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明朝会不会那么快灭亡?

右惜


大明王朝必亡。

(1)大明必亡

一个王朝的覆灭,有其必然性,也是一个逐渐衰落的过程。就明朝来说,主流观点认为:万历朝便种下了明朝灭亡的因,更甚而在开国时,制度上的构建就已埋下灭亡的伏笔。

到了天启后期,也就是魏忠贤主政时期,帝国的各种弊端已经显现,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到了崇祯时期,帝国已积重难返,灭亡已是必然,这是封建王朝的必然归路,回天乏术。

崇祯时期的明朝虽有鲜花点缀,但根已经是朽木了

魏忠贤在这种新旧秩序交替时代下,所能起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在历史潮流面前,个人实在算不了什么。如果认为魏忠贤是拯救大明的救星,这无疑是唯心历史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魏忠贤也做了大明灭亡的催化剂。

之所以说明朝必亡,主要是统治阶层的腐化堕落

(2)士人精神的死亡

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在人事升迁方面的消极,使士人阶层普遍失望,集体腐化堕落已经难以阻止。明末,因为工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阶层工商阶层。

以东林党为代表的中小商人阶层和以皇权为代表的大商人阶层。新的阶层出现,则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意味着新秩序的建立。旧秩序无法维护新兴阶层的利益,则就要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由此,就出现了东林党和阉党的党争。

“传统士人精神”已死

(3)屯田制被破坏、土地兼并严重

屯田制的逐渐废除则使军饷严重不足,以及明朝低效的漕运制度使得军队战斗力极弱。到了明朝后期已经不能应对内忧外患,大明危在旦夕。

明朝后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王室宗亲的分封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加之士绅阶层的掠夺,使得农民愈发无地可耕。自然灾害天灾人祸下,农民不断起义,成了压垮大明王朝最后一根稻草。

魏忠贤再有才干,作为皇帝个人的忠仆,他能够阻止皇帝土地兼并、抑制藩王、对投靠阉党的官员们(包括文武)进行抑制吗?

很显然,他那么做皇帝也就不喜欢他了。

“土地兼并”得不到抑制必然是农民起义

(4)魏忠贤、阉党的催化作用

阉党与东林党党争,严重的损害了明朝内部的团结,大明内部相互倾轧,不能一致对外对内,也不能解决大明的种种积弊,反而削弱了大明的实力。

魏忠贤的矿监、盐税政策,虽然缓解了大明财政囧态,但更多的却是钱落入阉党及围在其周边的文武官员腰包。魏忠贤税本来就是不合法,以皇权代替行政权、以私法代替公法。里面的问题更多。

魏忠贤只是皇权的代表,他征税的权力也是来源于皇帝,也为皇权的利益服务。也正是因为这点,崇祯可以伸出个小拇指就能消灭他。

同样,魏忠贤也仅是统治阶层中的一员,崇祯很容易地消灭了阉党,但却根本斗不过统治阶层的官员。

魏忠贤只是工具性,他没有办法解决根本性问题,死不死对明朝灭亡几乎没有影响

皇权受制于儒家思想,那么,做事儿总要找面子、顾制度,但制度僵化后,皇权只能依靠宦官去暗地里惩治不听话的官员。

问题就这么简单。他就是皇帝的刀。扔就扔了,问题在于崇祯扔了刀后手里没有东西了。只靠“制度”“王法”这些根本动不了别人的灵魂。


坐古谈今


无论崇祯杀不杀魏忠贤,明朝灭亡的命运都是不可改变的。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的假设是不成立的。崇祯上台之后,必然要杀魏忠贤,这是崇祯的性格决定的。就算是崇祯上台之后在收拾阉党的时候,留下了魏忠贤的一条命。和天启朝相比,也不可能以魏忠贤的意志处理朝政。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是前人早已讲明的道理。

我始终认为,明朝的灭亡是政治的腐败与皇帝也就是国家一把手的无能决定的。其它因素当然也有,但前边两条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之所以有这样的假设出现,是因为在天启朝,也就是魏忠贤实际执政的时代,国家大事的处理上,并不是百分百的一无是处。有些事情的处理上,似乎还是合情合理,对国家有好处的。甚至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比之崇祯朝的处理,也并不差。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有原因的。它是因为崇祯皇帝与天启皇帝不同的经历以及不同的性格造成的。

天启朝魏忠贤之所以能够成为实际的执政者。是与天启皇帝朱由校的性格决定的。朱由校是明光宗朱常洛的儿子。朱常洛由于万历在立储问题上的优柔寡断,一辈子处在危险之中,随时都有被郑贵妃一党害死的可能。他虽然后来被立为太子,但是做为太子应受的教育,却被耽误了。朱常洛都是这种处境,做为皇太孙的朱由校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他从小几乎处在一个没有人管的状态中,只有他人奶妈客氏陪伴着他。所以,他对客氏形成一种近于母亲般的依赖。他的学习情况,就更不用提了。明光宗在继承万历的皇位之后一个去世。朱由校登基成了新皇帝。他登基的时候,大约十六岁。比康熙亲政的时候,还大了两岁。可是他在“移宫”一案中的表现,却很像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只知道哭。在他当了皇帝之后,离开了奶妈客氏,晚上睡不着觉还要哭。这些都是明史有确切记录的。所以,这样的一个人当皇帝,对于处理国家的政务,他是既无能力,也无兴趣。于是,国家的大权就落到了魏忠贤的手里。

魏忠贤这个人的特点,本质上就是一个社会下层的无赖。他对大明王朝的治理,用一句通俗的话讲,与现代社会里一些流氓无赖当村长的治理方式是一样的。这种思维模式,对于真正受过良好教育的上层政治圈的精英们来说,根本是瞧不起的。但恰恰朱由校是一个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因此,魏忠贤处理问题的方式,他在情感上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这才是魏忠贤的统治能够贯穿天启一朝的原因。

无赖统治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注重利益,没有大眼光。魏忠贤的统治也是这样。他的原则很简单,谁听我的话,我就把利益给谁。谁不听我的话,与我做对,我就整死谁。如果国家政治没有与他的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所在地方部门的官员,按惯例和规定执行就行了。因此,在魏忠贤一朝。如果不得罪魏忠贤,想干点正事,也是可以的。但是,魏忠贤的统治绝对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让他统治下去,大明朝也是必亡的。

崇祯的经历,与天启皇帝朱由校有些不同。他的父亲朱常洛去世,哥哥朱由校当皇帝的时候,他只八九岁。正是读书的年纪,所以,他是从小受到比较正规的教育的。所以,他的统治思想应该是比较正统的。他也不会魏忠贤的统治方式。另外,天启朝由于皇帝对政务没有兴趣,大权落在了魏忠贤的手里。天启虽然对政治没兴趣,但不等于崇祯没兴趣。所以,除掉魏忠贤,是他上台第一天时就立下的誓愿,绝不可能放过魏忠贤的。

崇祯在收拾了魏忠贤之后,就感觉到自己英明无比了。但自己分析一下崇祯一朝,他对政务的处理上。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水平不是一般,而是太一般。和英明天纵几个字扯不上半分钱的关系,可是,他自己始终坚定不移的认为自己天纵英明。大明朝到了灭亡的时候,他还在说,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这就很可笑了。如果你觉和天下人都不一样,你却觉得天下人都错了。那一定是你的认识错误。

我个人感觉,崇祯的水平,大概也就是一般人的水平,放在今天,他拼了老命能考上个二本,就算不错了。恰恰是这样的一个人,坐在了国家一把手的位置上。读读历史就能明白,崇祯一朝杀了多少大臣。所以给他办事的人,只要有了一点失误,就会被他或免职,或杀掉,试想天下还有不犯错误的人吗。只要他这样的人在位置上。基本上相当于武大郎开店。武大是比自己个子高的一律不用。而他是比他个子高的,全部杀了。这样的人掌权,国家能不亡吗?


七月流火140400643


提出这个假设的人基于一个原因:魏忠贤和袁崇焕关系好像还不错。魏忠贤掌权时,明朝政府抵御辽东后金的入侵还是比较给力的,可以说一扫万历末年辽东战场的颓势,大有光复辽东之势。天启能够认识到辽东与京师唇齿相依的关系,否定龟缩山海关的决议,积极支持孙承宗的推进战略;后期袁崇焕督师辽东,不敢说他多器重袁崇焕,但从来往信件看,袁与魏的关系至少是和谐的,袁比较厉害的几次战功全在魏掌权时诞生。

但是,这里有一个误解,魏忠贤掌权,好像军国大事他都管,其实不然。

明朝宦官最高的职位有两个,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按照明朝的制度设计,前者是代皇帝朱批的,也就是在皇帝忙不过来的时候,充当皇帝的秘书在内阁起草的文件上写"同意"或者"不同意";后者是管印的,在朱批好的文件上盖印,发回内阁施行。

当皇帝怠政,而内阁又不受信任的时候,司礼监的这两个位置的宦官就坐大了。因为皇帝不处理内阁草拟的文件的话,就是司礼监来处理,此时皇权的实行者就是司礼监的秉笔和掌印太监。如果有太监能够身兼秉笔和掌印太监,那他基本就是皇帝了,比如魏忠贤。

朝政的处理是一个流程。打个比方,大臣拟好工作计划报内阁,或者皇帝安排个什么事情给内阁,内阁讨论形成建议意见报皇帝,皇帝审核批准,内阁在下发执行。皇帝懒了,批准盖章的活就交给太监。明朝初期发明这一套,分化了内阁权力,开始是有效的,随着这套制度运行,带来一个致命缺点:一旦流程的各环节势力做大,形成小集团,那么相互的扯皮、攻击会大大的加强朝廷的内耗。不幸的是到了明朝末年,朝廷内形成了两大对立集团,太监集团(阉党),文官集团,文官集团又分为东林党和浙党。互相攻击,互相掣肘朝政一片大乱。

比方说,皇帝要做个什么事,内阁可以照转文件下发,但是可以让下面执行的同党推诿不执行。内阁想做个什么事情呢,太监也可以忽悠皇上,就是不盖章。这个时期,已经无所谓对错了,不管做什么事情,一派赞成的,另一个就反对,什么战略部署,长期规划,长远利益,统统都做不成。

魏忠贤只是阉党势力的一个代表,没有魏忠贤,还有王忠贤,张忠贤,明朝是除了东汉,宦官祸国最严重的王朝。而且,即便魏忠贤和袁崇焕关系好,即使袁崇焕是个阉党,也会受到东林、浙党势力的掣肘,打击。他依旧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另一方面,魏忠贤和袁崇焕的关系也不见得那么好,太监的生理缺陷注定了他们心理的变态,不可能和你成为好朋友。

宁锦之战后,满桂、赵率教等人都得到了应有的赏赐,但袁崇焕却因为魏忠贤让他的党羽弹劾袁崇焕不救援锦州,论功行赏时,只给袁崇焕增加一级官阶。尚书霍维华为此感到不平,上疏乞求辞去荫袭子孙的赏赐,但魏忠贤不许。七月,袁崇焕辞官回乡。明廷以王之臣接替袁崇焕为督师兼任辽东巡抚,驻扎宁远。

综合以上,总结一句话,把明朝的兴亡依托在一个太监身上是相当不靠谱的。

明朝灭亡有三大原因。

  一,文官集团势力过大,皇权受到抑制。事实上严嵩死后,大明的文官们一直是铁板一块,皇帝再也无法分化,控制,万历不上朝,正是基于此,万历上朝是那回事,不上朝还是那回事。

二,明末经济制度的超前发展(黄仁宇,杜车别观点)。中国古代为什么重农抑商,因为气候,河流,地理的因素决定了我国是个农耕国家,不像欧洲以商业为主,所以我国大部分人口是农业人口,这就决定了粮食生产安全是中国古代的第一要义,没了粮食,百姓就要造反。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禁止海外贸易,正是为了限制农业人口从事非农行业,导致粮食减产。

而明末,江南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海外贸易活跃,大批的农业人口进入手工业或从事海外贸易,而张居正的赋税改革使得实物税转变为货币税,人们不生产粮食也可以交税。江南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的后果就是江南人口的口粮需要湖广供给,到了明末战乱时候,江南富商们有钱买宅子,买地,却买不来粮食,清兵南下后,南方四镇的二十万精兵因为没有军粮,全部投降清兵,政府无粮,征兵也困难。南方粮食姑且紧张,那么北方遇到了那么大的灾情,可以说天下已无粮赈济,

三、再来谈谈张居正的赋税改革。张居正的赋税改革使得明朝往商品经济迈了一大步,但正是张居正的赋税改革使得明末商品经济过渡发展,从而导致明朝的灭亡。在张居正的赋税改革以前,农民收割完了粮食就可以交税,但赋税改革后就不行了,还要拿市场上去卖,换了钱再交税。而收割粮食和卖粮食的季节都一样,大家都卖粮食,粮商就会趁机压价,等于农民又被盘剥一次,变相的加重了赋税。江南这些地方还好一些,因为这些地方银子多,经济外向型大,还可以种植利润大的经济作物换钱,西北这些缺银,经济内向型的地方就更严重,农民为了换钱受的盘剥更大,所以除了灾荒外,农民起义为什么在西北爆发,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再加上前面说的,张居正的赋税改革等于是鼓励种植经济作物而不种植粮食,所以导致大明王朝灭亡的不是李成梁,不是万历,天启,崇祯,魏忠贤,而是张居正,这位大明王朝的第一能臣,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诡异。

  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由于商业的过渡扩张,耗尽了帝国的资源,最终搞垮了这个帝国。


呆弟42005191



先来说个魏忠贤的故事。

有四人夜里在密室饮酒,其中一个人喝醉了,谩骂魏忠贤,另外三个人吓得不敢出声。那个人还未骂完,东厂探子就将四人押到魏忠贤的住所,立即将骂的人处寸磔,而慰劳另外三个人金子,三个都被吓得魂飞魄散不敢动。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魏忠贤排除异己是到了什么程度,只要是说他坏话的,他一律视作敌人。魏忠贤本是宦官,未净身时就和宫内太监往来甚秘,后来净身竟然还留有一个睾丸,由于他和宫内太监关系很好,所以给他留了一个睾丸。本身一个太监,能够权倾朝野,不说他是不是奸恶,这就说明了魏忠贤不是池中之物,要知道,能在古代从一个小太监,成为皇帝信任的大臣,这本身就说明了他魏忠贤不是一个凡人。

天启皇帝在位期间,基本上将政事交给魏忠贤处理,时人称魏忠贤为九千九百岁,魏忠贤在位期间,打压政敌,不过他打压的政敌,也是没有本事的大臣,对明朝没有什么建树。魏忠贤此人虽然奸恶,人们说他坏话,就会被他视作反对自己,而清除。但是魏忠贤心思缜密,对待国事处理的还算可以。当时明朝由于万历年间的征战,国库空虚,民间土地兼并严重,百姓生活困苦,纷纷逃离祖籍,但是明朝政府规定百姓是不可以随便离开祖籍的,于是这些百姓渐渐成为了逃亡的流民,随时可能被官府抓获然后判刑。于是农民起义在万历年间就已经出现了苗头。而且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明朝末年正值地球小冰期,粮食农作物纷纷减产。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起义严重。早期的万历皇帝还能镇压农民起义。但是万历皇帝死后这种情况更加的严重。甚至天启皇帝某一年竟然连续发生了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达两百多次。可见这个时候的明朝就已经出现了不稳定。然而魏忠贤上台之后,行事作风强硬,各地的农民起义迅速被魏忠贤镇压。而且魏忠贤他虽然排除异己,但是他也是一个知人善用的人。崇祯皇帝上台之后,显然是想干一幅大事业的青年皇帝的形象。崇祯皇帝认为魏忠贤是奸恶之徒。于是不假思索的开始清算魏忠贤。但是他却没有想到,清算了魏忠贤之后,大明朝就好像是失去了一个支柱。这根支柱虽然时刻的压在崇祯皇帝的身上,但是这个支柱他也支撑了大明朝。

假如魏忠贤不被崇祯皇帝清算的话,明朝的灭亡也是在所难免的,只不过明朝灭亡会在拖延个十几年,二十几年。但是明朝灭亡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明朝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当时的明朝,朝堂之上党争严重,而朝堂之下,贪官污吏,横行霸道,地方土地吞并严重,导致了大量破产农民变成无地流民。,最后明朝灭亡也是被农民起义军所灭亡的。最后,崇祯皇帝在临死之前的一天为魏忠贤重新修建了墓碑。可见,崇祯皇帝最后也是后悔把魏忠贤杀掉。如果魏忠贤不死的话,明朝的命运,有可能会,晚个,十几年,二十几年,才会灭亡。而且因为魏忠贤的处事方法和崇祯皇帝不同。崇祯皇帝虽然一心想要做个好皇帝。但是崇祯皇帝处事优柔寡断,然后被朝堂之上的百官耍得团团转。而魏忠贤此人处事心狠毒辣,处事果断。举个例子来说吧,天启皇帝年间,陕西也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魏忠贤命令镇压农民起义,恨不得除之而后快。最后,农民起义被镇压,在魏忠贤当政的几年间,陕西再未出现过农民起义。崇祯皇帝当政期间,陕西也发生了李自成农民起义。崇祯皇帝优柔寡断。当将军伟要打算围歼李自成的时候,崇祯皇帝却下命令要招安李自成。结果给了李自成喘息之机,贻误了前方的战机。等到崇祯皇帝再想剿灭李自成的时候。李自成的实力已经翻了数番。最后明朝最后的一个同农民军作战的将领孙传庭,也是在崇祯皇帝盲目的催促之下贸然出兵,结果被李自成围歼。孙传庭战败之后,明朝再也没有将军出来同李自成农民军作战。朝堂之上,百官大眼瞪小眼。都没有办法。最后,崇祯皇帝命令百官捐款来募集兵同李自成起义军作战。那是百官各有心思和打算。崇祯皇帝的岳父周勃,对崇祯皇帝说自己很穷。甚至还要把自己的房子明码标价卖掉,然后来捐款,军费。最后还是周皇后劝说他的父亲周勃最后终于捐了300两银子。但是后来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之后。李自成严刑拷打朝廷百官。从崇祯皇帝岳父周伯家里一次性抄出白银几千万两之多。从百官以及六部大臣家里抄出的金银细软,甚至相当于明朝廷几年财政收入总和,可见这些朝廷百官都是贪官污吏。当时魏忠贤对待这些朝廷百官采取的是镇压排除的态度,而崇祯皇帝却太过信任这些百官,实际上,崇祯皇帝时期朝廷的百官大部分都是贪官污吏。

即使魏忠贤不死。,明朝的灭亡也是在所难免。那时候的明朝官员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地方豪强,横行霸道。大量的农民成为了无地的流民。即使魏忠贤在世,也避免不了明朝灭亡的命运。但是魏忠贤在世的话,明朝有可能会晚个十几年,二十几年灭亡。


忘川星玉


个人觉得评价一个人就算再坏他也有好的一方面,魏忠贤,人称九千岁,个人觉得如果崇祯皇帝不杀魏忠贤的话,大明王朝有可能不会加速灭亡其因有三:1魏忠贤虽然在天启朝权倾朝野,但是懂得权衡各方面或者说各个官员之间的利益,有效的打击东林党人,在崇祯在位期间,重用东林党人,但那时候的东林党人已经在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根本没有为国家利益着想了。2魏忠贤时期,虽然派太监在各地收取税负,民怨也非常深重,但是并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且就算是有农民起义,也是坚决打压,而且斩草除根,崇祯期间,取消了驿足这个职位,直接导致了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大批农民失业,其实说实话,李自成这样的人根本不想造反,只想干好自己的工作,老老实实把钱挣回去,只是大明王朝剥夺了他的工作,他没有饭吃了,才会造反的。3在魏忠贤时期,魏忠贤虽然是太监,但他懂得辽东战事是主要的,他任用孙承宗为辽东经略,孙承宗重用了袁崇焕,在宁远大捷中打死了努尔哈赤,严重的打击了八旗的实力,而且在魏忠贤时期,八旗很难踏过宁远防线,在崇祯继位后,虽然前期重用了袁崇焕,但是崇祯这个人生性多疑,好猜忌,在北京保卫战中,中了皇太极的计谋,直接杀死了袁崇焕,导致了辽东很难再有人能和皇太极一较高下,也间接导致了明朝加速灭忙。所以说魏忠贤虽然都说是奸人,但是他也懂得权衡利弊,所以个人觉得如果魏忠贤不被杀,明朝有可能不会那么快灭亡,明熹宗在临死前也曾嘱咐过崇祯皇帝不要杀魏忠贤,要用魏忠贤,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当然了就算是崇祯重用了魏忠贤也挽救不了大明朝灭亡的事实,因为当时明朝已经内忧外患,社会矛盾已经成为了明朝末期主要矛盾,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m风华正茂


人的一生,有许多偶然的事情。人会为了这偶然的事情,去下赌注,赌对了从此荣华富贵,赌错了则继续沉沦。

欲望是驱使人做出下赌这个决定的因素,有人倾尽所有冲进赌场,有人为了前途把生命都搭了进去。

今天笔者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明朝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魏忠贤,这个被历史称之为祸国的奸臣,是怎么从小民一步步迈向帝国之巅的?他的成败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尊严还是前途?

魏忠贤在入宫之前,并没有名字,因为家底贫寒,也没有上过学。但这哥们本性比较憨厚,还讲义气,经常在村里跟几个小混混称兄道弟,纵酒赌博。

很快家底就被他酗酒弄光了,连饭都吃不上。但多血质的魏忠贤却不甘在黄土上度过一辈子,他的强烈欲望促使他整天胡思乱想,却又不知道如何是好。

魏忠贤打听到皇宫里每年都有对外招募一个工种,要招募三千的岗位,结果竟然有一万多人报名。这可不是当差的,是太监。

在明朝,寒门子弟为了维持生计,很多人会选择去当太监,牺牲了自己的尊严和性福。

但不是想当太监就可以,那时候当太监需要一大笔费用,包括手续费和后续疗养等,而且死亡率很高,很多人阉割了之后没挺过来就死掉了。

但魏忠贤决定赌一把,他恨透了这种被生活压迫的疾苦。找到专管收太监的公公,去了势,还在京城的龙华寺苦等了四个月,终于在一次挑选中,被选中去倒马桶。

二十三岁的魏忠贤终于等到了这一刻,虽然只是一份倒马桶的工作,但对他来说堪比读书人中进士。

和所有入宫的太监一样,魏忠贤日复一日地做着自己的工作,淹没在众多底层太监里。

这时,没有人会料到,他日后会成为左右大明王朝的权臣。

一切始于偶然

这个大字不识一个的赌徒,在宫里依然默默无闻的活着,十几年后,魏忠贤谋到了伙食管理员的位置,最重要的,是在太子身边。不过当时的万历皇帝并不喜欢这位太子,总想着把这位太子给废掉。

魏忠贤并没有直接服务太子,而是侍候太子身边的王才人和她的儿子。与其他人不同,魏忠贤认为自己从底层太监脱身,很大程度是因为王才人和小皇孙,出于感激,魏忠贤对他俩是忠心耿耿。别人对王才人母子并不怎么感冒,只有魏忠贤毕恭毕敬,认真侍候着。

魏忠贤是一个性格讨人喜欢,还有些憨厚的人,因为对别人没什么戒心,宫里其他太监都叫他做“傻子”,却非常受人欢迎,这与我们印象里那个大奸大恶之人大相径庭。

而且,魏忠贤运动天赋高,骑在马上,搭弓射箭,命中率极高。又比较逗比,所以小皇孙常跟着他一块玩。

由于太子不被重视,这位小皇孙自然也就被冷落了,直到成年还没读过书,字都是身边太监教他的。正因如此,这位小孩不爱读书,爱习武打闹,自己还舞刀弄棒,更厉害的是竟然还迷上了木匠这门手活,自己设计和制作,领旁人大为惊叹。

如果在普通人家,这个小孩日后可能成为木匠之类,可在皇宫,玩刀棒和手工,就属于不务正业。

不过这一切都是魏忠贤陪他一起经历的,骑马射箭是魏忠贤教的,玩具是魏忠贤帮他找来的,时间一久,这一老一小形成一种亦亲亦友的关系。甚至魏忠贤在恍惚间把这个小孩当做自己的孩子。

斗转星移,这一年魏忠贤五十三岁,过了知天命的年轮,命运却发生了不可思议的转折。

这一年万历皇帝驾崩,那个战战兢兢当了很多年的太子,终于登基了,史称:明光宗。一下子小皇孙成了准太子,连魏忠贤都发现身边的人对他敬重不少,心情舒畅许多。

然而仅仅一个月之后,也许是压抑太久急着发泄,明光宗就纵欲过度去世了。原本还跟在魏忠贤后边乱跑的小皇孙,这下成了大明王朝新的天子,明熹宗。

这一切转得太快,魏忠贤都有点晕头转向,命运之神的礼物直接砸到了他的头上。作为皇帝信任之人,魏忠贤自然明白自己所处的境地。

相比起对木匠的兴趣,对政治刚登基的明熹宗可谓十分厌恶,下面朝臣在说什么他没听懂,也不想听懂,他需要一个人来帮他解决这些烦心事。这一重任,就落在了魏忠贤身上,这个不识字的太监被任命为司礼监秉笔,就是帮皇帝批奏折。

这就意味着整个帝国的权力掌握在魏忠贤手上,历史把舞台搭好,等着魏忠贤开始他的表演。

权力的滋味

魏忠贤从进宫开始,命运从来没有垂青过他。在底层的挣扎里,他屡受打击,又没机会升迁,还被人叫做傻子。

后来他索性把傻子的帽子戴牢,甘居人下,用自己的示弱来换取别人的保护。他没有了自尊,活得像一条狗,这种压制却让他异常痛苦,欲望的种子不时在心里迸发。

在机会面前,魏忠贤极为果断,面对任命,不识字的他却没有谦让。他让别人替他讲解奏折,在根据事情发号施令,在让人写进奏折里。

初尝权力滋味胜过世上任何美味,一句话便可决定任何人的生死荣辱,全天下的聪明人都拜倒在自己的脚下。从社会最底层升迁到最高峰,魏忠贤有点慌,但这不妨碍他对这种快感的着迷。

俯视自己脚下的众生,魏忠贤产生了一股责任感,他要励精图治,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把温暖洒向四方!

可惜的是,作为帝国的缆权者,魏忠贤作为一个倒马桶和伙食管理员的经历,不足以支撑他的抱负。缺乏文化素养,有没有任何政治经验,注定他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

有一年兵部申请提调将军,魏忠贤听了奏折,发现提调将军中间还有一个都司的级别,竟然要直接超升,里面可能有舞弊的行为,就下令进行调查。结果兵部解释这是十几年来的惯例,因为都司的实缺比较少,最后魏忠贤不得不承认自己对政务不熟悉。

这只是他在处理政务时出的众多玩笑中的一次,但这丝毫没有动摇魏忠贤治理国家的信心。

就像所有突然暴富的土豪一样,不放过向世人炫耀的机会。每次出行排场都极大,据记载随从多达数万人。在穿着上还要穿龙袍,以显示自己的特殊。这些行为都反映出了他个人素质的庸劣,但是他越高调,就越凶险,特别是早已看他不爽的东林党人。

暴风骤雨袭来

东林党人自喻为忠臣,他们极其反对魏忠贤的所做所为,特别是魏忠贤的身份。要知道明朝祖制,太监不可干预政权。

当时的新科状元就上奏折,指责皇上没有承担起帝国的责任,差点被魏忠贤廷杖。紧接着有大臣上书把魏忠贤比作祸国殃民的前朝太监刘瑾,更多的人从不同角度对魏忠贤进行攻击,比如专制夺权,比如擅自改例,还有出行比皇帝还隆重等。魏忠贤感受到朝堂之上,一股反对自己的势力正在袭来。

从大学士和尚书,再到各级官员,都加入反对魏忠贤的行列,一时间乌云密布。

此时魏忠贤即委屈又惶恐,不知如何是好。他知道一步之差可能要身败名裂,只能去找皇帝庇护。皇帝对这个忠心耿耿的老太监自然比其他朝臣信任得多,义无反顾地做魏忠贤的靠山。

东林党人虽然愤怒,却也毫无办法。眼看魏忠贤毫发未损,政治的天平始终在魏忠贤这边,更多的人开始投靠过来。很快魏忠贤身边聚集了一批大臣,还有大臣拐弯抹角的认魏忠贤为父亲,以此来攀上高枝。

对于这些投靠过来的人,魏忠贤给予他们火箭般提升,培养成了自己的心腹,帮他出谋划策。很快魏忠贤对东林党人进行迫害,网络罪名,弹劾的弹劾,下狱的下狱,东林党人被清洗大半。

很多东林党人在下狱时被施以毒刑,折磨至死。

至此,整个朝堂基本把控在魏忠贤手里,无人敢提出异议。朝中升官的捷径,就是恭维和吹捧魏忠贤。越来越多的称颂,让魏忠贤倍感舒服。

然而命运到这里又发生了转变,就像当初一样。二十三岁明熹宗因病也去世了,继承皇位的是崇祯皇帝。

新皇帝一声令下,命令魏忠贤乖乖去给老皇帝守陵去了。但崇祯不会只是让他守陵,接下来还要赶尽杀绝。这年十一月,得到崇祯要处死自己的消息,魏忠贤选择上吊自尽。后来为了昭示国法,他的尸体又被挖出来枭首凌迟,家庭其他成员也被发配充军,显赫一时的魏家化作鸟散。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人活一世,面对命运的垂青,有时候总显得慌忙。魏忠贤一辈子都在等着这个机会,可是却做少了一件事:准备。

都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但是魏忠贤一点准备也没有,白白把机会给糟蹋了,最后弄了个悲惨的下场。

经常有人讨论说读书有什么用?其实读书的用处在于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认知,还有处理事情的能力。没有知识储备和能力做基础,即使给你一百个好时机,可能也把握不住。

读书的意义不是当下能给你换回多少回报,而是在未来某个时间里,机会出现的时候,你能把握住,并借此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辜负自己的努力。毕竟笑到最后的人,才是赢家。

所谓: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LD讲故事


现在总有人想给罪人洗白,给忠臣洗黑。比如现在网上的一些人说岳飞是奸臣,说秦桧是忠臣。还有说魏忠贤好的,说袁崇焕是奸臣叛清。

我们作为后世的人,毕竟年代已久很久远了,历史的真假我们真的无法去判断。只能通过各种史书来评判。正史和野史有时候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别,当然对于一些学者来说肯定是相信正史,但是现在网上的一些人拿着一些不懂装懂的野史,或者说看了几篇文章就来否定这些正史。不可否认的是正史作假的可能性很高,因为这些史官为了讨好当时的统治者,肯定会有作假的嫌疑。但是野史基本上都是没有经过考察的,都是一些人们口口相传的出来的,可信度更不高。

现在为魏忠贤洗白的几点无非就是,第一袁崇焕的几次大捷都是在魏忠贤掌权的时候,所以很多人认为崇祯还不如魏忠贤。第二就是,让东林党人士崛起。都知道东林党就是一些群不学无术,披着忠臣能人的帽子,其实就是一群草包。但是他们掌握着笔杆子,把魏忠贤丑化了。第三在崇祯手里,辽东事物更加激化,让满清迅速崛起了,而在魏忠贤手里,当时的后金还没有这么强大。

中国历史上宦官乱政最严重的两个朝代一个是明朝一个是东汉。明朝中后期尤为严重。魏忠贤自称九千岁。魏忠贤掌权的时候,随意诛杀异己,乱杀臣子,危害朝纲。虽然魏忠贤杀的很多都是一些无才之辈,但是毕竟这些权利只有皇帝才有的,你一个小小的宦官就敢越皇权,这是对于皇权极大地挑战。祸乱朝纲。

而且当时明朝中后期,中国正是遇到了小冰川时期,老百姓几乎是颗粒无收,民不聊生。但是魏忠贤却大肆敛财,在后来查抄魏忠贤的官邸时,富可敌国。得民心者得天下,正是因为魏忠贤,本来已经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在他的手里马上变的摇摇欲坠。在魏忠贤大肆贪污,敛财的情况下,也让大明朝彻底失去了民心。以致于后来的农民起义太多了,大明朝已经无法镇压了。

崇祯在杀魏忠贤这件事上确实欠妥。而且操之过急了,崇祯一上台就杀了魏忠贤,本来魏忠贤在的时候,阉党和东林党这些能平衡,但是魏忠贤一倒台,崇祯又重用东林党人士,都知道东林党比阉党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本来在崇祯之前,大明朝对于各种盐铁矿等有钱人征税,但是崇祯一上台之后,采用东林党的建议,不要这些人富人交税,完全就靠老百姓这些穷人来支持整个国家的运转,显然是不可能的,也让大明朝额国库迅速空虚。

崇祯杀魏忠贤是没错,魏忠贤也确实该死,但是崇祯不是当皇帝的料。虽然崇祯极力的想挽回颓势,但是做的事确实把大明直接推向了深渊。一个皇帝最重要的就是知人善用,但是崇祯在这一点做的太差了,崇祯上台十七年,光是内阁首辅就换了五十多个。崇祯一直都是不相信大臣,遇到问题了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向了大臣。

所以说让大明加速灭亡的不是杀了魏忠贤,而是让崇祯上位了。如果让朱元璋看到自己的子孙后代如此,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


小伍讲历史


关于此事,有待商榷。不过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言,倒是可以窥探一二

明朝还未亡之时,崇祯已经有了诸臣误我的觉悟,而有个小太监哭哭啼啼的说了一句:“如果魏公公在,不会这样的!”崇祯听罢,下令厚葬魏忠贤(此时魏忠贤早就死了好久了。。。)


大明公司的历任董事长都很有特点

有的励精图治,引领公司欣欣向荣;有的就喜欢玩心眼,只为逗乐,有的喜欢美女而有的喜欢修仙,终于大明要黄了,而这一任董事长,是个木匠——天启

天启之后是崇祯,崇祯终其一生都未能挽救大明王朝的命运

最后以一尺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大明公司最后的挣扎,而其中有个小插曲很有意思

据说快要亡国时候,有个太监说如果魏公公还在,或许国家不至于如此,崇祯心里有悔意,还秘密让人收敛魏忠贤骸骨

此事是否属实,我们尚且不论

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如果魏忠贤没有被清算,会影响大明的结局吗?

  • 妖人九千岁——能力是“卓越”的

魏忠贤一步一坑,踩着别人登上权力的顶峰

天启皇帝是个木匠,不管朝政,魏公公来管

群臣也归他管辖,因此历史上知名的“东林党”被清扫

这是一帮以“忠臣”自居其实也并非善类的传统士大夫

魏忠贤清算了杨链、左光斗,扶植了自己的五虎、五彪

他的确贪得无厌,凡事都需要用钱来解决,但是他也是办实事的人,国家虽然乌烟瘴气,却也依旧平静

至少,该镇压的都镇压了,该收拾的也都收拾了

朝堂之上,也没有乱七八糟的党争,大家都是“阉党”无论是自愿还是非自愿,至少都相安无事

对外呢,也还不错。毛文龙驻守皮岛,袁崇焕督师蓟辽,一扫万历阴霾,防守做得也很到位

不说这些人是否奉承魏忠贤(比如袁崇焕给他在关外修生祠)至少魏忠贤用他,毛文龙也没被收拾

所以,魏公公的政治手腕是有的,甚至可以说很高

  • 五虎五彪十狗四十孩儿——阉党走狗,国之重臣

魏忠贤的呼风唤雨权倾天下,离不开身边的这帮干儿子、干孙子

因为他是宦官,所以无后,因而同姓同宗成为了结交魏忠贤的最有利法宝,据说一个大臣,让自己的儿子去给魏忠贤当孙子,然后自己顺理成章的叫魏忠贤一声爹,而这个大臣,竟然比魏忠贤还要大

不要脸,是真的不要脸

可是,就是这么积累下的一批大臣,还真就帮着魏忠贤治理了整个天下

虽然民不聊生,虽然贪得无厌,虽然鱼肉百姓,但至少天下还是大明的

时人皆知,要想当官,必须拜魏忠贤的码头,要想升迁,必须给魏忠贤送钱,要想为天下百姓做点事,必须先给魏忠贤修生祠,就是这样的朝廷,就是这么的昏暗

所以,朝堂之上,人人皆阉党,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他们在忍辱负重

随着魏忠贤的落马,阉党一朝覆灭

算是积累多年的“好人才”“坏人才”一扫而空

  • 励精图治的崇祯——用力过猛

时人有评:“崇祯用力过猛,因而导致国家覆灭,明末不缺忠臣良将,却未能挽救危局”

当然也有人认为:“崇祯之败,败于党争,诸臣误我并不是推卸责任,当时的朝廷已经腐败混乱到崇祯也无法挽救的局面,再不用力,甚至挺不了那么久!”

总之,人们围绕着崇祯和他的群臣,做出了如此的评价

而大明王朝的覆灭也和这君臣之间的掣肘扯皮不无关系

崇祯节俭,自己穿破衣服、后宫也穿破衣服,不舍得吃喝挤出钱来发军饷,平叛乱。

大臣们则奢华无度,历任的首辅也都是各个党派的领袖,一心只想着扩大势力,打败这个、抨击那个。

一如周延儒、温体仁都算是一代奸相

而且在北京即将破灭前夕,崇祯号召群臣捐款救国之时,群臣除了哭泣就是沉默,就连崇祯的老丈人(当时有名的富豪)也不愿意出钱,崇祯很愤怒,但也无可奈何。

最后,北京城破,忠臣不是没有,文臣武将都有人自裁殉国

如大学士范景文等二十一人均壮烈捐躯,而苟延残喘的崇祯老丈人,竟企图以金银财宝贿赂李自成,落得个家破财尽的下场,让人感叹

而崇祯也杀子毁女自裁于景山

  • 命中注定——魏忠贤一死,大明必亡

结局是悲惨的,反过头来想想

为何没有忠臣如于谦、如张居正、再如袁崇焕也可以啊

将时间推到阉党倒台的那一刻,我们或许会发现什么

其实,东林党并非什么名门正派,他们搞党争不亚于其他任何党派

阉党专权、谋害忠良已成事实,他们虽然残忍,但他们知道保家卫国

知道只有朝廷在,自己才能继续作乱,百姓苦的只是一时

待到时机合适,再一扫而空也未尝不可

而结果却是:崇祯一心想要绊倒魏忠贤和他的党羽,并且想要重新拉拢一批人为国家办事,只是,阉党的处理方式太过于绝对

本来朝廷就已经一团乱麻,几乎人人都和阉党脱不了干系,好人错杀的不止一个,为什么?

崇祯要惩办阉党,必然不能用他们的人审理,好,找到了一个真不是阉党的人,而这个人之所以不是阉党,是因为连阉党都看不上他,觉得他太差劲。

机会来了!平常跟谁关系不好,被谁欺负过,那就是阉党,那就得惩办,写进名单,交给三司法办!

但凡于阉党有联系的,都进去了。哪怕是为了国家假意讨好的良臣,也未能幸免

就这样,本来是清除乱臣贼子的好机会,演变成了另外一场党争和个人恩怨的斗争

而且更加的惨烈,真正意义上实现名臣能臣一扫而空的效果

稀里糊涂掉了脑袋的人比比皆是,闹得人心惶惶,朝风大变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像样的能臣再出现了

就算洪承畴、卢象升、左良玉、曹文诏一批名将涌现出来

却再也没有为国家鞠躬尽瘁的名臣了

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崇祯“诸臣误我”的临死感叹,以及那流传甚广的说法

“如果魏公公还在,不至于这样的”


置身黑白的精彩


首先崇祯为什么要杀魏忠贤?崇祯16岁就突然登基,在此之前没受过一天帝王教育,对于治理国家来说就是个文盲,相当于一个没念过什么书的初中生当皇帝,平时在外天天听文人讲各种魏忠贤坏话,初登皇位自然觉得魏忠贤权利过大想除掉他巩固皇权,要是太平盛世这么做也就罢了,可偏偏这时候的大明内部矛盾极大,外部还有后金辽东动不动大战,没有一刻喘息的机会。阉党阉党首领是太监,魏忠贤只是当时的首领杀了换个其他太监大明一样可以继续运转下去,崇祯千不该万不该把阉党整个废除,自己又没有明太祖 明成祖那样的能力,而当时的整个文官集团铁板一块都是大地主大商人集团,阉党倒台后看看东林党文官们是怎么做的,废除了几乎所有的商业税收,他们自己大量兼并土地不交税,国家当年就入不敷出前线开始欠军饷,最后只能不断的给百姓加租逼反了百姓。再回头看看天启在的时候魏忠贤所带领的阉党,为什么说阉党是皇权的延伸是唯一能和文官集团斗争的集团?太监和文官不一样,文官大不了辞官或者换个王朝一样做官,太监们只有一个家就是皇宫也只有一个主子就是皇帝,尤其是掌权的大太监们他们很清楚,如果大明灭了他们是死路一条,所以魏忠贤所代表的阉党除了大力镇压农民起义外,对于农民其实还算不错,没加过租,除非天灾人祸严重,农民也是过的下去的。但国家还是要钱的,前线作战实际打的是钱粮是后援补给,天启为什么后来稳住了辽东?最重要的是钱给的足,这钱从哪来?魏忠贤的阉党从东南商人手里征税保证了大明的财政稳定,崇祯杀了魏忠贤没事最重要的是不能自断臂膀铲除整个阉党,让文官集团独大,大明怎么能不亡。


战神的召唤


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魏忠贤不是什么好人,不要误以为魏忠贤为明朝做了什么好事。单凭他在东厂做的坏事就罄竹难书,历史是大部分时间是公道的,魏忠贤是历史证明过的坏人,不要以为大明江山是魏忠贤在维持。

亡于党争

明朝亡于党争是个不争的事实,近些年很多人讨论明朝亡在谁的手中,其实不用争论,在朱棣确立内阁后,皇帝们就开始被限制,有一些就被迫用宦官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其实明朝这辆车在崇祯的时候已经破败不堪,如果不是崇祯,就算是朱由校自己多活二十年也没有。

帮手

魏忠贤没有把明朝弄废掉不是因为他有什么能力,他又不是张居正、王守仁,他就是卑鄙小人,他就为自己贪污,别的事他都不管。在阉党时期国家没有太大问题是因为阉党中还有一些人愿意做事。

阉党中有还多原来齐党、楚党中的大臣,为了生存加入阉党,他们是有能力的,另外就是原来东林党的人也有投靠阉党的。即使是袁崇焕,只要拍好马屁,自己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袁崇焕曾经要在辽东为魏忠贤立生祠。

如果还是好朋友

如果朱由检使用魏忠贤又会怎样?

崇祯即位之后西北大旱,官员腐败,导致民变,如果魏忠贤在,最先贪污,贪污最大的就是魏忠贤,该民变还是要民变。魏忠贤这个地痞都不如王振,遇到事他一定第一个跑。

明朝末期有一个办法,就是和清军议和,之后集中力量打击起义军,但是大臣不同意,明朝丧失了最后的机会。

明朝最终气数已尽,谁都没用,就连孙承宗、洪承畴等人都没办法,一个无德无才的卑鄙宦官难道还能力挽狂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