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爲什麼不喜歡對電影吹毛求疵?

仔細想一想其實我從來沒有聽說過有那麼一部電影人人都喜歡,有時候你喜歡的電影別人說不喜歡,有時候你覺得那無疑是部爛片而別人卻說好。

我為什麼不喜歡對電影吹毛求疵?

都說金無足赤,可電影這東西沒辦法像鑑定黃金一樣能拿特別專業的儀器來分析一下,人們的心裡各有一套標準。

令人頭痛到真想拿繩吊死……

我為什麼不喜歡對電影吹毛求疵?

特呂弗是個很好玩的人,他是法國新浪潮推動人曾經做過影評人後來當了導演,他曾在他的書裡說電影這玩意真是誰都能評論一番。

我為什麼不喜歡對電影吹毛求疵?

我覺得對電影的評價我們的言論還算自由,沒有哪個影評人有什麼獨裁的權利,所以人人都能發表自己的見解。

我為什麼不喜歡對電影吹毛求疵?

可是你知道吧!思想的不同有的時候真的挺令人無語。借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的觀點來說就是我們和別人鬧不愉快往往因為我們腦中對事實的圖像和別人的不一樣,也就是說我們理解的東西在腦子裡的成像是這幅圖景,而別人理解的或固有的是另一幅圖景。

我為什麼不喜歡對電影吹毛求疵?

所以我覺得我們之所以對一部電影有不同的解讀就像是盲人摸象,我們腦中的圖景不一樣,而圖景不一樣的原因在於我們曾經的經歷不一樣,觀眾對影片的解讀也是一種再創作,有時候我們看電影其實看的是自己。

我為什麼不喜歡對電影吹毛求疵?

在此,我想拿《我的少女時代》這部片子舉個例,因為這部片子讓我開始認識到青春片其實沒那麼糟,也是這部片子讓我意識到一部看起來其實有點俗套的片子也會讓有些觀眾真正感動得流眼淚。

我為什麼不喜歡對電影吹毛求疵?

我朋友的朋友覺得“哇,《我的少女時代》好感人,讓我想起我學生時代的初戀,好想哭。”另一個朋友則覺得:“呵呵,普通國產片,一般水準,沒共鳴,老套路!太狗血,有些地方是跟瓊瑤阿姨學的吧!”而第三個朋友則認為:“我覺得還不錯,有感動的地方,但是我年輕的時候又沒什麼混混朋友。”

我為什麼不喜歡對電影吹毛求疵?

再拿《戰狼2》舉個例,我一個朋友是一看戰爭片就在電影院睡過去的人,她說:“我連看都不想看,人們是為了去罵這部電影才去看的吧!這部電影就是赤裸裸的利用人們的愛國情感。”我另一個朋友說:“這部電影在動作上的完成度很高,看得熱血沸騰,燃爆了好吧!”反正這部現象級電影在上映的時候我是看到了各種觀點的腥風血雨。

但,誰是對的呢?

我為什麼不喜歡對電影吹毛求疵?

我認為沒有一部電影人人會叫好,這種電影是不存在的。拿《肖申克的救贖》來說,它現在排豆瓣評分top250的第一名,97萬多人打出9.6的分數,可是為什麼不是10分呢?為什麼還有15.3%的人打四星,1.9%的人打三星,甚至0.2%的人打2星及一星?有人就是認為“或許這部片子不錯,但沒誇張到排第一吧!根本沒有想象中好看啊!”

我為什麼不喜歡對電影吹毛求疵?

我必須提一點的是:我寫這篇文章絕對不是讓人們對電影閉嘴,甚至失去該有的鑑賞能力,然後讓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無趣、低幼又庸俗的電影。也不是說觀眾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每一部面向觀眾的電影都必須服從於觀眾的願望,導演的個人意志必須同化成大眾的意志,電影的作者性必須削減。

我為什麼不喜歡對電影吹毛求疵?

或許這世界上最難的就是希望觀眾善良的同時導演們也能爭爭氣,思路放開一點,能創造出真正走心且打動觀眾的片子,希望他們可以考慮考慮觀眾,別生產一些擺明來圈錢的爛片。

我為什麼不喜歡對電影吹毛求疵?

雖然這近乎一種妄想,而且有點聖母,有點白蓮花,但是我總覺得觀眾應該少一點吹毛求疵,不要總是鑽牛角尖,吹毛求疵雖然可以讓導演得到一種市場的反饋,知道群眾們喜歡的電影該怎樣做到更好,但我更希望觀眾對有些電影還是應該友善一點。

我為什麼不喜歡對電影吹毛求疵?

我說的其實就是沒有一部電影能真正滿足所有人。深刻的電影有人說這是裝X,藝術電影有人說看不懂、不明所以,好萊塢電影有人說太商業、流水線上的無誠意之作,結果在看《尋夢環遊記》時哭得死去活來……

我為什麼不喜歡對電影吹毛求疵?

我記得北大的戴錦華教授在評論有人看不懂藝術電影的時候說:“看不懂就回去慚愧,回去學習。有什麼臉在這兒喊看不懂?你在說什麼,你在告訴你全世界你的低能、弱智和愚蠢嗎?”

我為什麼不喜歡對電影吹毛求疵?

所以,我認為觀眾不要隨隨便便就否認思想和藝術,電影要是隻看成一種娛樂就會失去很多意思,這個世界有一些大師藏在電影裡,是電影讓我們可以遇見不同時空的各種故事。想想若是沒有電影,我們的思維該多孤獨啊!

我為什麼不喜歡對電影吹毛求疵?

又說前文提過的導演特呂弗,身為影評人的他在自己當了導演後說自己再也不評價別人的片子了,真是特別的有感觸。

我為什麼不喜歡對電影吹毛求疵?

我覺得對電影的評價我其實特別喜歡日本動畫導演湯淺政明的話,

我為什麼不喜歡對電影吹毛求疵?

他說:

我評價電影,只要有一個有趣場景就合格。但別人卻會說“故事不怎麼樣啊”、“角色分配有問題”。自己做《Mind Game》時,自以為作品很有趣,卻收到很多“沒劇情”、“非常無聊”的糟糕評價,於是開始對他人視角產生興趣。網上觀察後,我發現大家看法並不一樣。只是在裝作“用同一種方式看東西”。喜歡電影的人心中建立了一套“電影格式”,然後檢查電影有沒有偏離路線,與“電影就是打發時間”的我截然不同。

嗯,湯淺大佬果然有趣。

撰稿 | 長春大學 王新悅

微博:電影青年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