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全民創業5年內爲什麼有人公司盈利有的倒閉,問題在哪

小公司靠老闆、大公司靠團隊、超級公司靠智囊團。公司能不能做大,關鍵看團隊夠不夠強。

縱觀現在的商業巨頭,哪家不是有一個傳奇團隊在支撐,馬雲的“十八羅漢”、史玉柱的“四個火槍手”早就成為團隊故事中的一段佳話。馬雲早期創業的50萬啟動資金,都是團隊成員各自出錢湊的;史玉柱團隊曾經20個月沒發工資,現在那些成員已經是總裁級別,身價上億。很多創業的失敗都源於非創業性思維。公司的人以前都是在成熟企業做事,帶著這種思維來創業。該花錢的地方不花錢,不該花錢的地方亂花錢,管理上也太講求流程和規範性,但在實際操作中又往往控制不了,荒廢了流程。

企業管理:全民創業5年內為什麼有人公司盈利有的倒閉,問題在哪

一、要相信項目,相信自己

連自己做的項目都不相信,要及早回家,留多一分鐘都是浪費青春。連自己的能力都不相信,如何能讓夥伴信任你?

二、執行力永遠是第一位

睡覺想想千百條,早上起來還那樣。一個方案執行好了,比十個計劃強。創業者要自問,別人做兩天的事情,自己一天能否完成?不能的話要自省,連一個好員工都談不上,莫談創業。

三、無計劃,是瞎子

上個月做了什麼?下個月要做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高級點的員工都要想這個問題,更何況是公司的合夥人。想好了,想清楚了。

四、“說著容易,做起來難啊,不信你來做?”

這是一句話,是一句很多人說的話。創業者,絕不能說這樣的話!每位創業者,都要有勇氣迎接最困難的挑戰。你做的事情,員工也能做,那就讓員工做好了。困難的都給夥伴做了,夥伴也就沒有跟你合作下去的必要。

五、杜絕條件不成熟論

所有的條件都成熟了,這件事就用不著你來做了。大有大的做法,小有小的做法,聰明的有聰明的做法,笨有笨的做法。創業者就是要創造條件,創造條件的能力越強,創業成功的希望越大。

六、只會抱怨最可怕

抱怨不可怕,只會抱怨最可怕!創業是摸著石頭過河,壓力、質疑、沮喪、憤怒、消極...時時刻刻會出現。抱怨之餘要記住,該是你做的事情,還請你做好,做好之餘,還是要儘自己的能力幫助團隊成員。最忌本份未做好,吐沫四濺。

七、危機感不足,時間觀念不強

溫水煮青蛙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可是有多少人問過自己,自己現在是不是就在鍋裡待著呢?說點狠點的,不見棺材不落淚。

八、投機心理不可取

做事情最忌諱猜測,自認為,想當然。不作準備,不做功課。如此創業和買彩票沒什麼區別,上頭條的都是那千萬份之一,被別人的成功矇蔽了眼睛!

九、認錯容易,改錯難

說出自己的不足和錯誤很容易,短則3秒,長則3天。要不斷的吸取教訓,不斷進步,難。心中要有一面鏡子,照一照一個月前的你,照一照一年前的你!

十、和諧社會論,中國式虛偽

和諧創業,和氣收場。生得和氣,死得和諧!一個團隊中如果沒有人來指出你的缺點,而你看見別人的缺點也無動於衷,等於自殺!引用第一條結語:要及早回家,留多一分鐘都是浪費青春。場下是朋友,場上是戰友,容不得中國式虛偽。

十一、現金流順暢

古人云, "沒那金鋼鑽, 別攬瓷器活", 這點我非常同意; 我們是用自有資金創業, 所以首要關注的是賺錢, 不賺錢的事情儘量少做, 能不做就不做; 非得用投資人的錢才能做起來的項目, 在我看來就不是我們現在能運作的了的事情, 這也是我對目前模式不清晰的互聯網, 移動互聯網項目的普遍看法.

我相信這個世界是公平的, 不賺錢還想存活的公司, 必然要付出其他代價.

十二、管理很重要

15人以內時可以把精力更多的放到招聘環節, 爭取招到更好的人; 試用不合適的人立刻辭退, 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創業; 老闆們身體力行, 為員工做好榜樣非常重要, 畢竟小公司, 大家看的就是老闆麼~

企業管理:全民創業5年內為什麼有人公司盈利有的倒閉,問題在哪

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 自然而言劃分出部門, 也就有了部門領導這樣的角色; 我認為培養中層領導, 是創業公司在管理環節上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再往後, 就是梳理業務流程, 定義SOP, 讓公司在不斷擴大規模的過程中能夠按照既定的規則正常運轉; 這也是我們目前正在做的事.

公司中有60%的員工的工作沒有正常產生績效,這是多麼大的浪費?儘管管理者做出了很多努力,我們也學習過不少管理知識,嘗試了很多管理制度,但是總是看不到理想的效果。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

(1)用績效說話:管理只對績效負責

(2)等邊分配法則:管理是一種分配

管理者一定要懂得把三樣東西分成等邊三角形:即權力、責任、利益三角對等。

幾乎所有管理出問題,都是因為三者的不對等。管理實際上是一種分配,需要特別提請注意的是,這裡分配的是一種責任,而不是權力。我們在管理中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分配權力。必須明確,權力分配的依據不是崗位,而是責任。比如:如果完成績效的責任,分公司的責任最大,那麼權力最大的就應該是分公司經理。但是現實中常常不是這樣。

(3)管理始終為經營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