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第一個將「竹枝」這種民歌改成詩歌的詩人

《竹枝詞》

唐·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劉禹錫:第一個將“竹枝”這種民歌改成詩歌的詩人

【註釋】

①竹枝詞:巴渝一帶民歌;②晴:與“情”諧音,雙關語。

竹枝詞是從巴渝地區的民歌《竹枝》演變而來的詩體。巴渝就是今天的四川重慶一帶,四川是大熊貓的故鄉,大熊貓喜歡吃竹子,可想而知那裡生長著許多竹子,人們就給那裡的民歌起了個名字叫作“竹枝”。那民歌怎麼又會變成詩歌呢?這還要從唐朝詩人劉禹錫說起。

公元821 年,劉禹錫被派去夔州——也就是今天的重慶市奉節縣當刺史。刺史是古代的官職名稱,在各個時期的職權範圍會有不同,劉禹錫這個刺史便是夔州的行政長官。這年春天,他乘著船到夔州去,來到了巫山縣,看到一群人正在唱歌,唱的是當地的民歌《竹枝》。

劉禹錫:第一個將“竹枝”這種民歌改成詩歌的詩人

這些人分成兩批,一邊吹著短笛一邊拍著鼓,一邊唱歌一邊跳舞,這邊的一群人唱一首,那邊的一群人跟著再唱一首,就好像比賽一樣,看誰唱得好、唱得棒。

劉禹錫聽到了就覺得十分有趣,聽著聽著他想起了古代戰國時期楚國的一位大詩人屈原。屈原創作的詩歌被收錄在《楚辭》中,裡面有一章叫作《九歌》。《九歌》是遠古的一種歌曲,屈原把這種歌曲改變加工成了一種詩歌的形式。

劉禹錫就想,我也可以學習屈原,把《竹枝》歌也改成詩啊。於是就根據《竹枝》歌曲的調子,寫了九篇《竹枝詞》。這些詩都是描寫當地人民富有特色的生活的詩。

劉禹錫:第一個將“竹枝”這種民歌改成詩歌的詩人

寫完這九首後,劉禹錫到了夔州,也許是意猶未盡,也許是他又想到屈原的《九歌》裡一共有十一首詩,便又加寫兩首,湊成了十一首《竹枝詞》。而最後寫的兩首中有一首被人們廣為傳頌: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這首詩是劉禹錫描寫的在路途中看到的一個場景:一位美麗的姑娘在楊柳青青的江邊散步,突然就聽見江上小船傳來了一陣陣歌聲。

劉禹錫:第一個將“竹枝”這種民歌改成詩歌的詩人

一聽聲音,就知道是她認識的一個小夥子。其實姑娘心裡很喜歡這個小夥子,可是小夥子卻從來沒有對自己表達過他的愛意。

姑娘就想著:你現在對著我唱歌,究竟是喜歡我還是隨隨便便唱首歌呢?哎,你這個人怎麼就好像是下“太陽雨”的天氣一樣,這邊還下著雨,那邊卻出著太陽,究竟是晴天還是雨天啊?“道是無晴卻有晴”看起來好像是在說天氣是晴還是雨,實際上是小姑娘在問小夥子到底對自己是有情還是無情。

劉禹錫是第一個將“竹枝”這種民歌改成詩歌的詩人,後來很多大詩人,像蘇軾、楊萬里,也都紛紛效仿他寫下了《竹枝詞》的詩歌。

文字:安寶兒媽媽

親,你喜歡劉禹錫的詩詞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