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茶典故

中國古代的茶典故

茶文化的歷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代,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茶”,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發展。

中國古代的茶典故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於宋代。讓我們一起了解下幾個關於茶的典故。

孫皓“賜茶代酒”

據《三國志•吳志•韋曜傳》載:吳國的第四代國君孫皓,嗜好飲酒,每次設宴,來客至少飲酒七升。但是他對博學多聞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韋曜甚為器重,常常破例。

每當韋曜難以下臺時,他便“密賜茶荈以代酒”。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記載。

中國古代的茶典故

陸納仗侄

晉人陸納,曾任吳興太守,累遷尚書令,有“恪勤貞固,始終勿渝”的口碑,是一個以儉德著稱的人。

有一次,衛將軍謝安要去拜訪陸納,陸納的侄子陸俶對叔父招待之品僅僅為茶果而不滿,便自作主張,暗暗備下豐盛的菜餚。待謝安來了,陸俶便獻上了這桌豐筵。

客人走後,陸納憤責陸俶“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穢吾素業”,打了侄子四十大板,狠狠教訓了一頓。事見陸羽《茶經》轉引晉《中興書》。

中國古代的茶典故

單道開飲茶蘇

所謂“茶蘇”,是一種用茶和紫蘇調劑的飲料。

陸羽《茶經七之事》引《藝術傳》曰:“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松、桂、蜜之氣,所飲茶蘇而已。”單道開,姓孟,晉代人。好隱棲,修行辟穀,七年後,他逐漸達到冬能自暖,夏能自涼,晝夜不臥,一日可行七百餘里。

王濛與“水厄”

王濛是晉代人,官至司徒長史,他特別喜歡茶,不僅自己一日數次地喝茶,而且,有客人來,便一定要客同飲。當時,士大夫中還多不習慣於飲茶。因此,去王濛家時,大家總有些害怕,每次臨行前,就戲稱“今日有水厄”。

事見《世說新語》:“王濛好飲茶,人至輒命飲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雲‘今日有水厄’。”

苦口師

苦口師是茶的別名。

晚唐著名詩人皮日休之子皮光業(字文通),自幼聰慧,十歲能作詩文,頗有家風。皮光業容儀俊秀,善談論,氣質倜儻,如神仙中人。

有一天,皮光業的中表兄弟請他品賞新柑,並設宴款待。那天,朝廷顯貴雲集,筵席殊豐。皮光業一進門,對新鮮甘美的橙子視而不見,急呼要茶喝。於是,侍者只好捧上一大甌茶湯,皮光業手持茶碗,即興吟到:“未見甘心氏,先迎苦口師”。此後,茶就有了“苦口師”的雅號。

貢茶得官

北宋徽宗時期,宮廷裡的鬥茶活動非常盛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為了滿足帝皇大臣們的慾望,貢茶的徵收名目越來越多,製作越來越“新奇”。

據《苕溪漁隱叢話》等記載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鄭可簡創制了一種以“銀絲水芽”製成的“方寸新”。這種團茶色如白雪,故名為“龍園勝雪”。鄭可簡即因此而受到寵幸,官升至福建路轉運使。

中國古代的茶典故

後來,鄭可簡又命他的侄子千里到各地山谷去搜集名茶奇品,千里後來發現了一種叫做“朱草”的名茶,鄭可簡便將“朱草”拿來,讓自己的兒子待問去進貢。於是,他的兒子待問也果然因貢茶有功而得了官職。當時有人譏諷說“父貴因茶白,兒榮為草朱”。

鄭可簡等兒子榮歸故里時,便大辦宴席,熱鬧非凡,在宴會期間,鄭可簡得意地說“一門僥倖”。此時他的侄子千里,因為“朱草”被奪正憤憤不平,立即對上一句“千里埋怨”。

中國古代的茶典故

歡迎感興趣加盟國學教育者的諮詢,諮詢熱線 4008217199 18721516157 吳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