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戏诸侯,一个传承了两千年的谎言!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详。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

周幽王宠幸褒姒(bāo sì),褒姒不喜笑,幽王为其点燃骊山烽火,诸侯见烽火悉至,却不见敌人。褒姒见了,不禁大笑。幽王大喜,多次举烽戏弄诸侯。

周幽王决定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王后,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并打算废掉申侯。

申侯得到消息,便联合犬戎、缯国破镐京。幽王举烽火诸侯不至,遂被杀于骊山脚下。

烽火戏诸侯,一个传承了两千年的谎言!

烽火戏诸侯

此事看似自圆其说,却有诸多疑点;

疑点一,褒姒之所以大笑,是由于诸侯齐至,不见敌人,乱作一团。

近畿诸侯,远近不同,动员军队的速度快慢各异,肯定不能同一时间到达。而烽火台的作用,在于先期预警,也就是说在敌人并未入境的情况下发出警报。

以此推之,最先到达的勤王诸侯见不到敌人,应属正常现象,不应有慌乱反应。而后期诸侯渐渐到达,知道并无寇患,必定解围而去。

此事似乎并无可笑之处,当然,褒姒的笑点异于常人,当另当别论。

疑点二,犬戎的位置。

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距秦一统中国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远处四裔,华夏居中的观念深入人心。

然而,这远非西周时期的实际情况。当时中国,实为一种华夷杂处的局面。

烽火戏诸侯,一个传承了两千年的谎言!

春秋时期

如《左传》文公九年秋:“楚自东夷伐陈”,似东夷在楚、陈之间;

再如《战国策·魏策》:“楚破南阳九夷”,则九夷在南阳。

后世见犬戎中带有一“戎”字便认为其必定位于大西北,这是以汉代大一统的局面来揣测西周的情况。

申国故址经考证在今河南南阳,周宣王时迁至谢,距丰镐千里之遥。

假设犬戎位于西北,而烽火台又为犬戎而设。众所周知,烽火台台台相连,以达于远方,白天施烟、夜间点火,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传递信息的手段。如此,则犬戎距丰镐必定遥远。如在镐京附近,则似乎没有设置烽火台的必要。

烽火戏诸侯,一个传承了两千年的谎言!

长城

也就是说,申国要联合犬戎,要越过镐京而远达千里,还要以周王室封臣的身份说服犬戎出兵,其间似乎变数太大。试问,一个从未谋面的陌生人来劝说你攻打他的主公,你会同意么?

实际上,犬戎的位置应在周的东南,而不是西北,必定离申国不远,两国平时就有联系。所以当周幽王有意废掉申侯时,申侯愤而起兵,联合犬戎攻破镐京。

疑点三,烽火台。

烽火戏诸侯,一个传承了两千年的谎言!

烽火台

用烽火台举烽传警,是汉代为匈奴而设。匈奴常年入寇汉朝边境,来去迅速,举烽可以第一时间通知长安及沿途各郡县,以早做准备。

以周时华夷杂处的局面,似乎并无设置烽火台的必要。

所以,烽火戏诸侯,可能只是民间之谈,实际上并不存在。

以上也只是个人之见,欢迎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