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人 身邊事」臨河:「領頭雁」劉勝

「身邊人 身邊事」臨河:“領頭雁”劉勝

「身邊人 身邊事」臨河:“領頭雁”劉勝


“劉大哥幹甚,我們就幹甚,總沒錯!”米才華蹲在自家的溫室內,看著長勢喜人的豆角,堅定地說。

在米才華的眼中,今年44歲的臨河八一鄉聯豐村黨支部書記劉勝,就是村民的“領頭雁”“產業帶頭人”——帶領鄉親們探索新路子、摸索新方法,最終運用新品種、新科技和新的種植模式,讓大家發家致富。

八九年前,米才華響應劉勝的號召,由普通大棚改種厚牆體溫室,又在劉勝的建議下,從種植西甜瓜換為葉菜,一下子,收入“像坐著火箭一樣”,直線上升。“這些都是劉大哥的功勞。”米才華對劉勝的欽佩溢於言表。

“我只是愛琢磨、愛學習,喜歡嘗試新東西,其實我就是個普通人 。”面對誇獎,劉勝有點不好意思。

那麼,我們不妨聽聽這個“普通人”的故事,看他是如何成為“領頭雁”的。

「身邊人 身邊事」臨河:“領頭雁”劉勝


回鄉務農

劉勝是土生土長的聯豐村人,不過上個世紀90年代初他中專畢業後,多年沒回村子。

那時的劉勝年輕氣盛,總幻想著憑藉學到的本事,一定能告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他先在烏海打了兩三年工,又在臨河一個單位“混”了幾年日子,所謂的“事業”沒有成功,年齡卻越來越大,對此家人十分著急,急盼他回家娶妻生子,不要“折騰”了。

劉勝左右為難:回農村吧心有不甘,繼續漂泊吧一事無成,真是想得腦殼也疼。有一天,他突然看到一句話——“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心裡一震,對呀,如果自己是塊料,在哪都能風生水起,何必糾結農村還是城市?再者,樹挪死,人挪活,在城市闖蕩多年沒有進展,是時候換個環境試試了。劉勝一咬牙一跺腳,回農村!

2000年,劉勝返回聯豐村,結了婚並承包了20畝地,正式當起了農民。頭兩年,劉勝主要種些蔬菜,年收入七八千,和預想的反差極大。劉勝一琢磨,不能這麼幹,要不幹一輩子也就掙這點錢。當時,臨河在聯豐村推廣“四位一體”設施農業,即大棚、住房、圈舍和沼氣,可村民興趣不高,持觀望態度。劉勝經過認真瞭解,覺得這是好事,比種大田強多了,“既然大家有顧慮,我就起個示範作用哇。”

就這樣,劉勝帶頭吃螃蟹,成了聯豐村設施農業第一人。

大棚很快建好了,接下來的問題是該種點啥。劉勝馬上開始考察農產品市場,瞭解到西甜瓜銷量不錯,就認定它了。他又來到農業部門,要了些種子,學了些技術,心裡更有底了。

2002年,劉勝的第一茬西甜瓜成熟上市,短短一個星期內全部賣完。當年,他家的收入由七八千一下提升到了3萬多!

村民不淡定了,他們沒想到種大棚這麼厲害,便陸續來劉勝家取經,不久,整個聯豐村都搭起了大棚,種的東西大多都一樣——西甜瓜。設施農業自此在聯豐村紅紅火火搞了起來。

種養結合

一窩蜂種西甜瓜容易造成品種單一,第三年,劉勝再次對農產品市場進行考察,發現葉菜、果菜同樣大有可為,他隨即改種西紅柿,並指導其他村民選擇適合種植的品種。一時間,聯豐村的大棚裡一年四季品種不斷,花樣翻新,各有特色,種銷兩旺。

按理說,取得這樣的成就,劉勝應該高興了,但他仍不滿足,還在琢磨著怎麼能把自己和鄉親們的收入再提升一截。這不,他又有了新點子。

劉勝的大棚前面有一片空地,他一直希望能利用起來。剛開始,他種了些常規作物,所得較少。他想,這片地既然搞種植不行,那搞養殖如何?說幹就幹,他投資6萬多元,一次性從山東購回種羊200多隻,率先在全村搞起小尾寒羊養殖。

對於劉勝的舉動,村民炸鍋了,很多人勸他,村裡以前沒人搞養殖,一點經驗也沒有,現在一下子投入這麼大,萬一賠了咋辦?劉勝笑著說:“什麼事都是摸索著幹出來的,我為鄉親們闖條路,成功了大家受益,失敗了算我的。”

經過科學飼餵與管理,劉勝在眾人的關注下收穫了養殖成果:200只種羊順利產下了400多隻小羊羔,飼養三四個月後,賣得一隻不剩。一隻羊羔按300元錢算,劉勝在養殖上收入12萬。

之後幾年,劉勝又專門養殖育肥羊,產業越做越大,年出欄育肥羊達2000多隻,是八一鄉最大的育肥羊專業戶和示範戶。村民一瞧,這個可行,繼續來取經。經過劉勝的悉心指導,聯豐村有50多戶有條件的農戶搞起了種養結合,雖然規模有大有小,但都掙了錢。

出任書記

2007年,劉勝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在村裡得到鄉親們讚許與認可的同時,也贏得了臨河區、八一鄉兩級政府的好評,連續幾年被評為“全區農村優秀產業帶頭人”和“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2009年,劉勝以高票當選聯豐村主任。為了不辜負群眾的期望,他又滿懷熱情地投身到舍小家為大家的基層工作中。

當年,山東一農業科技公司準備在聯豐村流轉100畝土地,建設第六代厚牆體溫室,打造現代農業。劉勝又看準了機會,為引進這種新模式,在土地調整、丈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而對那些一時認識還不上去的農戶,劉勝耐心地講解,最終讓這些社員化解了疑問,接受了土地流轉新模式,為建溫室、搞試驗示範打好了基礎。

2009年秋天,六棟厚牆體大跨度溫室按期建成並投入生產,兩三個月後,溫室結出了新鮮的黃瓜、柿子、茄子、青尖椒等,這對冬季只能種葉類菜的舊溫室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按當季的菜價估算,新溫室的一茬收入至少在4萬元,一年兩茬就是八九萬,是過去溫室收入的4倍之多。

這麼好的事,劉勝豈能放棄?他一邊向上面積極爭取對該項目的支持,一邊給村民做動員工作,這項技術最終在全村除部分涉及工業用地的一組外,其餘六個小組全部鋪開,並且起點高、結構好,村民很滿意。

2014年,劉勝出任聯豐村黨支部書記,在村民心中,可謂眾望所歸。

劉勝上任伊始,便開始解決菜價不穩定的問題,他發現,如果通過菜販買賣蔬果,會影響農民的收益,於是建立了聯豐生態農牧業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收菜的價格比菜販高,而且年底還有返利,雙方實現雙贏,既規範了市場,又讓農民每年可增收8000元。

2015年,聯豐村抓住建設“美麗鄉村”的契機,在全村進行了綠化、亮化等改造。劉勝向上級部門申請財政補貼資金,為40多戶進行危舊溫室改造的農戶爭取到每畝淨種面積1萬元補貼,減輕了他們的資金壓力,村容村貌也得到了明顯改善。

劉勝還經常組織文體活動,空閒時村民穿著村裡提供的演出服,在村廣場扭秧歌、跳廣場舞、唱二人臺……節假日還有專業老師教授表演技巧。村裡的表演隊在2015年、2016年連續兩年上了巴彥淖爾春晚;去年,為了慶祝香港迴歸20週年,表演隊還去香港參加比賽並獲得了二等獎。

現在的聯豐村,已打造為休閒採摘、園藝景觀和鄉村生活體驗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形成了一園三區路網循環,“產—供—銷—物流配送—電子商務”一體化的產業發展格局。目前,全村設施農業面積達到7200多畝,溫室大棚680多棟,年產值4100萬元,人均年收入22000元。

相信在“領頭雁”劉勝的帶領下,聯豐村的未來更加美好。

巴彥淖爾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高傑

「身邊人 身邊事」臨河:“領頭雁”劉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