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與秦國,爲何齊國不能一統天下?

戰國七雄之中,若論地理優勢,無疑秦國得天獨厚。關中山河四塞,南有秦嶺橫亙,西有隴山綿延,北有黃土高原,東有華崤之險,進可攻、退可守。

齊國次之,東臨大海,魚鹽蠶桑,國力強盛。

東西二帝 - 齊國與秦國,為何齊國不能一統天下?

臨淄城

事實上,齊國的國力一度強到和秦並稱東西二帝,然而,最終還是秦國吞滅六國,一統天下。

那麼,齊國到底有沒有機會呢?

先看三個人

第一個是商鞅,商鞅是衛國公族,稱公孫鞅。年輕時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去魏國謀發展,在魏國國相公叔痤處任中庶子。公叔痤死前向魏惠王推薦商鞅擔任國相,然而魏惠王並未重視。

秦孝公在發佈求賢令後,商鞅轉而投奔秦國,在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尚首功,使秦國一躍稱為強國。

東西二帝 - 齊國與秦國,為何齊國不能一統天下?

前356年,商鞅變法時戰國形勢

第二個是白起,伊闕之戰,白起在穰侯魏冉的推薦下,升任主將,大敗韓魏聯軍。

白起擔任秦將三十多年,攻城七十餘座,殲滅敵軍近百萬,戰功赫赫,被封為武安君。

第三個是範睢,範睢原是魏國中大夫須賈的門客,一次隨須賈出使齊國時被懷疑通齊賣魏,歸國後被魏國相國魏齊幾乎鞭笞致死。僥倖逃生後,在鄭安平的幫助下,易名張祿,潛隨秦國使者王稽入秦。

范雎見秦昭襄王之後,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終始秦國東並六國。一統天下。

這三個人,兩個不是秦國人,一個發跡於底層。都為秦國的統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戰國時代的秦國,雖然地理位置高,卻絕對是人才的低窪地。各國人才只有在秦國,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反觀齊國,自田氏代齊,至齊威王時,勵精圖治,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兩次擊敗當時的霸主魏國。

前334年,齊威王與魏惠王“會徐州相王”,正式稱王,與魏國平分霸權。

前314年,燕國發生“子之之亂”。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眾”大敗燕國。

前301年,齊聯合韓、魏國攻楚,大敗楚國。

前298年-前296年,齊聯合韓、魏連年攻秦,攻入函谷關,迫秦求和。

前286年,湣王滅宋國,南侵楚國,西侵三晉,此時的齊國,國力到達巔峰。湣王意欲吞併二週,成為天子。

東西二帝 - 齊國與秦國,為何齊國不能一統天下?

齊滅宋,進入巔峰

然而,正所謂盛極而衰。齊國滅宋,國際均勢驟然破裂,權力的天平急劇朝齊國傾斜。終於引起各國反彈。

前284年,燕昭王為報其滅燕之仇,以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燕、秦、韓、趙、魏伐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餘城,只剩莒和即墨未被攻下。湣王逃入莒,被淖齒殺死。王孫賈與莒人殺淖齒,立湣王子法章為齊襄王。

經此變故,齊國元氣大傷,再也無力與秦國爭雄。

縱觀齊國的崛起與衰落,完全率性而為,操之過急。如果齊國有張儀、範睢之類的人物為其出謀劃策,天下事未可知。

然而,田氏本身以外來客卿篡奪姜氏齊國,又怎麼會容許客卿在齊國坐大呢?

這也許就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