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牛的中学校长刘长铭:中国教育没把学生当人

还记得那篇在朋友圈疯狂转发的“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吗?是原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所说,这位拥有“全国最牛的中学校长”、“全国最有魅力的校长”等称号的校长,以前发表的“家庭教育重要论”,被老师们奉为“神明”。

全国最牛的中学校长刘长铭:中国教育没把学生当人

在厦门的一个论坛上,刘长铭把“枪口”对准教育,他面对台下以校长、德育主任为主的听众,直言不讳:没有哪个国家的校长像中国校长这样,有那么多的口号和理念,而且,绝大多数都没有落地。

如果学校只是为了教知识,那么,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不要总埋怨环境不好,社会中的人都曾是我们的学生。我们要想想:学校教育给了他们什么?

我们的教育有哪些问题?

1.只炫耀“车技”忘记目标

刘长铭说,很多校长如同赛车手,考虑的是如何展示自己娴熟的车技,但却不知要把车开到哪里?他说,没有哪个国家的教育像中国教育这样轰轰烈烈,改革措施令人眼花缭乱,校长们总想把学校搞得今天和昨天不一样,明天和今天不一样。

2.满嘴口号却没落地

他认为,中国的教育基本上没有和国际人才市场接轨,“我们的学校缺少文化,不缺口号,口号不是文化”。刘长铭以自己接触的众多国外学校来做比较,他说,也没有哪个国家的校长和中国校长相比,满嘴有这么多的口号和理念,谈起来都一套套的,但是,最缺少的是在现实中的落地。

3.没突破“放羊娃”的逻辑

刘长铭讲了广为人知的放羊娃的故事。:问放羊娃,“放羊干嘛呢?”“赚钱呢!”“那赚钱干嘛呢?”“娶婆姨呢!”“娶婆姨干嘛呢?”“生娃咧!”“生娃干嘛咧?”“放羊呢!”······

刘长铭说,我们真的就比放羊娃所追求的境界高么?我们的教育其实也陷入“放羊娃”的圈圈:读书、学奥数,上大学,找个好职业,然后买车、买房、娶媳妇,然后生子,然后孩子读书、学奥数……

4.没把学生当成“人”

刘长铭说,我们的教育价值最初是知识本位,他把它形容为“容器”,学校塞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后来是能力本位,他把它形容为“机器”,我们让学生具备各种能力,解决各种问题。

但无论是容器还是机器,我们都没有把学生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公民意识、生活、情感、交往、悲悯等人的基本属性,都被忽视。他说,中国学校把“以人为本”的口号喊得最响,但是,“中国教育却是最不以人为本”。

好的学习教育是什么?

刘长铭认为,未来,教育的本位要从知识、能力向“价值体系”转变,这才是好的学校教育。那么,什么是教育价值体系,刘长铭认为,应该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职业教育和公民教育。

全国最牛的中学校长刘长铭:中国教育没把学生当人

1.价值体系不是课程

刘长铭说,价值只有渗透到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在一种完全不知不觉中去接受,去完成,才是真正的教育。

他列举了北京四中学生通过高考(微博)后到农村支教获得的领悟:一个人,只有将自己理想和服务社会相结合,才是完美结合。

2.老师是榜样

刘长铭说,学校希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也要让老师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老师对工作充满了热情,那么,学生们未来才有职业精神。他说,这种影响不是靠老师说教,也不是编本校本教材就能解决,人的影响,无法代替。

刘长铭校长语录

我们一些学校在营造什么样的环境?有学校提出:提高1分,“干掉”1000人。提出这样口号的学校到底在追求什么?今天靠自己成绩“干掉”1000人,那么,将来,学生或许也会为了“干掉”别人而不择手段,不排除给人下毒,把别人干掉。

如果没有高考,没有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那么,老师们还会教书吗?我们有没有对应的知识体系,知道哪些知识要教到什么程度?我们经常在课堂上说:这个知识很重要?但是,真的它很重要? 其实未必,是因为考试经常考。千万不要认为,考试的重点,就是知识。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上大学不是一辈子的事,上什么大学更不是一辈子的事,一个人日后能否成才,取决于他的胸怀和布局。

全国最牛的中学校长刘长铭:中国教育没把学生当人

中国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理性、科学的对待教育,不断的创新与改革,呼吁更多的人一起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