他喊一聲爸爸”。那時,他們有了印度便宜藥,他開玩笑的說了一句:“如果他結婚早一點,搞不好我能當爺爺。”可惜,隨著劇情的發展,他倒在了“吃不起天價藥”的必然結局上,最後一眼,看見累極了的妻子摟著兒子睡在一旁的病床上,憔悴不堪,我們不知道他此時在想什麼。但卻明白,他終究是沒有熬過時間,等到那一聲心心念唸的“爸爸”了。

“雞肋”一般的生活,你還要過多久?——寫給《我不是藥神》

他的故事只是一個縮影,影片中所有吃不起藥的白血病人早晚有一天會面臨同樣的結局。有時候,我們既感慨世界的殘酷,又痛恨自己的無力。

僅僅只是活著啊,就這麼艱難。

影片中的大多數病人得到了程勇的幫助,因而幸運的活了下來。似乎,總在此時,我們會感恩世界上還有這樣一類人的存在,他們或許看起來不堪,但在某一個點上,卻會讓人看到最純的人性之光。因此,才有了影片最後那一段溫情的鏡頭,無數的白血病人站在街道兩邊,看著押送程勇的警車遠去,他們不約而同的摘下了口罩,默默送別。

“雞肋”一般的生活,你還要過多久?——寫給《我不是藥神》

也許你還記得一個細節,程勇第一次賣藥時,看著對面的白血病人都帶著口罩,不耐煩的說道:“能不能把口罩摘下來,我都認不清誰是誰?”當他們摘下口罩後,因不適應久違的混雜空氣,接連咳嗽了起來,程勇臉上表情不好,轉瞬卻湮滅了菸頭。

“雞肋”一般的生活,你還要過多久?——寫給《我不是藥神》

這一次,沒有人再說,他們摘下口罩,就像正常的人送別程勇,感恩他為他們帶來的希望。想來,這一刻才是程勇冒著危險去販藥,即使面臨被抓的境況,也要讓那幾個拿到藥的病人儘快帶走一部分藥的真正意義吧。人生中似乎沒有幾個時刻最明白“值得”二字的存在。

“雞肋”一般的生活,你還要過多久?——寫給《我不是藥神》

我們固然為程勇的行為而振奮。可是看到此處,難道就沒有對自己的反問嗎?

影片最大的矛盾無非是高價藥吃不起和低價藥卻犯法的衝突。吃不起藥只能等待死亡的病人值得同情,可正版藥定價高的跨國企業就真的那麼可恨嗎?很多事情從來不是單一性的,那些為了研發新藥付出巨大成本的企業,用的也是自己耗費心血研製出來的成果賺錢。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撐,他們或許都付不起下一次研發新藥的成本。

似乎又回到了無解的答案。反問自己,與其去追究那些你不瞭解的事,為何不從自己身上找一些原因呢。我們常常會抱怨這個世界的不好,矛盾發生時,似乎總要從別人身上找到一個安慰自己的理由。吃不起藥,是藥企的不好。可未曾想到,他們也有自己的難處。我們感恩那些伸出援手的人,卻沒想到,他和你一樣,不過也是個普通人。

回到電影中,就像程勇第一次和白血病友們發生衝突時,他說出的那些話。他是個普通人,也有著普通人身上所有的難處。我們不能一次次渴望與我們一樣的普通人去犧牲自己,來成全自己。

很多的矛盾,固然是大環境所限。但是,未必就沒有我們自身的原因。仔細想想,你曾為了一件事去傾盡全力嗎?你總是在想著這個問題,會有更能幹的人來解決嗎?你總在慶幸,這些不幸的事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嗎?

那些,其實並不遙遠。

做一個值得同情的人,過著“雞肋”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生活,你真的就滿足嗎?我們所有的痛恨,所有的無力,無非是在於你還沒有盡力,還未曾為這些你同情的、你憎恨的、你無奈的生活盡上一份力罷了。做最好的自己其實不只是一句口號,只有你成為最好的自己,你才有可能去改變你痛恨的這一切。希望下一次,你的感動不會這麼廉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