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又是六月立秋,农村老人常说“早收晚不收”这种说法有科学依剧吗?

阳光总在风雨后146304315


今年又是六月立秋,农村老人常说“早收晚不收”这种说法有科学依剧吗?


我们的老祖宗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寓意深远的俗语,其中“六月立秋,早晚不收”就是其中的一句话,但是今天老张要和大家说的是“六月立秋早收晚不收”。


大家都知道今年的立秋在农历六月二十六的晚上九点半,是在六月份立秋,立秋又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日,那么六月立秋和庄稼丰收又有什么关系呢?是否真的会像老祖宗们说的那样,今年庄稼早收晚不收呢?

今年我国清明节的时候遇到了50年不遇的“倒春寒”,北方所有地区都有受灾,随后东北地区在初夏就遇到了严重的干旱,尤其是辽西等地,多日不见降雨,导致种在地里的玉米连出芽都不成。之后中原地区在小麦灌浆中后期迎来了大面积连续性降雨,直接导致今年小麦缺口4200万吨。好不容易等到了夏播之后,北方地区迎来干旱,南方地区遭受到洪水肆掠,有四川的网友说自己在成都买了“海景房”,这么看下来似乎今年真的是这样,全国都在出现自然性灾害,无论是南方的水稻还是北方的玉米、小麦都减产这似乎是既定的事实。

目前老张这边的水稻快要进入扬花期,但是连日来的降雨让今年的水稻分蘖似乎不如往年,而且水稻植株吗,明显小于正常植株大小,如果继续降雨下去,很有可能今年水稻扬花期即使人为拿着竹竿去扬花授粉,那今年水稻肯定也会秕谷增多、穗粒、穗长减少,减产是必然的。

六月立秋,一秋一凉,那么到了七月中旬各种晚期作物灌浆中后期的时候,很有可能会气温下降的厉害,而作物灌浆期最需要的是白天温度高、夜里温度低,这样子大的温差有利于作物有机物的沉淀、使得作物颗粒饱满,但是今年立秋早,那些晚熟的作物到时候灌浆中后期可能早早迎来秋雨连连,庄稼收成着实让人担忧,至于早熟的作物,还可以趁着“秋老虎”的余威获得丰收!


老张谈三农


农民朋友能出门打工的还好,还能有点收入,如果不能出门打工的话,就只能靠地来维持生活啦!所以关心农事,显得格外重要。

农谚,六月立秋,早收晚不不收,什么意思呢?

六月立秋,可以说今年的秋季来得特别早,天气冷得特别快。想想刚到六月,天气就开始转凉啦。早种的庄稼还好,有一定的生长时间,还能有点收获。如果庄稼种晚了,就没有足够的生长时间啦,生长期不够,天气转冷,营养积累不够,庄稼籽粒长不饱满,自然就会减产。

所以说早种的庄稼有收获,晚种的会少收获,或者颗粒无收。

所以,今年在安排农事的时候要趁早,庄稼蔬菜的种植时间要恰当提前,像玉米,大豆,秋季蔬菜一定要根据农谚及时进行栽培。

以上是我的个人见解,欢迎大家指正!


雪6198


这是一句农谚,农民的经验还是非常管用的,但一般只适用于常说这种老话的地方而已!

这是因为过去农民确实会把种植作物的时间与农历以及二十四节气相关联!而且也是一代代农民口头相传的农谚俗语,肯定会有一定道理的,要是不管用,自然也就没有继续传承的道理了!是吧!下面就简单聊一下关于这方面的话题,仅供参考:

一、“六月立秋,早收晚不收”的意思解读

这句农谚俗语的意思就是说:今年如果是农历六月份立秋的话,那么对于早种庄稼的农户就可以丰收了,而对于晚种的农户则可能面临欠收减产的情况!

要知道,每年立秋的时间并不固定,虽然阳历上都是在8月7号~8号,但农历上却有时是六月份,有时却是七月多,间隔时间最多可达半个月以上!也就造成了早立秋和晚立秋的说法。

在民间除了看一天立秋时间早晚的方式外,另外也有以“六月早立秋”和“七月晚立秋”的判断方法。

也就是说,六月立秋,是指“早立秋”,就会出现秋天凉飕飕,而七月立秋,是指“晚立秋”,就会出现秋天热死牛的说法,往往晚立秋的话,后面还会有一个“秋老虎”出现。

因此按上面这种说法,今年六月立秋,也就是今年是“早立秋”,就会出现秋天凉飕飕的感觉,也就是今年天气会凉的比较早,这对于晚种的农作物势必造成影响,因为光照温度不足了,果实的成熟就会减慢或终止。

二、立秋早晚的判断及影响!

其实来说,这句话并一定适用各个地区!一般来说,对于今年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就连气象学家都会搞不清!因为中国太大了,地域性气候变化莫测,很难直接就判断出来的。

但我们还是有判断推理依据的。相关气象学家曾说过:一般可以在立秋后,可以感受一下几天温度的变化,如果气温下降比较快,今年就是早立秋,如果是气温下降慢,仍非常热,那么今年就是晚立秋。

另外,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民种植庄稼的速度已经大大加快,对于节气与农谚俗语的说法,已经在渐渐失效!毕竟有时候,一个村的庄稼可能在两三天内就已经播种完,而过去都是人工方式,就会比较慢,就容易受节气的影响!以上仅供参考,欢迎关注我,了解更多农村新鲜有趣的事儿!也欢迎大家继续补充观点看法,共同探讨!


龙百晓生


今年又是六月立秋,农村老人常说“早收晚不收”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农村老人的说法不一定全对,早立秋和晚立秋对农作物影响是不小,但农业生产现在还按照以前的农谚安排的话,有些作茧自缚故步自封了。不太靠谱。

这句话的意思我懂,就是说立秋早的年份,秋作物产量不行。晚立秋的话还是大丰收的。另一层意思我也懂,夏季作物播种早的,有收成,播种晚的就没收成了。没啥科学道理,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如果农谚全部靠谱,农民应该是十种不收的,但可能吗?

时移世易,随着时间的推移。农谚和现在的农作物生长发育周期和规律都不一样了。古代积累下来的天文气象和耕作技术很多已经落伍和被淘汰,农民种地再也不能遵守以前传统经验了。

露地栽培和大棚反季节栽培就是很好的案例。如果一直按照农历和农谚决定自己的生产安排,就有很大的问题。今年立秋是在农历六月二十六,很快就要到来,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那么按照这句老话,今年的秋作物又不行了吗?

去年也是早立秋。华北地区的农作物收成还不错,但是雨水太多,才会有造成农民颗粒不收。这个是自然水涝灾,就算早播种几天也于事无补。

那么如果农谚全靠谱的话,为什么不能预见去年收秋会一直下暴雨呢?为什么农谚指导时令了呢?天灾还是人祸?农事,和农时是有关系,但不是决定因素。

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看来农谚很多有自相矛盾的地方,经不起验证和推敲。

另外我想说的是,立秋不代表天气会很快转冷。农作物需要的光照在立秋以后还是可以供给光合物累积的,能够完成夏播农作物的营养物质转化,达到籽粒饱满丰收的目的的。

农民该担心的重点不是立秋的早晚,而是在收获的时间,别发生不利的天气变化。其实农民最痛恨的是收秋的时候下雨。


农民妹子一枝花


感谢悟空邀约!

今年又是六月立秋,农村老人常说“早收晚不收”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一是关于六月立秋的“收”与“不收”的俗语自相矛盾,难圆其说!

今年是农历六月二十六日立秋,迎来了少见的六月里立秋。因此,关于六月立秋的各种俗语便接踵而来,“六月立秋,两头不收”、“六月立了秋,早收晚不收”,六月立秋,颗粒不收”,“六月立秋,晚田不收”等。单从这些俗语的表达中就出现矛盾,”六月立秋,两头不收”,说的是夏田作物、秋田作物都会歉收;而“六月立了秋,早收晚不收”则说的是夏田有收成,秋田无收成,到底是哪个准确呢?“六月立秋,颗粒不收”说的是全无收成,而“六月立秋,晚田不收”则说的是秋田没有收成。到底是全没有收成呢?还是夏田没有收成呢?因此,这种说法至少是不准确!

二是关于六月立秋的“收”与“不收”的俗语缺乏科学依据。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任何农谚都有一定地区范围界定,“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这些话,主要指的华北地区,在华北地区的“六月”、“七月”都是农历中的月份。“六月立秋”是指立秋日期偏早,天气冷得也早,而原来北方最主要的农作物夏玉米最怕就是冷得早。如果“七月立秋”,说明天气冷得晚,夏粮就容易得到丰收。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品种的改良、作务水平的提升,一些老农谚已经不适用了!

我们应该借鉴,而不是适用!

尽管一些农谚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客观事实。但是,它能够流传下来,那一定有它的道理。我们在实践中要加以仔细的分析,分析它当时的环境条件,分析现在的客观情况,作出正确的预判和应有的准备,切忌照抄照搬!在现实中首先应当注意农业气象,多关注中长期天气预报,为科学生产作出科学的选择 !

网友们,你认为上述观点对吗?欢迎发表你的看法!

我是凡尘观生活!谢谢!再见!


凡尘观生活


今年又是六月立秋,农村老人常说“早收晚不收”这种说法有科学依剧吗?

题主应该描述的不太准确,农夫所听到的说法是“六月立了秋,早收晚不收”,而且在有的地方还说得比这个更惨,那就是“六月立了秋,早晚都不收”。不过这是北方地区比较流行的一句俗语,在南方很多人根本就没听到过。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如果立秋是在农历六月份的话,那么今年的农作物的收成就不好了。如果种的早的话,那收成还面前说得过去。而那些种的晚的话,就会严重歉收哦!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句老话有道理吗?
农民朋友都很清楚,立秋一般是在阳历的八月七日左右,前后也就这两天,变化不会太大。而在阴历的话,那就不固定了,有些年份能相差一个多月,在民间也有着“六月立秋”和“七月立秋”的说法。不过,农民朋友更加喜欢在七月立秋。

因为在六月立秋也就是“早立秋”,民间有着“早立秋,凉飕飕”的说法。而这个时候对于北方的很多农作物来说,正是生长的黄金期,如果温度降低了,早晚温差大,再加上入秋以后雨水也少了,这些条件的变化都是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种的早的农作物的话,那这个时候就快要收购了,影响自然不大。而种的晚的还是正在生长中,缺少雨水、温度降低了,这些影视的影响自然会导致农作物严重减产,所以也就有了“六月立了秋,早收晚不收”的说法。

而今年立秋也正好是在六月份,所以从这方面来看是有点不容乐观的。

所以,从这方面来看,古人总结的这句俗语还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的,是有道理的。但但是,那毕竟是在过去,现在的科技日新月异了,农作物的品种也多了,对此也还是要乐观看待的!大家说是不是呢?


农夫也疯狂


虽然农村老人并没有太多的文化,但他们却能够用自己的农耕经验和生活经历带给我们很多的俗语。这些俗语虽然读起来十分的通俗直白,但理解起来却让人不明其中的意思。比如“老鼠拖木锨,大头在后边”很多人并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但实际上这句话表示危机即将到来,大家只有小心行事才能不会受到影响。当然在农耕过程中所产生的俗语更多,比如说“六月立秋,两头不收!”这句俗语,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吗?

大家都知道我国的粮食种植中,一般分为夏收和秋收两季。在6月份的时候小麦开始丰收,之后就会种植水稻、大豆、玉米等农作物,到了10月份的时候再次迎来丰收。这样一来土地的利用率将会达到最大,保证土地不会因此而荒废掉。当然南方农村则是一年两熟,但也都是分为夏收和秋收。但在农耕的过程中祖祖辈辈也总结出了“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这句俗语。

当然这里的“六月”和“七月”都是指农历。如果在六月份立秋的话,那么两头都不能丰收,意思是夏收和秋收都会不好。因为在夏收的时候天气太过于寒冷,秋收的时候天气也冷的比较早。所以这样一来两边都会受到影响,农作物的亩产量将会降低。但如果是七月份立秋的话,那农作物生长的温度条件比较高,这样一来就能够适应庄稼的生长过程,不管早晚都会丰收。

当然这句俗语很多人并不是很相信,毕竟在农历6月份立秋的现象十分少见,且一句俗语就能够让庄稼的生长受到影响?但今年的立秋时间刚好在农历的6月26号。大家都知道今年的小麦亩产量只有500-600斤,往年的亩产量可达到800斤以上。今年种植小麦的农民可算是亏大了。同时小麦的质量也非常的差,因为连续的阴雨倒伏,导致小麦多有赤霉病的现象。

但国家对小麦的收购是有等级规定的,3等级的小麦才有最低收购价保障。所以那些因倒伏导致小麦出芽的情况,市场价只有5-8毛,就这样还很难卖,农民连 成本都收不回来。这句谚语已经应验了“夏收”,今年秋收真的也如这句谚语所说吗?希望这句谚语只是一句空谈,毕竟农民都是依靠土地吃饭的,不种农作物那拿啥养活自己?


新农村的日与夜



谢谢邀请!今年又是六月立秋,农村老村老人常说”早收晚不收”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农村谚语来自于实践,也来自于长期的积累,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于现代的农民来说应该用实践的头脑,理性的分析,科学的做出决策,结合天时,地利,人和指导各项农业活动。


首先,这句话在我们老家还有这样的一句话:”六月秋,秋不长,丢得丢来,收得收,七月秋,秋很长,各种作物都收全”,对于我们北方的农民,有一定的依据,但不一定全对,虽然近几十年全球气候变暖,南方不热,北方不冷,南北气候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什么”四月八冻谷田”,”有霜没霜,八月十三”这些都是农时谚语,这些农时谚语,对于广大的农民来说只能是参考,而不能当成指导农业的方法。


其次,农民种地,大部分都是靠天吃饭,但是通过现代农村的推进,大型兴修水利,土地治理,人工降雨,科学的利用作物的生产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南菜北种,秋菜春种,高原夏菜,大棚蔬菜等等这一切,都是现代农业实实在在的变化,四季果蔬飘香,冬天吃西瓜,再不南方人的专利,一年四季新鲜蔬菜,随处可见,这才是科学,这才是技术,这才是生产力。


最后,六月立秋,对于大田种植或许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现代的农民,大部分都掌握了现代农业的种植技术,技术用于实践,科学来自于实实在在的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只能参考,对于调整种植计划做到科学谚语两不误,尤其是对于北方的农民,种植晚玉米有点影响,其余的农作物基本上不受影响,农业的种植,农业的管理,近几十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地膜种植技术的全面推进,地膜技术,不但提高了产量,而且缩短了生长周期,主要一点抗旱保温保湿,起到增产增效的作用,所以说现代农业正在发生着变化,传统的农时谚语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可以这些说,”六月立秋,早收晚不收”没有太多的科学依据,只能留做参考考虑。


橄榄剑社会


谢谢805友邀,这句话在过去非常严格,过去作物的日期基本是单一品种,事实给了他们经验,错时错节就不容易有收获。如今的种植有了品种日期长短的多种选泽,就不是那么严格了。


今年的立秋是六月二十六,安平年算他是早着了五天。这个是说法在不闰月的年份中算起,最早为六月二十一日立秋,最晚的为七.月初十。农村的种植都有讲究,春争日,夏争时,入伏后种植超百天的作物就不容易得到收入,立秋后就是种蔬菜作物安排有收入,现在人们大多都明白这个道理,都想信科学种植,算出作物的曰期,就明白霜降前能不能收获。



下面说个节气的事,不到六月二十就立秋的,他必須是六月以前是闺着那个月份的,如果超出七月初十立秋的,他必须在七月以后有闰个月份,这是节气与曰历的差平点,近百年中最早立秋为后六月十四,最晚立秋为七月十五日。

未来新纪录在十年后出现,他立秋最早的为六月十一日,最晚的为7月十六日,每个月有三个的节气。这都是些日历的定数了,。


龍华中


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为什么没有依据,2017年8月7日立秋也在农历六月。查了一下万年历04年,07年09年2010年,2012年,2015年也都是农历六月,阳历8月7日或8日立秋。也不存在早种就能丰收,晚种就不收的事实。

单说去年农历也是六月阳历8月7日立秋,几乎和常年相比又是大丰收。今年从4月28日到5月末,没下透雨。形成总量土地一半以上的二茬苗。但这二茬苗一般都在6月5日忙种之前出来了。

这2018年晚出的玉米,要经受大面积验证和考验。按着玉米的生育期和历年和今年的有效积温来比较推测,不存在早收晚不收的老人的说法。但实时抢墒早播,抢墒震压,达到播种深度是早收的依据。就是抓住整齐的头茬苗。

2018年大部分农户存在佼性心理,认为浅播能比正常深度,播后下透雨早出一个星期。这是今年大面积二茬苗的根本原因所在。根据每年查田补种的玉米,能在6月5日之前出来的,秋后还是不减产的。当然比起头茬苗要略输成色。如果秋后来个自老山,产量和成色质量就没有区别了。

虽然二茬苗前期长的慢,但到拔节期以后,温度高,肥水跟的快,撵到头茬苗出田樱,也差不了几天的节气就都开始甩棒受粉了。

虽然早收晚不收没有太多的科学依据。如果太晚的苗,在加上早来寒霜露的年景,早收晚不收就真的成了颜语的现实真理。

所以现在农民一般在5月2日3日之前,以播种完毕 ,达到必须的播种深度,强化震压,是抓住土壤墒情,近一个春天月需要雨水而没下雨,出全出齐苗,抓住头茬苗早收晚不收的根本。

由于二茬苗的存在,二遍灭草药拖后一星期打,草以过二寸,深耕趟地以无法将以灭但还可返青的草完全盖严,留下草争夺养分,来年草仔多的原因之一。头遍封闭药太便宜,该封牙杀的没达到封杀的目地,造成稗子草多,害虫多,专吃二茬苗和稗子草的害虫是二茬苗耽误生长的另一个晚熟的原因。

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这是抓不住头茬整齐的全苗所带来的链索现实的反应。而最根本的是打好标准垄,将前一年的草仔落在适当深度的土层,给头遍封杀和二遍灭草创造有利可杀条件,两遍灭草药达到干净。掌握玉米所需的播种深度,一次全苗是闲农,现代农业大丰收的根本。而传统农业的忙农是没有掌握种地现代农业技术的原因。

从今年的老天爷爷春天不下雨的旱情考试来看,中国农民有一半以上是不及格的在60分左右的多,满分的能占到一半以下。很简单的农业技能问题,今年旱情的考试证实了这一点。

是没有注重现代农业的细节部分,粗枝大叶的农民意识必须在现代农业的精耕细作中得到更深化的发展。也是早收晚不收更深意义的根本所在。

(文章原创来自一线农民实践与失败原因的探索,欢迎朋友们审核 ,品评,转发,收藏总结失败的原因,就是成功大丰收的经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