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而优则导,这一届中国演员能行么?

张成

二是演艺事业遇到危机或是不温不火,反而导演给事业插柳成荫。典型的代表则是本·阿弗莱克。阿弗莱克与马特·达蒙早年一直混迹于独立电影圈,与独立导演凯文·史密斯等人非常熟稔。阿弗莱克后来与马特·达蒙合作的剧本《心灵捕手》还获得了1998年的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可以说,本·阿弗莱克对中小成本电影的制作规则非常了解,其执导的《城中大盗》《逃离德黑兰》在导演层面上都没有太多的花活儿,但是剧本都非常扎实,后者还拿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演而优则导,这一届中国演员能行么?

与之类似的是陈思诚,从戏路上看,陈思诚演过“村草”(《士兵突击》),演过边缘人物“私家侦探”,还有常见的都市情感剧。但《唐人街探案》系列则让其华丽转身,《唐人街探案》,尤其是第一部的高完成度,作为处女作给人的惊艳程度,以及作为近年华语推理电影的代表作及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余味都值得称道。

演而优则导,这一届中国演员能行么?

演而优则导,这一届中国演员能行么?

其实,演员的演艺事业遇到瓶颈时,转身当导演似乎是古今中外的“习俗”,转岗不转行。如前所述,查尔斯·劳顿尽管当时已经算是大明星了,但他仍跟比利·怀尔德抱怨觉得自己不够红,在百老汇试水了两部话剧之后,便开始操刀《猎人之夜》,可惜公映后,口碑和票房双双扑街,让其断了当导演的念头,安心当演员了。此外,索菲亚·科波拉在《教父3》以花瓶的人设试水表演之后亦决绝地转型当导演。

三是仅通过表演无法满足自己的表达欲。蒋雯丽拍摄的《我们天上见》便是此例,片中小女孩与外公相依为命的岁月带有很多个人化的表述。此类影片经常在于完成表达、纪念的心愿,以感情朴素,手法朴实见长。而张艺谋和姜文的旺盛的创作欲则非导演工作所不能表达。不管是张艺谋前期的“赖汉好妻”主题还是浓烈的色彩和标志性的集体大场面,都成为其标志性的符号。姜文导演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各有声响。

演而优则导,这一届中国演员能行么?

四是演导一体。这类导演,往往也是演员,正如布封所说:“风格即人”,其导演和表演的作品都是其个人风格的延伸,如劳伦斯·奥利弗既导又演的莎士比亚戏剧,周星驰、成龙既导又演的喜剧等。这个时候观众观看的不仅是其导和演的部分,还有其整体风格构建的“小宇宙”。

值得一提的是,瑞典导演、演员维克托·斯约斯特洛姆,在某种意义上,算是现代电影之父。其编导演的代表作《幽灵马车》对电影与时间、叙事关系的探索,对宗教、生死、救赎等严肃话题的关注都深深地影响了现代电影大师伯格曼。因此,当其作为演员再次出现在伯格曼的《野草莓》时,其饰演的伊萨克·博尔格游走在记忆、梦境与想象中那么自然,他对过往的遗憾、悔恨、否定,对死亡的焦虑,都通过微表情和形体动作准确地表达出来,鉴于此,博尔格最后的自我救赎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此外,北野武、伊斯特伍德亦属于此类导演。虽然北野武在日本经常以搞笑艺人的身份跑通告,但是其导演的作品都透着一股冷劲儿,《奏鸣曲》《花火》冷峻的风格都与其表演相得益彰且同构。

演而优则导,这一届中国演员能行么?

五是文化动员型导演。“动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常见的语汇,而在上世纪30年代,电影是文化动员方式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像袁牧之不仅导演了影史经典《马路天使》,还主演了应云卫导演的《桃李劫》,后来更是奔赴延安创建中国纪录片史上大名鼎鼎的延安电影团。像郑君里、金山等人也都是编导演,擅胜数职。可以说,在文化动员模式下,这种导、演身份的转换是常态。近年,日本学者千野拓政借用“文化动员”视角来研究东亚青年亚文化颇有建树。

回到当下的中国影坛,演员转做导演亦可置于这一视角下:随着中国电影工业水平整体的提升,在制作层次上,中等以上的制作团队做出的影像质感都还是水准之上的,即使在豆瓣上评分并不高的《何以笙箫默》在影片开场,也有一个流畅的长镜头,《小时代》四美从大上海的弄堂出来,镜头上扑面而来的高楼大厦,甚至让人有《攻壳机动队》里某些镜头的既视感。正是上述技术、硬件的普及和标准化,让演员转行做导演有了依托。在资本的加持下,演员转行做导演,便成了行业的“刚需”,毕竟,没准儿自己的片子,就成了下一部《战狼2》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