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古國——秦國,嬴秦的起源?東夷說、西戎說各執其辭

秦國之名,如雷貫耳,因為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封建君主制帝國。但大家對於秦部族起源及嬴秦的發展歷程卻不一定熟悉,秦部族起源說,史學界主要有兩種說法:西戎說和東夷說。由於秦部族是一個從馬背上發展起來的國家,他的先祖們都擅長養馬、駕車,從夏、商、周以來,世代替王室打理馬政,抗擊戎狄,秦部族也因此得以發跡,所以後世認為秦人出自西戎是理所當然的。但近代史學家們根據考古及古文獻認為嬴秦部族起源於東夷,它從東到西經歷了漫長的歷史變遷,直到商周之際才正式在西垂紮根。


西周古國——秦國,嬴秦的起源?東夷說、西戎說各執其辭


上古時期,東夷地區活躍著許多不同的部族,其中有一支嬴族,影響力較大。那麼這支嬴族又是什麼來歷?它是如何產生的?這不得不提少昊氏(少皞)。相關少昊氏部族古籍中記載較多,《史記·魯世家》載:“封周公旦於少昊之墟。”也就是說,魯國(山東曲阜)即為少昊之墟。《山海經》也有“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的記載。司馬貞《史記索引》注:“《左傳》郯國少昊之後,而嬴姓蓋其族,則秦、趙宜祖少昊氏。”是說郯國(今山東郯城縣)跟秦國、趙國一樣,都是嬴姓,出自少昊之後。嬴姓是上古八姓之一,之後又分裂出十四氏,稱為“嬴姓十四氏”,秦氏是其中之一。這些嬴姓之國幾乎都在山東、江淮一帶,如江、黃、修魚等,後來又分裂出許多嬴姓之國,比如養國、樊國等等,都在江淮流域,故嬴秦之國最初當也在山東、江淮地區。

那麼嬴秦氏族又是如何產生且根植於少昊之地的?這又不得不提伯益(大費,因居費地而得名)。《史記·秦本紀》記載,女脩誤吞了個鳥蛋,生了個兒子大業,大業娶了少典部落女子女華,生下伯益,後來伯益輔助大禹治水,獲得成功,被舜賜姓嬴,實際上是封到嬴秦之地,伯益可以說是嬴秦部落的大族長,嬴秦自此始。也就是說,嬴秦的始祖是伯益,遠祖是少昊。


西周古國——秦國,嬴秦的起源?東夷說、西戎說各執其辭


那麼嬴秦的初始位置在哪?少昊之墟即屬於泰山地區,有說法認為嬴秦氏族發源於泰山地區,而且“泰”和“秦”從字源上分析也有一定淵源。“秦”是個象形字,上面是“兩隻手”,下面是“兩棵麥穗”,表示多,《說文解字》說:“(秦)地宜禾。”可見早期秦地是因“宜禾多麥”而得名。“秦”的甲骨文主要有兩種寫法,但上面兩隻手和下面兩棵麥穗不變,只是上部雙手中間的農具略有變化,一個是“槤枷”,一個是“木杵”,這是搗麥穗使其脫粒的方式不同所致。槤枷和木杵,都是手工脫粒工具,不同的是,前者需要在曬場上拍打,後者需要在石臼裡舂搗。根據“秦”字結構,既可以一窺早期秦人擅長種麥,發明脫粒技術,又從側面反映出秦人喜獲豐收、富足安康的景象。由此我們想到了另一個跟“秦”有關的字——泰,“泰”不見甲骨文,我們對“泰”字的認識多源於高處可避水患而獲平安。古時山東地區多水患,人們以遷山而居來遠避水患,後引申到平安可靠,成語泰然自若、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等都是這麼來的。但其實“泰”字還有另一層意義,那就是“大而豐”。《爾雅》說:“

西風謂之泰風。”下有注:“西風成物,物豐泰也。”物產豐饒,糧食充足(秦)即為泰,豐泰。《路史》中有注:“嬴,盈也,庶物盈美而以為封,即泰山嬴縣。”盈,多而豐,這也似乎隱含著“秦”與“泰”之間的內在聯繫。還有一種說法,山東有萊夷,後來與姜太公爭齊都營丘的萊國就是以萊夷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民風強捍。“來”的甲骨文是“麥穗”的象形,據說“來”是外來物種,萊夷大地適合種植“來”,因而得名。那麼“來”是不是跟“秦”有某種千絲萬縷的聯繫?


西周古國——秦國,嬴秦的起源?東夷說、西戎說各執其辭

秦的甲骨文


山東萊蕪,古時即為萊夷地區,有學者認為古萊蕪嬴水流域就是嬴秦的發源地,事實上“嬴”就是萊蕪的古稱,另外還有一古稱:牟,即嬴牟。“牟”也是一個古族名,西周有牟國,就在萊蕪境內。萊蕪有嬴城遺址,在嬴水之濱,春秋齊國有嬴邑,《左傳·桓公三年》載:“公會齊侯於嬴。” 即為此地,也就是上面所說的“泰山嬴縣”,具體位置在今山東萊蕪市萊城區羊裡鎮城子縣村,漢時有嬴縣。但山東地區在古籍中還有一個嬴地,《左傳·莊公三十一年》載:“秋,築臺於秦。”杜預注:“東平範縣西北有秦亭。”即今河南範縣與山東東平縣一帶。此嬴地可能跟嬴秦部族商代時西遷有關,卜辭中有作為國名的“秦”,說明商代有秦國,如“戊戌卜,賓,貞:乎取……秦。”、“……貞:於嶽秦。”從卜辭來看,商代秦國臣服於商,劉光華《嬴秦族及其西遷、建國》中認為卜辭中的秦即為山東之嬴秦,認為就是伯益始封之地。不管如何,從夏初時期的萊蕪到商代東平、範縣,或可一窺嬴秦氏族人開枝散葉一路向中原擴展的活動軌跡。


西周古國——秦國,嬴秦的起源?東夷說、西戎說各執其辭


那麼嬴秦部族又是何時來到陝甘地區的?為何從周朝建立後,山東嬴秦族人除了留下的古嬴這個地名蹤跡全無?好像集體蒸發了一樣。開頭提到伯益是嬴秦的始祖,太史公說,大費(伯益)生兩子,長子大廉,次子若木,若木就是後來徐國的始封君。若木有玄孫叫費昌,費昌的後代有的住在中原,有的住在夷狄。這說明嬴秦部族是從費昌以後開始才逐步有了遷徙的跡象,而且分為兩支,兩個方向,一支西進中原,一支則往東北方向去的,此時的嬴秦部族已經被分裂成三支,其中一支仍留在當地(據說周公東征後為便於管理將他們遷到西部與嬴秦族人合併)。費昌時已經到了夏朝末年,費昌見夏桀無道,看準形勢投奔了商湯,後助商湯滅夏。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費昌一支有功於商,嬴秦一脈悉數顯貴,包括大廉的後代。大廉後代中有個叫中衍的,擅長駕車,得到了商王的重用,此後世代輔佐殷室。

嬴秦部族真正立足於西垂之地是從中衍的玄孫中潏(yù)開始的。商王令他住在西部戎族地區,替王室守衛西疆,從此,嬴秦氏有了“西垂大夫”的稱號。嬴秦部族忠於商王朝,又是鎮守西部的門神,這跟當時同在西部的周部族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後來周武王在討伐商紂的過程中殺了中潏的孫子惡來,又設法使惡來的父親蜚廉歸順。《史記·秦本紀》載,當時因為蜚廉受商紂王的差使去了北方,故而未能參與武王伐紂的過程,等他辦完差事回來向紂王覆命,商朝已經亡了,沒法陽告,他只好按當時的風俗築起祭壇向紂王“陰告”,嬴秦部族對商王朝的忠心可見一斑。那麼結果如何?史書的記載開始玄幻,蜚廉在祭祀時突然憑空降下一口石棺,上有刻字:帝令處父不與殷亂,賜爾石棺以華氏。意思是上天命令你不得參與殷亂,賜你石棺,助你官升,以光耀你的族氏。很顯然,這是周部族設下的詭計,意在勸降。說白了就是現在商朝已經不復存在,天下諸侯臣服大周,識時務者為俊傑,為了你身後的龐大家族,為了這個家族千千萬萬的子民免遭塗炭,只要你歸順大周,在大周的羽翼下,你嬴秦氏將能繼續得到光耀。其實是恩威並重連哄帶嚇的一種手段。


西周古國——秦國,嬴秦的起源?東夷說、西戎說各執其辭


在嬴秦部族生死存亡的關健時刻,蜚廉擯棄殺子之仇,一切從長遠出發,審時度勢,思慮再三,最後歸順,扭轉了嬴秦部族的命運。嬴秦部族歸順周朝後,繼續屢行戍守西戎的大任。蜚廉的兒子惡來雖然死了,但他的兒子已經出世,幾代後,傳到非子,非子是開創秦國大業的奠基人。非子擅長養馬,周孝王聽說後令他在汧渭地區養馬,得到了周王室的格外關照,周孝王還出面促成了他的嫡子地位(非子為庶出),正式賜封到秦(今甘肅天水市清水縣),與同在西部的申國一起成為西周時期西戎部族的最大剋星,秦國自此始,史稱秦非子。現有秦亭故址,在今甘肅天水市清水縣東北秦亭鋪鄉秦子鋪村。我們熟悉的秦國就是從這裡開始,秦部族白手起家,從方塊大的地皮上滾爬摸打,通過數百年的強勢生存,無數精英的鐵腕經營,終成版圖遼闊的大秦帝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