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指什么?

海民老师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后面还接了一句:“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二句正是对第一句的解释。

根据陈鼓应的《老子注译及评介》,道生万物的过程可以具体做如下解释:

道生一——道是万物的本原,生出未分阴阳的混沌气,就是一。

一生二——混沌气在运动中分裂为阴阳二气,故为二。

二生三——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生成和气,与阴阳二气并列为三。

三生万物——由和气生成万物,也就是说,万物都是由阴阳和合而产生的。

所以,《道德经》接下来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万物都背阴而向阳,阴阳激荡形成新的和谐体。



梦露居士


《道德经》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指什么?

“三”什么也不是

中国传统哲学里面有很多概念,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这里的“道”、“一”、“二”、“三”都是指一种形而上学上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事物。

比如“道”,什么是道呢?世界上有具体的一个物体可以称为道吗?没有。那什么是1,2,3呢?是指数字中的1,2,3吗?显然不是。

那什么是道呢?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能用语言和文字描述的“道”,一定不是“道”的本体,所以你看《道德经》通篇老子都在讲:吾强字之曰“道”;上善若水;道常无名。换句话来说就是老子没有办法用词语或者句子来定义什么是“”,老子都没有办法定义,我们现在的人恐怕也谈不上了。

所以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1,2,3吗?

我们认为的1块钱,动物能理解吗?

我们所说的1纳米,古代的人能知道吗?

我们所说的1,只不过是人类强行定义出来的一个数字罢了,这和3,也没有什么区别。

1,2,3只是一种概念,它们离开了具体的物质世界就什么也不是。

为什么是“三”

我们生活中常见有三的词语、典故,比如:

三光日月星

三才天地人

三皇尧舜禹

三教儒释道

三宝佛法僧

三藏经律论

三法刺宥赦

三易连山、归藏、周易

古人行礼三让、三揖,服丧要三年为期,作事要三思而后行,探病要三问,吊丧要三往,哭丧要三踊,祭祀要三饭,占筮不过三次,强谏不为三番,礼乐要一倡而三叹,作人要三十而立,夫不孝有三,夫大孝亦有三,兵以三军为制,政以三令为节,年以三月为季,历以三终为元。

三是一个有神秘力量和美感的数字。

所以上古人皇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然后“

一画开天,二分阴阳,三爻成卦”,从而用1,2,3这样的符号建立起来了最古老的认识宇宙、万事万物、社会活动的一个模型,即是八卦,然后从这个模型中衍生出来对于宇宙和万物的认识判断,是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哲学抽象思维之祖。

而老子在《道德经》里所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否是用另外的一种方式在描绘我们古代先民对宇宙万事万物的一种认知?一种思维模型?

也许我们永远没有办法探究这个“三”的真正含义,但是我相信这句话永远会给我们人类带来哲学上的思考,乃至于启迪我们认识世界的全新方法。

赞美《道德经》!赞美先人的智慧!


谈者无语


道,什么是道?自古至今有不同的解释,纵合起来可理解为,宇宙变化的一般規律,万事万物各有其道,所以道之道,非常道,不是指行走的道路那么单一简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演进关系,逐步细化分理。一是浑圆一体的星球,包含地球,上古时只指地球,浑圆一体,宇宙之道化育一元之体,一生二,二指两仪分阴阳,阴阳包含:黑白,雌雄,男女,等等相对客观存在现实。二生三,是指三才,乃天地人,,上为天,包括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黑白更替,四季变化,大气演译。中为人,下为地,山川河流,大洋大海。三生万物,就更容易理解。用变化的数字排绪,演译大道的深奥,用文字记述表达推解,然有易经,用图形文字排解太极图,演绎八卦象,解释道之迷,启发人之慧,领悟道之理。是哲人的引拨,先圣的启迪,中华文化由此生发而升华。


用户6003889228


《道德经》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句话是老子描述宇宙万物的生成过程。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首先是由作为宇宙本原的道渐次产生出一(最原始的统一体,一种混沌未分的状态)、二(阴气和阳气)、三(阴、阳、冲和之气),再由“三”具体产生出万事万物。所以,“三”指的是阴气、阳气以及由阴阳共同构成的冲和之气。

“三”这个数字在古代似乎具有一种神秘性和特殊性,极受古人的重视,比如《周易》讲天地人“三才”,孔子说“三人行”,天象中日月星“三光”,等等。我们在经验世界当然无法知道什么是阴气、阳气和冲和之气,但按照古人的理论建构和想象,阴气就是性质纯阴(柔)的气的状态,阳气就是性质纯阳(刚)的气的状态,冲和之气是这两种状态的一种均衡。我们能够感知的是具体的万物,但追本溯源,这些器物是由“气”演变而来的。

不过在《周易》中,其宇宙生成论却不再讲“三”,而是直接由二气演化到四象(四象一般解释为“四时”)。“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到宋明理学周敦颐解释《太极图》的时候,又忽略数字“四”,把五行纳入了理论体系。“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

从一到二到三,再到四和五,其实代表了古人理论思维的不断提高。最初的思想萌芽阶段,为什么一般只讲“三”?这和当时思维能力有关,超过“三”的数字意义他们就不知道了。

老子的这种宇宙生成论影响极为深远。阴阳二气后来成为了大多数思想家讨论宇宙生成演化的共同范畴。


雕刻历史


这个问题问得好,在到道德经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指什么?


三是一个最基础最稳定的结构,三点一个面,面成就有无限的可能性在其中。


人有三宝,精气神。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


这些最基本的三者是一种事物的命脉所在,只要动起来就可以形成一个系统。

道德经和周易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可以从周易中找到答案。


周易中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

第一步的变化是,太极生两仪。


太极生两仪和一生二,是一样的道理,表达的方式不一样,换了一种说法。一生二,注意一点是生二,不是分二,生了二一还是存在的。


第二步的变化是,两仪生四象。


两仪生四象,是二生三。两仪我们很好理解,热冷,天黑天亮,一正一反。两仪生四象,

比喻:热冷的变化中生出春夏秋冬,人的生死中生出生老病死。


第三步的变化是,四象生八卦。


四象生八卦,是三生万物。所有的事物我们都可以归纳在八卦之中,八卦也可以演绎出所有的事情。


三是四象,万物是八卦


那么三就是春夏秋冬、生老病死所有在二中生出来的变化过程可以具体到三这一步。


可能说得很迷糊了,简单的说。三是二的细分,刚才在上面说的。


二是冷热,就是夏天和冬天,最热的时候和最冷的时候。


三是春天和秋天,是冷变热,热变冷的过程。


二生三,二还是存在的,所以有春夏秋冬。

春夏秋冬的变化是万物所依靠的生长规律,秋收冬藏,动物的冬眠,植物的生长和成熟,大树的落叶,小草的生根发芽。


三的意思不单单是代表春秋秋冬,还可以是其他的。我们骂人的时候说别人,你不是个东西,叫别人帮忙拿个东西,情人之间的打情骂俏,这个坏东西。东西可以表达很多种意思,三也是一样的道理。


道德经中的三,是变化的一个成熟标志。三的思想是我值得学习,大的方面宇宙的开始经过结束,人的过去现在未来,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写个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


在道理中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好的改变才是更加重要的。


知史明兴衰,知道过去和现在才可以推测出以后的变化发展。道德经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告诉我们,事情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变化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完成的,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平地起,当我们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要做好脚踏实地!


有书课堂


文化是一种意境,要的是博学而广大。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质就是在注解《易经》八卦图。

道生一,道就是一,太极为一,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就是冷暖,就是寒暑,一就是二,一又生二。二上面添个一,便有了“三”,“三”二后有“八卦”,有了“八卦”,便有了四面八方,尔后有“九州”。

“三”,其实为“六”,“六”尔后是“八八六十四卦”,万事万物,皆在“八八六十四卦”之中。这就是命理~《易经》之理数,亦即“道理”。

中国文化,贵在理解,而非咬文嚼字,死盯着某个字不放,重在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便有了人生的觉悟与开悟,这就叫触类旁通,一通则百通。否则,走不出框框,就会糊涂一生。


罗无声永不落幕名博汇


乡人拜读《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乡人浅学,孤陋寡闻,不敢罔言,惟有拜读!

上 士 闻 道 , 勤 而 行 之 ﹔ 中 士 闻 道 , 若 存 若 亡 ﹔下 士 闻 道 , 大 笑 之 。 不 笑 ,不 足 以 为 道 。故 建 言 有 之 :明 道 若 昧 ,进 道 若 退,夷 道 若 颣 。上 德 若 谷 ,大 白 若 辱 ,广 德 若 不 足 ,建 德 若 偷 ,质 真 若 渝 。大 方 无 隅 ,大 器 晚 成 ,大 音 希 声 ,大 象 无 形 。道 隐 无 名,夫 唯 道 , 善 贷 且 成 。

第十七章,有论述过人们对于道的几种认知状态“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里重复提到这个现象,以我的理解,一来重复一下,加深印象;二来,德经部分,针对日常说而言,所以稍微变动为“上士、中士、下士”来称谓,直接回归到活生生的人。“大笑之”对于下等人那种嗤之以鼻、不以为然的描述跃然纸上。更加直接,较之“太上、其次,其次”更有活生生人的形象。

“不笑,不足以为道”,哈哈,这句,有点赤裸裸的藐视啊!说错了,道是不会藐视任何人和不会表扬任何人的,但是讲道的人可以藐视、可以爱理不理的哦!开个玩笑,不过这句话所蕴含的深意却是极为深刻的:何必较真?所有成功人士,谁没被人笑话过?对于笑话你的人,让他笑去吧,你可以无视他的。

老子是个实在人,比起现在那些剽窃教授们,高级的多,他也引用别人的话,这些话就算他不说是他引用的,也没人会反对,但是老子引用了就是引用了,不会归功于自己,所以说“建言有之”,就是说老话说了“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大象无形”。

真正的光明,好像是黑暗的。昧是指自然现象中的黎明前的黑暗。要想获得光明,就得耐得住黎明前的黑暗;

真正的前进,好像是倒退的。“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就道的修为上而言,修为更高,反倒是倒退、归根、“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放到为人处事,便是“以退为进”。

平坦的道路,好像坑坑洼洼。可以理解为再平坦的道路,都有坑坑洼洼;也可以理解为不去填平这些坑坑洼洼,何来平坦大道。具体怎么理解,我觉得两层含义都有。

以上三个词,还是在讲“道”的层面;后面五个词,就在讲做人做事的层面;再后面四个词,又是“大道”的层面。通篇如此漂亮的词句,描述了阴阳、度、势。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德经开篇第一句就说了上德。放到现实为人处事,上德若谷。用个通俗的词来说,有修养、德行的人,肯定是虚怀若谷、包罗万象。俗语有说“满瓶水不响,半瓶水晃荡”。

“大白若辱”,字面意思理解,真正的清白,定是承受了很多的屈辱。所谓耐得住寂寞、忍的住非议。忍辱负重。抗不的压力,哪有资格看得最美的风景?成大事者,必有很多很多人反对、误解、嘲笑。不能忍辱,就不能成功。

“广德若不足”,广德是说拥有像大地一样宽广厚重的德行有德行之人,还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还在继续努力,还在坚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修为。无德的人,才觉得自己天下第一。

“建德若偷”,一个人在努力提高自己修养、德行的过程,就是“建德”。当德业还没有建成的时候,看起来好像偷工减料——偷,不是偷盗,是偷工减料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看起来偷奸耍滑。其实真正的德,不是一天到晚就修德,还得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就像一个学生,要学习,也不能一天到晚就是学习,还得适当的玩耍放松。而在别人看起来,说这个学生好像不努力,在偷奸耍滑。其实是否努力,只有自己知道。

“质真若渝”,原本是真正的好动,但看起来好像假的。这个词最有意思,尤其是现在这个物质社会状态下。有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例子,女儿从小的江苏长大,几乎都很少去农村,吃的苹果都是又大又甜还油亮油亮的。前年带去甘肃乡下,在树上摘了个苹果给她。她说这个苹果怎么这么丑啊,又小,还黑秋秋的。好说歹说,随便冲洗了一下给她尝。咬了一口,她就情不自禁的说“这个苹果好香哦”。过度的包装、改良,早已改变了很多不该改变的东西。

接下来的四个词,全是大开头。这个“大”又有些对于“道”的总结,或者说对于更高级的一种人生层次的总结。

“大方无隅”。正真的大,是没有方向的。东南西北都没有。四个方位。南怀瑾先生提到事物的四个面“正面、反面、正面的反面、反面的正面”,对于阴阳的理解会更加的直观,不妨引用过来,各去参悟。

“大器晚成”。现在说某个人等到年级大了,总算有了成就,用来鼓励自己或者给不努力的人一个台阶下。其实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大的器物是不会建造的那么快的,所以晚成。万里长城肯定比一座宫殿建成的要晚。不努力,哪来的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前有过章节论述。听不见,看不见,却真实存在。

道,无处不在,无处不起作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道的作用无处不在,而且不以任何外力为转移。“好坏、善恶、成功失败……”只要一方存在,另一方必定紧紧跟随。今天的成功,就是明天失败的开始;明天的失败,也预示这后天成功的开始……“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真切的认识到万事万物的四个面,依道而行,接受到来的,做好该做的。

别把自己太当回事,也别把自己不当回事。

总结发言“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道看不见摸不着,也没名字,但是真实存在。“夫唯”是“那么这个“”的意思,道这个东西呢,善于假借某个东西而似是而非的表达出它的作用成效。

无需刻意,但别随意。


新风堂堂主


为答此题,更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学习经典,特意请教了信佛教、道教、基督教的三位朋友,综合其说法有如下三种。

1

三可指三才,天地人。引用《阴符经》“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一是太极,二是两仪(阴阳),阴阳为象,可喻万物,日月,天地,水火,男女,南北,正反,明暗, 两仪生四象(日月星辰为天之四象分阴阳,水火土石为地之四象分刚柔)。

“一分为二二生三,四象五行从此出。”的说法(李道纯)。密宗有法化报三身,道家有三清之神,太清圣神,上清元神,玉清玉神。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句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下一句便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气,阴阳交融态。

2

三可以说是新物种,新物种根据二生三的模式演变更多。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个演变路径

如果说一是上帝,上帝创造万物,那应该是一生万物

如果说上帝是一,亚当夏娃为二,亚当和夏娃的孩子为三,然后不断繁衍就是万物,万物自有神性,也是就是一,一代表创造的属性,属于神性。

万法归一,哲学的本质是一样的,就像金刚经说的,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3

一为体,二为用,三为造化。

道生一,一已经具有物质态的概念,可以想象成宇宙爆炸中的奇点。二为物质界的波粒二象性和宇宙的引力斥力。三为组成中子和质子的三个夸克。

《清静经》有云:“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此阴阳未分,混沌未判的物质即为道,理论上可以理解为“零”。

一生二——先天一炁化生阴阳。阴阳在丹道中所指甚多,可喻性命系统,阴精阳气,黄芽白雪,真铅真汞等。

二生三——“三”,可作精气神三者解,亦可做阴气阳气冲气三者解;

三生万物。“三才生五行,五行生万物”的说法,见钟吕传道集。

道是佛家讲的本源自性,儒家的明德。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无形无相,无名无状。

道为“0”,为万物之大本。无形无象,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本不可说,强名曰道。念之未生谓一,一念初发则心生,心生则阴阳判,机缘一到,则可生物。


有书共读


个人见解,不喜勿喷,请求指教。

1、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因为有这两句话,所以大家会对道的理解扭曲,变相。实际上是一样的,都是指,道。

1,先解释我个人认为的太极图,才能解释老子的道,和伏羲的先天八卦图或是后天八卦。

太极图:太阳起东方,至西而落,所以太极图的摆向应当是, 色白起点向东,色黑起点向西。

白为清阳,上升为天气。黑为浊阴,下沉为地气。天气下降而成雨,地气生发出云雾。 白中黑点是,地气根基,亦是天气源于地气。 黑中白点是,天气根基,亦是地气源于天气。 这是天地之气的转换变化过程,变化过程就是老子的三,天地之气相交,而后生万物。

2太极八卦图。 古人观天位于平原地区,以观天台为主。 八卦图是以太极图为根基,生化出四方,东南西北,又因为相邻相互作用,所以又生,东南,南西,西北,北东,之气。 这就是地域的区分,东方木,南方火,东南之间是火木相生相和之气。 也就是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方,四方出八面。

3、 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的一二三,我个人理解。

以太极图为主,道(用现代的词语就是宇宙,包含了太阳,月亮,各种星系)一是地球,二是天地之间构造,三是天气地气之间的交换,融合,天 产生风雨雷电,地 生动植矿物。

道法自然,是因为老子也没找出道(宇宙)运动规律,因为大道至简,就是宇宙一直在按照某种规律运行,无法在宇宙中找到答案。

但地球的大自然现象有规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生长收藏,所以是道法自然,这个道是生活方式,农耕,作休等等……

这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殺丨红眼


这些内容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难点在很多人不理能“一”“二” “三”所指。下面通过该章的通释与解析来回答这个问题。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①。万物负阴而抱阳②,冲气以为和③。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④。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⑤。人之所教,我亦教之⑥。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⑦。

[通释]

道产生了一种物态,一种物态产生两种物态,两种物态产生多种物态,各种物态延续下去就形成了千千万万种物态。万物背对着阴而正对着阳,融合的阴阳之气来中和。人们讨厌的正是“孤”“寡”“不谷”,可王公却把它当作称谓。所以从表面上看事物有的在削减它而实际是在增加它,有的在增加它而实际是在削减它。人们劝诫我的话,我也用来劝诫别人。强悍的人不知晓自己是怎样死的,我要把它当作劝诫人的重要内容。

[注释]

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产生一种物态,一种物态产生两种物态,两种物态产生多种物态,各种物态构成了万物。一,一种事物的状态。三,表示多数,许多事物。

②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背对着阴而正对着阳。负,背对着。抱,迎,拥抱,面对着。

③冲气以为和:融合的阴阳之气来中和。冲气,空谷之气,阴阳交融之气。冲,空。气,阴阳二气。以,连词,相当于“来”。为,做。和,中和,调和。

④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人们讨厌的正是“孤”“寡”“不谷”,可王公却把它当作称谓。所恶,讨厌的。唯,正是。孤、寡、不谷,参见三十九章注释⑯。为,傅奕本、帛书甲乙为“自”。

⑤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所以事物有的削减它而实际是增加它,有的增加它而实际是削减它。或,有时,有的。损,减损,削减。益,增益,增加。

⑥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别人告诫我的,我也将它告诫别人。人,别人,他人。之,放在“人”与“所教”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所教,教诲的,告诫我的。教,音jiào,训诲,告诫,告诉。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他人。

⑦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强悍的人不知晓自己是怎样死的,我要把它当作劝诫人的主要内容。强梁者,强悍勇武的人。不得,不能得到,不知晓。其,自己。教父,劝诫人的主要内容,隐含“反面老师”的意思。父,音fǔ,男性长者。《说文》:“父,家长举教者。”

[意义归纳]

本章分析了万物产生的过程,阐释事物的阴阳损益的道理,告诫人们不做“强梁者”。

全章分为三层。

第一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分析万物的产生,阐释万物的阴阳冲气之理。

第二层:“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以王公自称“孤”“寡”“不谷”引出“损益”的道理。

第三层:“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强调不做“强梁者”。

[解读与点评]

道是“天下母”,所以它“生一”。 道“生”什么?“一”是个数目,道作为事物运行的法则,作为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它“生”的自然是具体事物运行的法则,是具体事物的客观规律。“道生一”犹如“道产生出所有事物的客观规律和运行法则”,即“普遍的规律”“普遍适应的法则”;“一生二”犹如“普遍的事物规律、法则生出某一类事物的规律、法则”,这些规律法则具有一类事物的相对特殊性;“二生三”是依次的延伸和拓展,同时它的规律和法则更具有特殊性。“道生一”并不意味着道只生“一”,道可能要生出多个“一”,因为它是立体的、漫无边际的,用树状图都不能演示透澈。其实万物的客观规律和运行法则均为道所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数之始,二是一之子,三是二之子、一之孙,以至于无穷。在古时,“三”又是一个表示多数的概数。在本段话中,“三生”还表示了一个一个过程,所以三能生万物。“万”也不是一个确定的数,这里只是极言其多。万物又是一个运动变化的概念。 万物背对着阴而正对着阳,互相交融的阴阳之气来中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道的产生和繁衍过程,规律也罢,道理也好,道由一事一物拓展并互为联系,互相影响,运用于“万物”,而“万物”都有的普遍规律是“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负阴而抱阳”中的一阴一阳只是一个比喻,它可能是一正一反、一长一短、一大一小、一前一后……

人们讨厌的正是“孤”“寡”“不谷”,可王公却把它当作称谓。最初王公称自己‘孤’‘寡’‘不谷’,是在自谦,老子以“示弱”来分析它。 从表面上看事物,有的在削减它而实际是在增加它,有的在增加它而实际是在削减它。“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与第三十六章“将欲~之,必固~之”是一样的道理。

何谓“损之而益”,“何谓益之而损”?比如重臣,权力太大,负荷过重,日理万机,必积劳成疾;或权倾朝野,形成刚愎的性情,积怨必多,成众矢之的。削弱权力,减轻负荷,便会放松,便会自省,健康身心。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既为了把这些道理告诉更多的人,也是从俗、从众,正如“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第二十章)一样。“人们劝我什么,我也劝人什么”,也告诉人普通的道理,普通的道理就是顺乎自然的道理。“强梁者不得其死”就是“坚强者死之徒”“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第七十六章)的道理。对道来说,正面劝诫的道理是“顺之乃吉”,反面劝诫的道理是“逆之乃凶”。 强悍的人不知晓自己是怎样死的,我要把它当作劝诫人的重要内容。“强梁者”是“善人之资”(第二十七章),是反面教员。“强梁者”显然不是称“孤”“寡”“不谷”的王公,因为称“孤”“寡”“不谷”是示弱,“强梁者”是示强。其实中外历史上的“强梁者”不乏其人,夏桀、商纣、周厉王、周幽王、秦二世、隋炀帝、北齐高洋等等,他们“不得其死”的教训并未被后世所有帝王借鉴;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希特勒,当代的萨达姆、卡扎菲等等,也都是“不得其死”的“强梁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