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獨一無二的奇蹟——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教育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標記。國家喪失了文化教育 ,也就意味著它失去了生機和希望。

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發動了盧溝橋事變。戰火迅速蔓延,北平、天津相繼失守,整個華北成了一個大戰場。在這危急時刻,為了保護國家文化教育免遭摧殘,北大、清華、南開三校舉校南遷長沙,成立了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可是剛開學一個月,國內戰局繼續惡化 ,上海、南京淪陷,武漢震動 ,致使三校又向西遷移至昆明。4月2日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5月2日正式開學。
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獨一無二的奇蹟——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在國家面臨危亡的嚴峻形勢下,西南聯大建校的困難可想而知。校舍的建設標準一降再降,資金還是不足。最後落成的新校舍除圖書館和食堂是磚木結構外,其餘全是茅草房和鐵皮頂土房。學生宿舍是40人的大統間,窗子沒玻璃,只釘幾根木條,室內少有桌椅。圖書館內參考書、報刊、雜誌都顯不足,至於教學設備更是無從談起。條件之差,堪稱世界上最窮大學。
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獨一無二的奇蹟——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聯合大學師生的生活狀況十分艱苦。那些身負盛名的大師們為維持生計,常有變賣家產。聞一多教授掛牌刻印以補家用,吳大猷教授自己養豬,以補病妻醫藥支出,吳晗教授夫人有病,他每天早上提籃上街買菜。學生很多是從淪陷區來到昆明,失去家庭支持,一貧如洗。10_20元的助學金難以為繼,就利用課餘時間做“兼差”,或家教,或各種零工。學校伙食標準很低,困難時一日兩餐。40人的統間宿舍擁擠不堪 ,室內陰暗潮溼,到雨季床下竟會長出草來。圖書館座位少,參考書也少,致使出現聯大的兩個景觀。一是圖書館沒開門,外面就排起長龍。另一個是泡茶館。一些學生沒佔到座位,就去附近茶館讀書、寫作業。不少學生的讀書報告和畢業論文是在茶館完成的。時任民國財政部長的孔祥熙撥10萬大洋給學校改善條件,師生一致同意捐給昆明人民,以報收留之恩。
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獨一無二的奇蹟——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在這樣艱苦環境下,西南聯大師生謹遵“剛毅堅卓”的校訓 ,教、學氣氛非常濃烈。學校領導不為功名利祿心動。專心謀學校發展。教師不求高薪,不跳槽,全心全意搞好教學。 周培源教授住城外 ,距學校十幾裡,他騎馬上班。後因馬料太貴,改騎自行車 ,從不誤上課時間。講力學時,自編講義,自刻蠟紙,上課時把油印講義發給學生。華羅庚教授的住房被炸,他租了一間牛棚,牛住下,人住上。每天他很早起來,拖著瘸腿步行十幾裡上課,從不晚點。學生更是珍惜讀書機會,跑空襲警報時都要帶著書。為探討一個問題,會步行一、二十里去住在鄉間的老師家求教。對於老師開設的選修課和講演,他們總是設法去聽。沒座位就坐在窗臺上或站在窗外聽。
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獨一無二的奇蹟——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如此,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刻,西南聯大排除一切干擾,處亂不驚,靜心靜氣地開展培養民族優秀人才的教育。成為當時整個中國的精神支柱。

常言說,“多難興邦”。西南聯合大學因抗戰而生,侵略者的殘暴和自己祖國的積弱極大的激發了師生們的愛國心和使命感。形成一種時代擔當,社會擔當 ,祖國復興大業的擔當。這種情懷使他們產生了拯救祖國的偉大抱負。正如校歌中這樣的詞句:“千秋恥 ,終當雪。中興業,需人傑……”。有了這樣的豪情 ,他們就充滿信心,用自己的勤奮去實現那一神聖的目標。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哪怕是軀體遭受無論多麼巨大的摧殘和蹂躪,只要這種精神尚存,只要文化未泯 ,那麼這個民族就不可戰勝。
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獨一無二的奇蹟——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西南聯大校史僅有八年,但英才輩出,產生了無數故事和傳奇。成為中國大學教育史上獨一無二的奇蹟。八年裡,畢業3882名學生。走出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勳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100多位人文大師。成為中國大學教育史上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在國內外教育界贏得了美好聲譽。國外有學者說,西南聯大的歷史將為舉世學術界追憶和推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