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游擊戰爭中的舍會山風雲

三年游擊戰爭中的舍會山風雲

祁門縣祁紅鄉境內的舍會山地處皖贛邊界,與江西浮樑瑤裡相鄰,因陳毅元帥曾經到訪而聞名。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後,國共實現二次合作,共同抗日。1937年12月,陳毅同志來到舍會山,傳達中共中央關於國共合作、共同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隨後,紅軍游擊隊下山集中改編,開赴抗日前線。

近日,記者深入祁門縣舍會山,找尋有關的紅色記憶。其實,在舍會山這片紅色的土地,還有太多紅色人物和故事值得人們銘記。

隨行的祁門縣黨史辦負責人劉建利告訴記者,在艱苦卓越的三年游擊戰爭時期,祁(門)浮(梁)婺(源)中心縣委(以下稱為“祁浮婺中心縣委”)是皖贛特委下屬的四個中心縣委之一,其活動區域以祁門舍會山為中心,轄祁門縣東南、浮樑縣東北、婺源縣西北約1000平方公里的山區,這裡也是皖、浙、贛邊區紅軍游擊隊下山抗日前的集結地。

在20世紀30年代,當時的祁、浮、婺三縣邊境,是贛北紅軍經常過往之地,革命影響較早。1934年2月,閩浙贛紅十軍偵察營留下肖龍開、王賽榮(女)等人在舍會山地區開展革命工作,中共在舍會山、宋家山一帶,在汪振豐(土佬)、謝則才、鄭茂林等配合下,積極開展革命活動。當年10月1日,祁門舍會山的汪振豐(土佬)、謝則才、鄭茂林、汪從亨等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立舍會山黨支部,肖龍開為書記。

1935年秋,閩浙贛省委書記關英等人從贛東北轉移到皖南,在休寧縣廣山與皖南紅軍獨立團的劉毓標、熊剛等會合,推動了休、婺、祁、浮邊境革命活動的發展。不久,婺源、祁門、休寧相繼成立了縣委。1936年春,李步新等從旌、涇、寧、宣地區,王豐慶、江天輝等從貴、秋、東地區,先後來到鄣公山(祁休婺交界處)。4月,省委在鄣公山召開擴大會議。會後,組建了祁浮婺中心縣委,肖龍開任書記,屬皖贛特委領導。6月,肖龍開調往浮樂婺中心縣委工作,由特委組織部長江天輝兼任祁浮婺中心縣委書記。直到1938年2月,第二次國共兩黨合作,皖、浙、贛三省邊區紅軍游擊隊下山,編入新四軍開赴抗日前線。

祁浮婺中心縣委在原有工作基礎上,進一步鞏固、擴展黨的宣傳、組織工作。首先是建立健全縣、區、村的黨組織,在祁門、浮樑、婺源三縣邊發展黨員400多人。其次,鞏固、發展農民團、婦女會、兒童團組織,將祁、浮邊區的2500多名農民團員編成6個農民團,擔負偵察敵情、跑交通、當嚮導、購買物資、掩護傷病員等任務。中心縣委婦女部長王賽榮發動婦女為紅軍游擊隊洗補衣服、做鞋、護理傷病員。各村的兒童團則為紅軍站崗放哨、送信、開展教唱革命歌曲等宣傳活動。第三,組建群眾武裝,18歲至35歲的農民團員為游擊隊員,編成隊、組。他們平時種地,戰時拿起刀、矛、梭標配合紅軍戰鬥,掩護群眾轉移。除向省委獨立團、特委獨立營輸送武裝人員外,中心縣委還組成一支30多人的脫產游擊隊。

為了擴大游擊區域,祁浮婺中心縣委派出武裝工作人員,以舍會山為中心向四周活動,東到祁門縣黃餘口、高田山和休寧縣橫樓下;南到婺源縣五花尖;西到浮樑縣鵝湖、藏灣;北到祁門縣塔坊、溶口、奇嶺等地,在當地黨組織、農民團配合下,宣傳發動群眾,開展革命活動,使舍會山遊擊根據地從原來一二里擴大為近千平方公里的游擊區。

在游擊隊支持下,各地農民團開展了打土豪鬥爭,實行徵糧、罰款。將沒收來的衣物、糧食,一部分供應紅軍,其餘分配給貧苦群眾。祁浮婺中心縣委游擊隊及基層武裝人員,在1936年反“清剿”中,除了配合省委獨立團、特委獨立營,先後打了祁門高田山、張旗嶺(長溪嶺),婺源五花尖、三十六排,浮樑觀音閣等勝仗,還進行過如下戰鬥:1936年6月,江天輝、李進茂、汪振豐等帶領游擊隊員,4次奇襲江西保安團駐瑤裡、銀源、江家下保安中隊,斃敵連、排長各1名,士兵10多名,俘敵20多名,繳槍數10支。同年夏,鄒志成等十幾名紅軍在溶口附近夜行軍途中,突然與祁門保安隊20餘名敵軍相遇。紅軍隨機應變,靠向路旁草叢。當敵軍走近時,紅軍出其不意,把10多名敵人推搡下懸崖,餘敵一槍未放就逃之夭夭了。同年10月24日、11月29日,李進茂、汪振豐等游擊隊員在祁南蘆嶺打了兩仗,前一仗擊潰平裡聯保壯丁隊,繳槍8支。後一仗把國民黨祁門縣長武漢及其衛隊圍困在山溝裡,大半天動彈不得。

1937年5至6月,皖浙贛省委和所屬的四個特委及下屬組織先後遭到破壞,唯有皖贛特委繼續存在。特委領導成員王豐慶、李步新、楊漢生和江天輝等直接領導舍會山地區軍民的反“清剿”鬥爭,舍會山也成了皖浙贛地區狂風暴雨中的堅強磐石。

在三年游擊戰爭中,祁、浮、婺三縣邊區人民與紅軍游擊隊共患難、同生死,譜寫出一曲曲反“清剿”的勝利凱歌。

號為“土佬”的汪振豐是邊區人民的典型代表。這位貧苦、純樸的山民,在共產黨隊伍裡錘鍊出一股堅韌不拔的革命毅力,成為皖贛邊區既平凡而又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從1932年接觸紅軍參加革命,長年累月,走村串戶,發動群眾,運送物資,傳遞情報。幾年中,他為游擊隊採購、儲藏糧食1.8萬多斤,保管、埋藏槍支300多支。當年,敵軍4次燒了他的住屋、住棚,一家大小4口隨游擊隊在山頭上生活一年多。在斷糧日子裡,他尋野菜、摘山果,千方百計為紅軍找食物。每當採食一種不知名的野草前,他都自己先吃,證明無毒才讓紅軍食用。有一次,為送一份情報過敵軍崗哨,他毅然在腿上劃開口子,把情報夾在膏藥中貼上傷口。國民黨懸賞1000塊銀元抓“土佬”,江天輝問:“你怕不怕?想不想家?”“土佬”回答:“革命不怕死。幹革命就只顧大家,不想自家。”他雖沒有擔任過領導要職,始終是游擊隊的交通聯繫員、司務長,但從省委、特委到紅軍戰士和群眾都感到他是最可信、最需要的同志。

祁門舍會山農民團長鄭茂林的妻子方全美,丈夫犧牲後,她接過革命擔子,在“移民村”裡千方百計瞭解敵軍活動情況,經常冒著危險送糧、送信上山。她10歲的兒子也經常幫著送情報、送物資上山。新胡村的胡立成、胡兆成、胡秋保、胡進壽等人,敵軍進駐後,藉著為敵軍籌辦物資為名,探聽敵人行動消息,並以上山打豬草為由,把物資、情報送上山。該村70多歲的胡寬紅老太太,人老心紅,借上山挖地,用竹筒盛飯帶上山給紅軍吃。查灣村婦女汪帶姊負責掩護一名紅軍女傷員,只要敵人一來,她就棄家出走不管一切揹著女紅軍上山。這些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蹟在舍會山數不勝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