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人 身边事」临河:“领头雁”刘胜

「身边人 身边事」临河:“领头雁”刘胜

「身边人 身边事」临河:“领头雁”刘胜


“刘大哥干甚,我们就干甚,总没错!”米才华蹲在自家的温室内,看着长势喜人的豆角,坚定地说。

在米才华的眼中,今年44岁的临河八一乡联丰村党支部书记刘胜,就是村民的“领头雁”“产业带头人”——带领乡亲们探索新路子、摸索新方法,最终运用新品种、新科技和新的种植模式,让大家发家致富。

八九年前,米才华响应刘胜的号召,由普通大棚改种厚墙体温室,又在刘胜的建议下,从种植西甜瓜换为叶菜,一下子,收入“像坐着火箭一样”,直线上升。“这些都是刘大哥的功劳。”米才华对刘胜的钦佩溢于言表。

“我只是爱琢磨、爱学习,喜欢尝试新东西,其实我就是个普通人 。”面对夸奖,刘胜有点不好意思。

那么,我们不妨听听这个“普通人”的故事,看他是如何成为“领头雁”的。

「身边人 身边事」临河:“领头雁”刘胜


回乡务农

刘胜是土生土长的联丰村人,不过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中专毕业后,多年没回村子。

那时的刘胜年轻气盛,总幻想着凭借学到的本事,一定能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他先在乌海打了两三年工,又在临河一个单位“混”了几年日子,所谓的“事业”没有成功,年龄却越来越大,对此家人十分着急,急盼他回家娶妻生子,不要“折腾”了。

刘胜左右为难:回农村吧心有不甘,继续漂泊吧一事无成,真是想得脑壳也疼。有一天,他突然看到一句话——“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心里一震,对呀,如果自己是块料,在哪都能风生水起,何必纠结农村还是城市?再者,树挪死,人挪活,在城市闯荡多年没有进展,是时候换个环境试试了。刘胜一咬牙一跺脚,回农村!

2000年,刘胜返回联丰村,结了婚并承包了20亩地,正式当起了农民。头两年,刘胜主要种些蔬菜,年收入七八千,和预想的反差极大。刘胜一琢磨,不能这么干,要不干一辈子也就挣这点钱。当时,临河在联丰村推广“四位一体”设施农业,即大棚、住房、圈舍和沼气,可村民兴趣不高,持观望态度。刘胜经过认真了解,觉得这是好事,比种大田强多了,“既然大家有顾虑,我就起个示范作用哇。”

就这样,刘胜带头吃螃蟹,成了联丰村设施农业第一人。

大棚很快建好了,接下来的问题是该种点啥。刘胜马上开始考察农产品市场,了解到西甜瓜销量不错,就认定它了。他又来到农业部门,要了些种子,学了些技术,心里更有底了。

2002年,刘胜的第一茬西甜瓜成熟上市,短短一个星期内全部卖完。当年,他家的收入由七八千一下提升到了3万多!

村民不淡定了,他们没想到种大棚这么厉害,便陆续来刘胜家取经,不久,整个联丰村都搭起了大棚,种的东西大多都一样——西甜瓜。设施农业自此在联丰村红红火火搞了起来。

种养结合

一窝蜂种西甜瓜容易造成品种单一,第三年,刘胜再次对农产品市场进行考察,发现叶菜、果菜同样大有可为,他随即改种西红柿,并指导其他村民选择适合种植的品种。一时间,联丰村的大棚里一年四季品种不断,花样翻新,各有特色,种销两旺。

按理说,取得这样的成就,刘胜应该高兴了,但他仍不满足,还在琢磨着怎么能把自己和乡亲们的收入再提升一截。这不,他又有了新点子。

刘胜的大棚前面有一片空地,他一直希望能利用起来。刚开始,他种了些常规作物,所得较少。他想,这片地既然搞种植不行,那搞养殖如何?说干就干,他投资6万多元,一次性从山东购回种羊200多只,率先在全村搞起小尾寒羊养殖。

对于刘胜的举动,村民炸锅了,很多人劝他,村里以前没人搞养殖,一点经验也没有,现在一下子投入这么大,万一赔了咋办?刘胜笑着说:“什么事都是摸索着干出来的,我为乡亲们闯条路,成功了大家受益,失败了算我的。”

经过科学饲喂与管理,刘胜在众人的关注下收获了养殖成果:200只种羊顺利产下了400多只小羊羔,饲养三四个月后,卖得一只不剩。一只羊羔按300元钱算,刘胜在养殖上收入12万。

之后几年,刘胜又专门养殖育肥羊,产业越做越大,年出栏育肥羊达2000多只,是八一乡最大的育肥羊专业户和示范户。村民一瞧,这个可行,继续来取经。经过刘胜的悉心指导,联丰村有50多户有条件的农户搞起了种养结合,虽然规模有大有小,但都挣了钱。

出任书记

2007年,刘胜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村里得到乡亲们赞许与认可的同时,也赢得了临河区、八一乡两级政府的好评,连续几年被评为“全区农村优秀产业带头人”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9年,刘胜以高票当选联丰村主任。为了不辜负群众的期望,他又满怀热情地投身到舍小家为大家的基层工作中。

当年,山东一农业科技公司准备在联丰村流转100亩土地,建设第六代厚墙体温室,打造现代农业。刘胜又看准了机会,为引进这种新模式,在土地调整、丈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而对那些一时认识还不上去的农户,刘胜耐心地讲解,最终让这些社员化解了疑问,接受了土地流转新模式,为建温室、搞试验示范打好了基础。

2009年秋天,六栋厚墙体大跨度温室按期建成并投入生产,两三个月后,温室结出了新鲜的黄瓜、柿子、茄子、青尖椒等,这对冬季只能种叶类菜的旧温室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按当季的菜价估算,新温室的一茬收入至少在4万元,一年两茬就是八九万,是过去温室收入的4倍之多。

这么好的事,刘胜岂能放弃?他一边向上面积极争取对该项目的支持,一边给村民做动员工作,这项技术最终在全村除部分涉及工业用地的一组外,其余六个小组全部铺开,并且起点高、结构好,村民很满意。

2014年,刘胜出任联丰村党支部书记,在村民心中,可谓众望所归。

刘胜上任伊始,便开始解决菜价不稳定的问题,他发现,如果通过菜贩买卖蔬果,会影响农民的收益,于是建立了联丰生态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收菜的价格比菜贩高,而且年底还有返利,双方实现双赢,既规范了市场,又让农民每年可增收8000元。

2015年,联丰村抓住建设“美丽乡村”的契机,在全村进行了绿化、亮化等改造。刘胜向上级部门申请财政补贴资金,为40多户进行危旧温室改造的农户争取到每亩净种面积1万元补贴,减轻了他们的资金压力,村容村貌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刘胜还经常组织文体活动,空闲时村民穿着村里提供的演出服,在村广场扭秧歌、跳广场舞、唱二人台……节假日还有专业老师教授表演技巧。村里的表演队在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上了巴彦淖尔春晚;去年,为了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表演队还去香港参加比赛并获得了二等奖。

现在的联丰村,已打造为休闲采摘、园艺景观和乡村生活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形成了一园三区路网循环,“产—供—销—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全村设施农业面积达到7200多亩,温室大棚680多栋,年产值4100万元,人均年收入22000元。

相信在“领头雁”刘胜的带领下,联丰村的未来更加美好。

巴彦淖尔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高杰

「身边人 身边事」临河:“领头雁”刘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