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第一个将“竹枝”这种民歌改成诗歌的诗人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第一个将“竹枝”这种民歌改成诗歌的诗人

【注释】

①竹枝词:巴渝一带民歌;②晴:与“情”谐音,双关语。

竹枝词是从巴渝地区的民歌《竹枝》演变而来的诗体。巴渝就是今天的四川重庆一带,四川是大熊猫的故乡,大熊猫喜欢吃竹子,可想而知那里生长着许多竹子,人们就给那里的民歌起了个名字叫作“竹枝”。那民歌怎么又会变成诗歌呢?这还要从唐朝诗人刘禹锡说起。

公元821 年,刘禹锡被派去夔州——也就是今天的重庆市奉节县当刺史。刺史是古代的官职名称,在各个时期的职权范围会有不同,刘禹锡这个刺史便是夔州的行政长官。这年春天,他乘着船到夔州去,来到了巫山县,看到一群人正在唱歌,唱的是当地的民歌《竹枝》。

刘禹锡:第一个将“竹枝”这种民歌改成诗歌的诗人

这些人分成两批,一边吹着短笛一边拍着鼓,一边唱歌一边跳舞,这边的一群人唱一首,那边的一群人跟着再唱一首,就好像比赛一样,看谁唱得好、唱得棒。

刘禹锡听到了就觉得十分有趣,听着听着他想起了古代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大诗人屈原。屈原创作的诗歌被收录在《楚辞》中,里面有一章叫作《九歌》。《九歌》是远古的一种歌曲,屈原把这种歌曲改变加工成了一种诗歌的形式。

刘禹锡就想,我也可以学习屈原,把《竹枝》歌也改成诗啊。于是就根据《竹枝》歌曲的调子,写了九篇《竹枝词》。这些诗都是描写当地人民富有特色的生活的诗。

刘禹锡:第一个将“竹枝”这种民歌改成诗歌的诗人

写完这九首后,刘禹锡到了夔州,也许是意犹未尽,也许是他又想到屈原的《九歌》里一共有十一首诗,便又加写两首,凑成了十一首《竹枝词》。而最后写的两首中有一首被人们广为传颂: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是刘禹锡描写的在路途中看到的一个场景:一位美丽的姑娘在杨柳青青的江边散步,突然就听见江上小船传来了一阵阵歌声。

刘禹锡:第一个将“竹枝”这种民歌改成诗歌的诗人

一听声音,就知道是她认识的一个小伙子。其实姑娘心里很喜欢这个小伙子,可是小伙子却从来没有对自己表达过他的爱意。

姑娘就想着:你现在对着我唱歌,究竟是喜欢我还是随随便便唱首歌呢?哎,你这个人怎么就好像是下“太阳雨”的天气一样,这边还下着雨,那边却出着太阳,究竟是晴天还是雨天啊?“道是无晴却有晴”看起来好像是在说天气是晴还是雨,实际上是小姑娘在问小伙子到底对自己是有情还是无情。

刘禹锡是第一个将“竹枝”这种民歌改成诗歌的诗人,后来很多大诗人,像苏轼、杨万里,也都纷纷效仿他写下了《竹枝词》的诗歌。

文字:安宝儿妈妈

亲,你喜欢刘禹锡的诗词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