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三樂」之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

教育,作為一種文化傳承活動,起決定作用的是教師內心的主動、能動和萌動!其勞至艱,其用至關,其功至偉,其處至限……

不由想起那則古老的教育寓言。

列入非遺項目的河南墜子裡,有一個“狸貓教虎”的唱段:說的是幼虎向狸貓學習生存技藝——

狸貓課徒規嚴,幼虎學藝至艱。路遙知“貓”力,日久見“虎”心。終於有一天,藝成期滿。悍徒欺師傅。那墜子書裡最後唱的是猛虎面對爬到樹梢的貓師傅仰“樹”長嘆:翻山跳澗都教全,怎不教俺爬樹幹……

“君子有三樂”之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那寓言,不言而喻的教育意義是,師傅教徒時要想日後活命生存,必須留一手絕活防身……

那寓言,常使我心寒:既為師,也為徒:徒呼一何怒,師啼一何苦—— 是該為徒弟沒受到真傳憤怒?還是該為師傅沒受到保障訴苦?恐怕最要的是應該對教育體制的控訴!

這不由又使我想起我國大教育家陶行知那經典教育之句——中國教育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所以一無所能。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手腦聯盟。結果是,手與腦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議……

拋開那“狸貓教虎”的反面寓言教義,反思我們的現行教育制度,不免令人心堵——

“君子有三樂”之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庸醫誤身,庸師誤心。 這都能懂。但是,誰會想到庸制誤師這一層面呢?

亞聖孟子有言: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這是站在師心自詡、德操自用的良師角度來說的。而站在受教者的角度來說,則是“不求金玉重重貴,但願子孫個個賢”!

“教師是過去和未來之間的一個活的環節。它的事業,從表面來看雖然平凡,卻是歷史上最偉大的事業之一”……

——這就是咱教書的與別的行當不一樣的地方!

“君子有三樂”之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愛默森曾說,每個人在受教育的過程當中,都會有段時間確信:嫉妒是愚昧的,模仿只會毀了自己;每個人的好與壞,都是自身的一部分;縱使宇宙間充滿了好東西,不努力你什麼也得不到;你內在的力量是獨一無二的,只有你知道能做什麼,但是除非你真的去做,否則連你也不知道自己真的能做……

既然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就應當努力求得好的習慣。習慣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習慣。這是一定的,這個我們叫做教育。教育其實是一種從早年就起始的習慣——培根的這段話,可否讓您凝眸?

還是培根,那個深諳教育之道的人,遠遠地、高高地站在歷史的雲端警醒我們: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

“君子有三樂”之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而我國的那個絲毫不遜色於他的教育達人陶行知也遙相呼應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

——這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別,或者說是教育理念的區別:西方注重因循和習慣,我稱之為教育文化體制;東方注重心學與發展,我稱之為教育文化認知!

面對洶洶而來的智能教育,孰優孰劣,我們唯有交給未來甄別……

未來將屬於兩種人:思想的人和勞動的人。實際上這兩種人是一種人,因為思想也是勞動—— 但願那個寫過《悲慘世界》的法國作家雨果的這句話,能令社會各界都聞之動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