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 脫貧山村的“領頭雁”

河南經濟報記者 谷太磊 通訊員 靳夏麗

西門村是濟源市王屋鎮的一個小山村,在村支書張玉富和村主任李賀的帶領下,先後成立了濟源市九久養殖專業合作社和濟源市薯樂民農業專業合作社,通過發展村集體經濟讓全村脫貧並逐漸富裕起來。

济源 脱贫山村的“领头雁”

支部書記張玉富:用好每一分錢,辦好肉雞養殖場

今年年初,在結合村情實際、充分考察規劃後,經村裡商議決定發展肉雞養殖產業,村支部書記張玉富一方面爭取上級財政補助資金70萬元,建成了1棟660平方米雞舍,配套自動化養殖設備,建設汙水沉澱池、堆糞棚等環保設施;另一方面,在產業啟動資金短缺的情況下,村支部書記張玉富帶頭集資,四處想辦法籌集了20餘萬元,其他村幹部也各自貢獻力量,四處籌集資金,1萬2萬的都有,經過半個月共籌集了60萬元。為建設雞舍大棚,村幹部也是充分發揮作用,能幹啥的幹啥,會幹啥的幹啥,積極投身到基礎建設中,支部書記張玉富,從協調項目用地、規劃大棚到具體尺寸和佈局都安排的清清楚楚,一連十幾天不回家在山上施工現場進行指導建設,受資金緊缺的影響,項目也是走走停停,期間也有放棄的念頭,但他還是鼓起幹勁走了出來。張玉富及時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鼓勵群眾入股加入合作社,全村48戶村民(包含12戶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對於合作社理事長的人選,大家爭論十分激烈,但經過投票選舉後,大家還是選擇了他們信任和放心的村支部書記,願意把自己的錢交給他來負責,也相信他的能力。目前該項目已建成投產,已於10月3日引進雞苗13000只,預計11月底出欄,預計利潤5萬元。

為確保產業發展,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成立了濟源市九久養殖專業合作社,註冊資金143.5萬元,2個項目實施每年可出欄肉雞10萬隻,年可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30萬元,年增加貧困戶戶均收入1000元以上。

济源 脱贫山村的“领头雁”

村委主任李賀:要利用紅薯種植的傳統優勢,要建標準化、批量化的生產線

藉助西門村紅薯粉條300年的傳統優勢,新建年加工200萬斤紅薯生產線,建設標準化廠房,引進沖洗、打粉、粉條製品等,目前600平方米的鋼架構大棚已建成,粉條加工設備已安裝到位,已於10月20日建成投產,日加工紅薯3萬斤,有效的解決了群眾的迫切需求。為帶動全村發展紅薯產業,不斷提升規模,加大品牌建設,成立了濟源市薯樂民農業專業合作社,註冊資金69.5萬元,吸納70個村民(包含12戶貧困戶)全部入股加入合作社。項目建成後,年可加工紅薯200萬斤,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10萬元,帶動全村80餘戶群眾發展產業,解決就業5-10人,年人均增收5000元,年增加貧困戶戶均收入2000元以上。

為了建設這個粉條廠,村委主任李賀多次在本地以及全省粉條加工搞得好的地方學習取經,考察先進加工工藝及設備,在村內進行多次選址,並動員群眾發展紅薯產業,帶頭出資30萬元組辦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全村共籌集資金80萬建設新的紅薯粉條加工廠。從前期手續辦理到廠房建設,李賀全部在場,親自設計參與,踏踏實實參與施工建設,與群眾同甘共苦,整體泡在施工現場。為確保群眾的紅薯能夠及時加工,從開工試運行到現在基本上都是早出晚歸,有時候晚上加工生產到1點多,忙的一天只吃一頓飯,65的年齡也毫不遜色,幹勁十足,甘於奉獻。這個粉條廠的建設,他也是從前到後,從規劃設計到現場施工、設備採購都是他一手設計,親自參與的,從7月份開始到現在,整個粉條廠的建設到投產只用了80天的時間,這裡面的辛苦付出可想而知,但看到群眾一車車紅薯往加工廠拉卸時的開心和喜悅,能感受到村委主任他內心的高興和欣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